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24

第24章 反击战:伺机而动,后发制人(1)

1.退避三舍,后发制人——春秋早期城濮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1)争夺霸主的斗争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较快。在农业生产方面,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的工具,开始用牛来耕田。过去的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增加了很多。这样,农业生产量就提高了。那时候,手工业和商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人口也增加了。

自从西周(约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771年)以来,在我国的疆域内,分布着许多诸侯国和部族。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各诸侯国和各部族之间的力量,由于情况不同,条件不同,发生了新的不平衡。有的最初较强,但后来变弱了,有的最初较弱,但后来又变强了。尤其是有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部族或国家,在黄河流域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得特别快。它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很快赶上了,甚至超过了原先较为先进的诸侯国家。

在各诸侯国强盛起来的同时,周朝王室却大大衰微了。周天子已经没有一点威望,再也不能控制诸侯了。

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混战、吞并,打破了过去的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周初的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一百多国。比较大的诸侯国,只有秦、晋、齐、楚、鲁、卫、燕、曹、宋、陈、蔡、郑、吴、越等十四个。其中,最强大的是秦、晋、齐、楚。由于小国剩下不多,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把黄河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各国、各族联系起来,因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更直接,更尖锐,它们之间的战争也就更加频繁。正当那些较大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时候,散居在现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境内的被指为“狄”、“戎”、“夷”的各部族,也常常同王室和诸侯国发生战争,使他们感到很大的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就借口维护周朝王室共主的地位,提出“尊王攘〔rǎng壤〕夷”(尊奉周天子,抵抗落后部族)的口号,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达到掠夺和吞并弱小国家的目的。在吞并的过程里,最强的国家就成为霸国,这个国家的国君就成为霸主。那些被胁制、被征伐的诸侯国,要以过去侍奉王室的规矩,来侍奉霸国、霸主。向霸主缴纳贡赋;对霸主朝聘;霸主如果要召集会议,或征调兵力,也只有立刻服从。因为作霸国、霸主能够得到这许多好处,所以大国诸侯都想创立霸业,自己做霸主。这样,各大国间争霸的斗争就剧烈起来了。

最先创立霸业、登上霸主宝座的,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大政治家管仲,改革内政。国力强盛以后,他就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联合其他国家,打败了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的戎族;制止了北狄的侵扰,挽救了邢(在今河北邢台西南)、卫两国。他又联合鲁、宋、郑、陈、卫、曹、许等国的军队伐楚,责问楚国为什么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澄清酒滓所用的草),使楚国暂时不敢北进。齐桓公还曾经几次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会盟,对他加以慰劳。在那一段时期里,齐国的威望高到极点。

还在齐桓公做霸主以前,一向被指为南蛮的楚国就开始强盛起来了。楚国西、南两面的部族或小国,多数臣服于楚。东面的群舒和淮夷等族,也受到楚的约束。北面的周的同姓国或周的与国(友好国家),有的被楚降服,有的被楚消灭。楚国还打败了随国,灭掉了申国、息国、邓国,降服了蔡国,并且连年出兵攻打郑国,插手郑国事务。当齐桓公在黄河流域称霸的时候,楚国正是楚成王熊恽〔yùn运〕在位。楚成王又先后灭掉了弦、黄两园,打败了徐国。楚国的力量更加强大起来了。

齐桓公死了以后,齐国国内发生了争夺君位的斗争,统治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齐国的霸业也就逐渐衰落下去了。那时候,楚国又把锋芒指向黄河流域。宋国的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公元前638年,他在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北)北岸同楚国打了一仗,结果大败,连自己也受了伤。这样一来,原先同齐国结盟的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都陆续成为楚的盟国。楚国控制了黄河流域的许多中、小国家,代替齐国成为霸主。

正在那个时候,在今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勃兴起来了。它成为楚国北方的劲敌,限制着楚国霸业的发展。

晋国本来是护卫平王东迁的强国之一,只是由于国内长期内乱,顾不到向外发展势力。公元前676年到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做着国君。他先后灭掉了霍、耿、魏、虞、虢等西周封国,又战胜骊〔lí离〕戎、北狄等族,统一了今山西南部,把晋国的势力发展到黄河南岸和西岸。同时,晋献公又大力整顿内政,除掉了同他对立的一些贵族,任用的卿大夫大多是异姓人。这样,国君的权力加强了,晋国成为一个政权比较集中的强国。

