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71

第71章 治国安邦的故事(4)

郢都人心惶惶,十分恐惧,各自逃生。楚昭王知郢都难守,只带爱妹乘舟从西门逃走,向西北方向仓皇奔去。孙武派人堵住漳江决口,又使人掘开水坝,放水归江,重兵把守郢都四郊。伍子胥这时已经攻下麦城前来报捷。吴将簇拥着阖闾进入郢都。

在这场吴楚大战中,孙武指挥吴国大军,在大小别山地区初战得势,在柏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清发水大败楚军残部,在雍湿消灭了左司马沈尹戍的回援部队,以3万精兵,击败楚军20万大军,五战克郢。经此一战,吴国声威大振,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后来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收复了郢都。楚国君臣惧怕吴军再来,便将国都迁到都城(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7.急流勇退,兵法传世

阖闾大会群臣,论破楚之功,首推孙武,并要加官晋爵,光耀门第。然而孙武却坚辞不就,并且提出了辞呈,“臣本一介平庸之士,承蒙大王不弃,一定要臣出仕,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只好勉强从命。十几年来,臣竭尽绵薄为大王效力,如今大王的霸业已成,称雄于世。各国诸侯,无不慑服,这都是大王无与伦比的威德所致,臣亦与有荣焉。无奈臣体弱多病,年事已高,处理政事,每有心劳日拙之感,为此日夜惶恐,惴惴不安,恳求大王准臣辞官还乡,以终老天年。”

阖闾非常惊讶,马上派伍子胥亲往孙府,劝他打消辞意。孙武不改初衷,说:“您不知道,当初出仕并非我的本意,完全是大王恩宠和您的友情所致。不知不觉间已经做了10多年官,有这么长的时间让我有研究、实习兵法的机会,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不能算作什么功劳。如今,我的健康和能力已经一天不如一天,我恳托您替我在大王面前说明原委,成全我的宿愿,我将感激不尽。”

孙武意志坚决,已经没有回旋调和的余地,伍子胥无奈,只得如实向阖闾汇报。阖闾也不好再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为了酬答他在奠定吴国基础和伐楚争霸大业中所建立的殊勋,把领近越国的一个叫做富春的地方赠送给他,作为他世居的领地。

对于孙武的一生,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吴王阖闾深知孙武能用兵,终于拜他为大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西向击败强楚,五战克郢,北向威震齐、晋两大中原强国,使吴国显名列国诸侯。这一切都是同孙武的功劳分不开的!”“吴国任用孙武为将,申明军法,严格赏罚,军力强大,终于称霸诸侯。”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并不是因为他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军功,而是由于他留下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古代军事名著。它的产生,为我国军事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13篇加以论述,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新颖独特的论述形式。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衔接,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主于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为言也。”直到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篇章,仍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惊叹不已。

《孙子兵法》虽然包容了军事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进行和指导战争的论述,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其他各个方面,几乎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

孙武研究军事是从研究战争入手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指出:战争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率从事,“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就明确表达了孙武的“慎战”思想。

孙武“慎战”思想,反映在战争指导上则表现为“全胜”的理论,这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在“慎战”思想的支配下,孙武要求当权者不可轻易地进行战争,要进行战争就必须要有胜利的把握;只有一般的胜利把握还不行,必须要有“全胜”的把握才能进行战争。因此,他要求战争指导者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好的条件,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完全的胜利。

8.军事思想,影响中外

(1)“先胜而后求战”是达到“全胜”的前提

孙武要求战争指导者,要在战前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作全面的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优劣,因而也才能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制订夺取战争胜利的方略。所以他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就是孙武“知彼知己”,综合分析对比敌我力量的“庙算”知胜的思想。

孙武认为,为了做到“知彼知己”,除了善于通过各种征候“相敌”(即分析观察有关敌军的各种现象和动向)外,还要获得可靠的情报,派遣各种间谍潜入敌军内部,进行各种侦察,而且不被敌人发现。孙武十分重视依靠间谍了解敌情,把“用间”提到了“三军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

孙武在其“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战争指导者在战前要千方百计地消灭自己的弱点,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谓“先为不可胜”,就是要树立随时准备作战的思想,对敌人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要做好一切准备,使敌人的进攻无法得逞,并且以自己的充分备战措施,挫败敌人的进攻。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常备不懈之后,还要在军事部署上,拟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考虑这种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案,这样就不怕敌人的突然袭击了。

