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52

第52章 料事如神的故事(17)

蔺相如这一席话,大出秦国君臣的意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无言。这位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可以四方略地,甚至攻打过赵国,杀一个蔺相如是轻而易举的,但事实却出人意料。他想了一会说道:“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送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善待于他,放他回赵国。赵王怎能因为一块璧而欺骗秦国呢!”

蔺相如利用秦王狡诈贪婪的本质,挫败了秦王欺骗利诱的手段,化被动为主动,可为大智。他不畏强暴,针锋相对,把生死置之度外,可为大勇。回到赵国以后,因不辱使命,被赵王封为上大夫。结果,秦国没有割城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2.针锋相对,渑池却秦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国开始了与楚国的战争。秦王为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向楚用兵,想稳定赵国。于是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由秦昭王主动提出,秦王和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相会修好。

这时候的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厉行耕战政策,以并吞其他六国为目标,令其他六国越来越感到威胁。赵惠文王接到秦昭王会盟的邀请后,不知秦王是何用意,心中难免惧怕,便想推辞不去。

蔺相如奏道:“礼尚往来,若是不去,显得我们软弱畏怯。”廉颇也说:“此番前去,文辅大王,武防不测。可让李牧带精兵保驾;老臣率大军屯扎界口。若大王30天不回,我等立太子为君,誓死抗秦,以绝秦人侥幸之望。”

赵王当即决定,让上大夫蔺相如随驾赴会;老将军廉颇留本国辅佐太子;平原君带精兵五千,屯扎渑池三十里处,以便接应;将军李牧带兵五千,随驾前往。

约会的日子到了。赵王带着蔺相如、虞卿,在大将李牧的保护下,到达渑池。秦王出城迎接,见蔺相如站在赵王一侧,心里一动,便格外殷勤了一些。

会间,秦王酒兴正浓的时候,让手下人魏冉捧上瑟来,对赵王说:“听说赵王通晓音律,请演奏一下瑟吧。”酒席宴中为别人演奏助兴是地位卑贱的人干的事,秦王的请求分明含有取笑赵王的意思。赵王怏怏不乐地接过瑟来,勉强演奏了一曲。秦王十分得意,命御史记入史册:“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命令赵王鼓瑟。”说罢,秦国君臣哈哈大笑。

蔺相如见秦王无理,便拿过一个瓦罐,从容来到秦王面前,说道;“我家大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乐器,就请大王击缶,让大家娱乐。”秦王很生气,说道:“我乃堂堂秦国君主,怎可击缶?你是在取笑我吗!”相如手持瓦罐,站在秦王面前,厉声说道:“若是大王不肯击缶,五步之内,我拼上这颗头颅,也要溅你一脸血污!”秦王的侍卫要上前动手,相如瞪大眼睛,呵叱他们,吓得侍卫退了下去。秦王见相如如此厉害,怕他真要拼死,于己不利,就接过瓦罐,勉强为赵王敲了一下。于是,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御史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命秦王击缶。”记完,又高声读了一遍。

秦国大臣魏冉,不甘示弱,说道:“今日盛会,请赵王割15座城池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站起来对秦王说道:“礼尚往来,请用秦国的国都咸阳给赵王祝寿!”

秦王知道,有蔺相如在,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占到便宜。况且赵国早有准备,重重设防,秦国一时也无计可施,只好签订了和约。

蔺相如无畏无私,英勇机智,当面智斗秦王,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渑池之会22年后,毛遂持剑挟楚王联赵抗秦,53年后的荆轲刺秦始皇,都可看到蔺相如的影子。

3.为了国家,不计私仇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渑池之会,使赵王亲眼看到蔺相如英勇机智,胆识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回到朝廷以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很不服气,气愤地自语道:“我身为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是耍嘴皮子的功劳,反而地位比我高,况且他以前是个地位卑微的人,岂不令人羞耻,我怎甘心居他之下!”于是,廉颇扬言,要找个机会羞辱蔺相如一番。