晋献公在位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的儿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夷吾(后来的晋惠公)放逐出国。他死了以后,国内大乱。被放逐出国的公子夷吾,拿晋国的一些土地贿赂秦国。他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后来,晋惠公不实行自己的诺言,不拿土地给秦国。于是,秦穆公起兵攻晋,打败了晋国,俘虏了晋惠公。在惠公被俘期间,晋国的大臣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把一部分土地给人民耕种,同时叫人民按规定当兵或出兵器。这就为后来晋国的强盛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曾经周游列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政治经验。他回国即位以后,长期随从他在外流亡的功臣赵衰〔cuī崔〕、狐堰〔yǎn演〕等人都得到重用,君臣一心,整顿国政,训练军队,奖励农业生产,减轻一些对人民的剥削。这样一来,晋国的国力就更加强大了。

晋文公即位以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35年),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借狄人的兵马进攻王都洛邑,周襄王打了败仗,逃到郑国,派遣使者向秦、晋等国求救。晋国君臣为了提高自己在诸侯中间的威信,早就想把周王这面破旗抓到手里,以便“挟〔xié斜,夹持〕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在听见襄王逃难的消息以后,晋文公马上带领军队前去救援。晋军击溃了狄人,杀了叔带。晋文公亲自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为了答谢晋文公,周襄王赏了他四座城池和一些土地。晋文公在诸侯中间的威信提高了。

一方面,晋国创立霸业的条件在逐渐成熟;另一方面,河南一带地区已经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当时晋、楚两国的基本的政治形势。很明显,在这种形势下,晋国要“取威定霸”,就不能不同楚国交锋对垒了。

(2)伐卫破曹

在泓水之战里,宋国虽然被楚国打败了,但是并不甘心。只是由于当时楚国的力量强大,宋国不敢公开同它对抗,因而才表面上对楚国表示臣服。

泓水之战以后没有多久,晋文公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晋国的声威一天天高涨起来。宋国看到晋国强盛,就又离开楚国,归附了晋国。

宋国背楚投晋,这对楚国说来,当然是一个打击。因此,在公元前634年的冬天,楚国就旅子玉和子西两个将领率领军队,前去伐宋。结果没有打下来。楚国当然不肯就此了事。第二年冬天,楚国又联合陈、蔡,郑,许四国的军队,进攻宋国。

宋国国君派大司马(主管军政的官)公孙固到晋国报告楚军入侵的消息,要求晋国出兵援助。晋国的一些大臣,认为晋国建立霸业的条件已经成熟,极力主张出兵。晋国的将领先轸〔zhěn枕〕对晋文公说:“报答宋国赠马的恩惠,解救宋国被围的患难,在诸侯中树立威信,奠定晋国的霸业,就在这次战争了!”晋文公的舅父狐偃,同意先轸的意见,并且提出了转移楚国兵力、解救宋国被围的具体办法。他对晋文公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的归附,新近又同卫国结为儿女亲家。我们如果出兵去打曹、卫两国,楚军一定会前去援救。这样,宋国之围就可以解除了。”晋文公认为先轸和狐偃的意见有道理,就答应了宋国使者公孙固的请求,并且积极准备出兵。

首先,晋文公在一个名叫被庐的地方,检阅军队。晋国原来只有上、下二军,这次阅军的时候,扩充为上、中、下三军。接着,晋文公同大臣们商议中军元帅的人选。赵衰向晋文公推荐大夫郤縠〔xì-hú细胡〕。晋文公采纳了赵衰的意见,任命郤縠为中军主将。任命郤縠的族人郤溱〔zhēn针〕为中军副将。同时,晋文公又任命狐毛,狐偃,栾〔luán峦〕枝、先轸等人,为上、下两军的正、副将领。军队扩充了,人选确定了,晋国的军事力量加强了。

公元前632年春天,晋国出兵讨伐曹国。曹国在卫国的东面。晋国从西面攻曹,要经过卫国。因此,晋文公先派人去向卫国借路。卫国不答应。这样,晋军就决定绕道渡河南下,攻打曹、卫两国。正月,晋军占领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北濮阳南)。二月,晋中军主将郤縠病死。下军副将先轸因为攻下五鹿立了头功,被升为中军主将。晋文公另派胥臣为下军副将。不久,晋军又占领了敛盂(卫国地名,今河北濮阳东南),在那里驻扎下来。