(2)争取主动是达到“全胜”的必要条件

孙武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至于人”,就是要求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是两千多年前孙武所说的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军事名言,这一名言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就曾经说过,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在战争中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对于实力优势较大的军队来说并不难做到,只要指挥无误,官兵善战,自然就能把握住战争中的主动权。对于实力并不处于优势的军队来说,要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如果战争指导者能够正确进行指挥,恰当地部署和使用兵力,就可以造成一种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主动态势,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任势”。孙武认为,要使军队的战斗力能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做到出奇制胜,就要使部队处于“势险”、“节短”的状态。所谓“势险”,是指军队具有高速机动的速度,这种速度如“激水之疾”,它所产生的威力“至于漂石”,能把巨石般的敌人冲垮;这种军队蓄积和蕴育着极强的战斗力,如同拉满的弩机,紧张的弓箭,一触即发。要使具有这种极强战斗力的军队,产生强大的作战效果,就要使这种战斗力在极短的时间和距离内,以突发的冲击形式爆发出来,使敌措手不及,这就是孙武所说的“节短”。他用“鸷鸟之疾,至于毁折”的形象比喻,要求枕戈待战的部队,在发起冲锋时,要像雄鹰在短距离内搏击小鸟那样,使敌束手就缚。

造成我之主动、敌之被动的态势,不但要使自己的军队蓄积极强的战斗力,具有突发的冲击力,而且要使敌军陷于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孙武认为,要使敌军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就要采取“动敌”——即调动敌人的手段,使本看不易歼灭的敌人,成为可歼灭的敌人。为此他提出:对于深沟高垒的敌人,要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法,把敌人调出来在野战中消灭它;对于急功冒进的骄横之敌,要先“避其锐气”,消磨其锋芒,使之疲惫,尔后“击其惰归”,将其歼灭;对于盲目来攻的敌人,则诱使其改变进攻的方向,使之“不得与我战”,尔后我可寻机将其歼灭。

除了“动敌”之外,孙武还采取了“示形”的办法,争取主动摆脱被动。孙武所说的形,是指客观物质力量。孙武说的“示形”,包括“形人而我无形”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形人”,就是要造成各种假象去迷惑敌人,诸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使敌人发生错觉,采取错误的行动,把军队拖垮,使官兵疲惫,让敌之真相暴露无遗,为我提供歼敌之机。所谓“我无形”,就是要隐行匿迹,深深地隐蔽自己的意图,达到“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地步,这样就能增大己方进攻的主动性和突发性,扩大敌人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就可以“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了孙子“示形”之说:“我们可以人为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避实击虚”、“以众击寡”,是孙武关于集中兵力,造成相对优势,取得作战主动权,战胜敌人的精彩论述。孙武用“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的生动比喻,要求战争指导者,指挥自己的军队,“避实而击虚”,攻击敌人防御薄弱之点,造成凌厉攻势,迅速歼灭敌人。

(3)灵活多变的战法是达到“全胜”的重要手段

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后,并不等于已取得了胜利,如果战法呆板,照样不能打胜仗。所以孙武说:“兵无常势”,如同“水无常形”一样,只有“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可以说用兵是入了“神”。孙武所说的灵活多变的作战指导,主要表现在正确使用兵力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两个方面。

在正确使用兵力方面,他要求战争指导者要“识众寡之用”,要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打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远途奔袭时,要“并敌一向”,撇开次要敌人,攻其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千里杀将”;在兵力部署上,要如同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做到灵活机动,互相策应。

在战法变换方面,孙武主张“奇正”多变。他认为,虽然打仗的一般规律,总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但是奇正之变,就像宇宙的万事万物那样变化无穷。他要求战争指导者,战法要灵活变化,计谋要不断更新,使人无法识破我在军事部署上奥妙机密之所在;驻军要常换地方,进军要多绕迂路,使人不能猜测我的意图。这样就能稳操胜券了。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因粮而敌”的主张,并对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也提出了变换战法的一系列措施,对水战、火战、山地战的战法,也有一定的论述。

(4)良将精兵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在《孙子兵法》开卷的《计篇》中,把“智信仁勇严”的良将,以及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精兵,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关于争取战争“全胜”的种种论述,无一不同贤良将帅的指挥才能和精神素质有关。因此,他对将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智信仁勇严”五条;“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孙武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表明他对将帅指挥才能的重视。孙武认为,两军相争,较量智谋为先,角逐实力次之,作为一个贤良的将帅,必须对关系战争全局的大事,要有深刻的了解,能明察事理,多谋善断;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决心,对于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既不可明于知己而暗于知彼,也不可明于知彼而暗于知己,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自己的弱点,不为敌所乘;必须尽一切可能,暴露敌人的弱点,寻机歼灭敌人;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要能“通九变之利”,做出灵活的处置,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能“因敌变化”而“料敌致胜”。

孙武认为,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军队,是夺取战争“全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他极为重视治军和练兵。他认为治军的基础是爱护士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使士卒亲附,为使用他们创造条件。但是,如果士卒亲附而不能用,厚待而不能使,那就如同溺爱的娇子一样,不能用以作战,因此孙武要求对士卒要“教之以文,齐之以武”,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他们明法申令,治乱去骄,使之畏服,听从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