这些话,不久便让蔺相如知道了。为了避免与廉颇见面,他尽量不出门,后来索性告病,连朝也不上了。廉颇寻不着蔺相如,气自然也出不了。这一天,他远远地看见上卿蔺相如的车马,忙命令随从驱车到前面堵截。早被相如发觉,便急忙回车躲避,免得与廉颇正面冲突,弄出不愉快的事来。这样的情景出过几次之后,连蔺相如的舍人们也觉得丢了面子,就一同来进见相如说:“我等远离亲戚,而来侍奉先生,原因是钦慕您的高义。而今先生与廉颇同朝为官,他口出恶言,您却怕他,躲他,这真是太过分了。这种做法,谁不感到羞耻,更何况是您呢!我们没什么德行,就此告别。”

相如见舍人们真要离去,忙起身阻止,说道:“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舍人说:“当然是秦王。”相如接着说:“秦国这样的虎狼之邦,我尚且不怕,怎么会惧怕廉老将军呢!”众舍人不解,问道:“既然不怕,为什么躲避他呢?”

蔺相如见问,慢慢坐下身子,说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进犯,原因就是由于我和廉将军在赵国朝廷。我们二人倘若不和,强秦就会乘虚而至。我躲避廉将军,是为了国家大局,怎能计较一己之愤呢!”众舍人听相如说出这番道理,无不心服。不久,这番话也就传到了廉颇那里,竟把廉颇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一天,蔺相如正在家中,廉颇不经通报闯了进来。蔺相如不知廉颇意欲何为,急忙起身迎接。只见老将军廉颇裸露着上身,背上绑着抽打人用的荆条,快步走到相如面前,双膝跪倒,说道:“我廉颇胸襟狭窄,得罪先生,特来请罪。任先生责罚,只是不要不理睬我!”相如见状,大为感动,忙双手将廉颇扶起。自此以后,二人和好,终成生死之交。

现存史书记载蔺相如活动的时间不长,事迹也不多。但仅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这些事迹,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杰出谋略家。他的善于识别事物本质,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团结人的精神,对后人乃至今人仍有裨益。

十、秦统一中国的谋臣:李斯

李斯,(约前281—前208),秦朝时有名的丞相。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出身平民。李斯一生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疯狂地追逐着功名利禄。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他师从荀况,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他果断地选择了在秦相吕不韦门下做舍人,在这里他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不久,李斯抓住时机,向秦王进言“翦诸侯,灭六国,世帝王”的大策,从而得到了秦始皇的充分信赖。

1.献计秦王,平定六国

中国的学问百家争鸣,博大精深,但在实用方面一直存在不足。李斯师从儒学,但他的志向从来就不是学问,而是如何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因而他把求学的主要方向落在了“经世致用之学”上面,为自己出人头地做好了准备。

李斯刚成年的时候,在地方官府做了个杂差小吏。地位虽低,但官场上那种强烈的等级对比却使他不得不考虑许多人生的大问题。他决心想办法向上爬,做人上人。

“学而优则仕”。李斯拜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大师荀况为师,研学帝王之术。所谓“帝王之术”,即那种能打动君主的心,能够满足他们的扩张欲望和急功近利的“法治”学说。聪明的李斯知道,掌握这套东西,是满足个人荣华富贵的捷径。

李斯学成后,决定西入强秦,一试身手。他在向老师辞行时,坦率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志:“人生的耻辱莫过于卑贱,一世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我不想这样,我要到秦王那里有所作为。”

李斯来到秦国后,凭着机敏和才干很快受到丞相吕不韦的赏识。于是,被推荐到秦王宫廷里,任以为郎,这使他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当时的秦国,兵强国富,统一的形势已经基本形成。对此,李斯也和当时许多明智之士一样,看得非常清楚。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进一步为秦王具体地考虑统一的时机、谋略和步骤,及时地向秦王献计进言。

有一次,李斯得到了一个向秦王进言的机会,他便上书秦王,提出翦灭诸侯,消灭六国,兼并天下的谋略。

这一席话,正说到秦王政的心坎上,并使他不能不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立刻虚心请教。

李斯指出,对诸侯各国要恩威并用,软硬兼施,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他建议秦王派出谋士间谍,去游说诸侯。对这些人,可以收买的,就用重金收买,让他们为秦国工作,去蒙蔽其君主,陷害其忠良,离间其君臣关系,阻止其国与别国联合反秦。金钱收买不了的,就派刺客去把他杀掉。这样,就会使六国内部越来越乱。最后,秦国再派出良将劲旅,不难以摧枯拉朽之势,扫平六国。