在晋国这次伐卫攻曹的前两年(公元前634年),鲁国曾经请楚国军队去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的縠地(今山东东阿)。楚国派大夫申叔带兵驻守在那里,以威胁齐国。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晋军在卫地敛盂驻扎下来的时候,齐孝公就跑到那里去同晋文公结盟,打算得到晋国的帮助。晋、齐结盟,更加提高了晋国的声威。卫成公听到这个消息,就恐慌起来了。他也连忙请求同齐、晋结盟,但是受到晋文公的拒绝。后来,卫成公又去亲近楚国,打算从楚国得到救兵,同晋军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卫人不愿意同晋国打仗,他们把卫成公赶走了。

那时候,鲁、卫都是楚的同盟国。为了讨好楚国,鲁国在卫人赶走卫成公以后,就派大夫公子买带兵到卫国去驻防。同时,楚国也调动部分兵力,前去救卫,结果失败了。鲁国看到晋国这样强大,连楚国都敌不过它,就害怕起来,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国。

晋军攻下卫国不久,又包围了曹国的国都。曹人猛烈抵抗,晋军死伤很多。曹人把晋兵的尸体陈列在城上,打击晋军的士气。这件事,使晋公文很伤脑筋。就在这紧急关头,一些士兵向晋文公献计说:“我们把军队驻扎到曹人的墓地上去(暗示要掘曹人祖先的坟墓),曹人一定很恐惧。我们就乘他们慌乱的时候去攻城。”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叫兵士们立刻驻扎到墓地上去,并且扬言要挖掘曹人的坟墓。这一计策果然有效。城上的曹人看见这种情景,又纷乱,又害怕。为了使晋军不挖掘坟墓,他们赶快把晋军的尸体用棺木装好,送出城去。晋军抓住这个机会,加紧进攻。三月初八那天,晋军攻入曹国国都,活捉了曹共公。

晋军进入曹国都城以后,晋文公列举罪状,当众责骂曹共公,说他不该不信任曹国的贤臣僖〔xī希〕负羁〔jī积〕,不该滥封官爵,像曹这样的小国,竟让三百名品德不好的人做大官,乘坐高车大马。晋文公过去在国外流亡的时候,曾经到过曹国。曹共公对他很不礼貌,只有僖负羁曾经暗地里送饭菜招待过他。为了报答僖负羁的恩惠,并且表示自己对贤人的尊敬,晋文公命令晋军不要进入僖负羁的住宅,保护他的家族的安全。不过,晋文公手下的人并不都理解他的这些作法。部将魏犫〔chóu仇〕和颠颉〔jié杰〕两人听到这个命令,就气愤地说:“我们跟从主公到处流亡,吃尽千辛万苦,主公从来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功劳,却偏偏要去报答僖负羁送饭这点小恩小惠。这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呢!”他们两人就放火烧了僖负羁的住宅。僖负羁也被烧死了。为了严肃军纪,晋文公杀了颠颉。至于魏犫,由于晋文公喜爱他作战英勇,只革掉了他的官职,没有处死刑。晋文公在曹国的这些措施,得到了曹人的支持,提高了晋国的威信。

(3)退避三舍

晋军伐卫攻曹,原是想以此来解宋国之围,没料到攻下曹、卫两国以后,楚国还是围住宋都不放。宋成公第二次派人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感到很为难。他对大臣们说:“宋国来求救,要是不去援救,宋国就会同我们断绝关系。同楚国商量,叫楚军自动从宋国撤退,楚国又不答应。我想同楚国打一仗,但是齐、秦又不肯同我们合作。这怎么办呢?”还是先轸有办法。他对晋文公说:“叫宋国不必向我们讨救,而用财货去贿赂齐、秦两国,请齐、秦出面调解,要楚国退兵。我们把曹国国君扣留起来,并且把曹,卫的土地分一些给宋国。楚国同曹,卫很要好。这样一来,它一定不会接受齐,秦的调解,同宋国讲和。齐、秦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却起不到调解的作用,就会对楚国不满。这样,它们怎能不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呢!”晋文公十分赞许这个计谋,立刻扣留曹共公,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