秦王政听罢李斯这番话,击掌叫好,立即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佐助丞相的长史。不久,又提升他为客卿,负责实施统一六国的战略计划。

就在李斯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之时,秦国却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长信侯嫪毐、丞相吕不韦的先后谋反,以及著名水工郑国实为韩国奸细一案,使秦王在一怒之下,颁布了“逐客令”,规定凡在秦国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步离咸阳,失意之感、不忿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写成了名篇《谏逐客书》转呈秦王政。秦王政读后,立刻改变主意,取消了逐客令,追回已经上路要离开秦国的李斯,并让他官复原职。而且很快又任命他为主管司法的廷尉,成为秦国的重要卿士之一。

秦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平定六国已被提上了秦王政的日程。

李斯分析了六国的地理位置和实力状况之后,认为韩国最宜作为突破口。他亲自出使韩国,威逼利诱,欲迫使韩王向秦称臣。韩王急忙派韩非出使秦国,劝秦存韩。

李斯惧怕韩非入秦后,自己失势,便向秦王政进言:“韩非,韩之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力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就这样,李斯害死了韩非,却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贯彻了韩非的基本思想。

在李斯和其他大臣的谋划之下,秦国很快就吞并了韩、赵、魏、燕、楚、齐六个国家,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而李斯因功业显赫,累官至廷尉,位列九卿。

2.定制律法,兴国安邦

“国无法不立”,一个国家必须以严明的法纪作为立国的基础。李斯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帮助秦始皇建立封建国家结构时,特别注重法律制度的建立。严刑峻法成为秦国政治的主要特点,这既促进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建立,也因为过于残酷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

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在强化中央集权机构之后,对于辽阔的国土如何治理,已是摆在秦王朝面前的中心议题。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一批大臣主张承袭周制,分封诸子为王。李斯力排众议。他举例论证说,周文王、周武王曾经大封子弟同姓,后来封国之间日渐疏远,以致相互攻伐如同寇仇,结果周天子也难以禁止。如今天下统一,并已普遍设置郡县。对皇帝诸子及功臣,只要让他们坐食赋税并加重赏赐就足够了。这样,天下无异心,才是长治久安之本。如果重新分封诸侯,就会削弱皇帝的权力,使国家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当即命李斯负责规划疆土,定明法制,以颁天下。

李斯遵照秦始皇的旨意,下令臣属,绘制了大秦帝国疆域图,依据山川走势、地理方位把全国划分为36郡,直属中央管辖;一郡下设数县,从而设置了从地方到中央一体化的国家制。与此相适应,他还在参考六国官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机构的设置方案。他这一套完善的区域划分和机构设置方案令秦始皇赞叹不已。

李斯进一步辅佐始皇策划、制定了一系列诏命和法令:为防止百姓反叛,令民间原有的和缴获六国的大量武器全部上缴,不准私留;为防止豪富大户聚众造反,令各地12万户以上的豪门大户迅速迁居国都咸阳;为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东山再起,令全国险要地方,凡城堡、关塞及原来六国构筑的堤防等,统统毁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李斯提出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建议,秦始皇当即批准实行。这种统一的文字,史称“小篆”。

不久,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规定把秦半两钱作为国家统一货币。

接着,他又颁布诏书,以秦国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制度,并把这份诏书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器上,发往全国各地。此外,李斯还建议始皇修驰道、定车轨,使咸阳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

分封制、郡县制论争后,秦始皇对李斯信任有加,并擢至右丞相,李斯遂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

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势必要求思想、理论上的统一。李斯为使舆论一律,所采取的措施难免荒唐:(1)除去秦国史籍和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将民间所藏的《诗》、《书》和诸子学说等,皆送交郡中焚毁;令下三十日不烧,黥面罚作筑城苦役。(2)有敢谈论《诗》、《书》者处以弃市(杀之于市)重刑。(3)以古非今者,举族连坐。(4)官吏知情不报者,与之同罪。(5)凡欲求学者,以吏为师,研习法令。秦始皇准奏李斯实行了这几条措施。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李斯默许秦始皇将犯禁的460名儒生坑杀在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