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一)
22639800000029

第29章 文韬武略的故事(28)

2.从武治乱,雄才大略定三藩

“三藩”,指因带领清兵入关,镇压农民起义起家,投靠清政府的三个汉族军阀。一个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一个是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还有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也最为跋扈。他在云贵经营十多年,手中军事力量雄厚,兵员达十余万之多。云、贵地区是他控制的独立王国。凡朝廷所选的文武官员到云南,都被其收买账下,为己所用。盘踞在广东、福建的尚可喜、耿精忠,也都是各霸一方,大搞独立王国。根本不听清廷的调遣。“三藩”的存在严重地威胁着清朝政权的统一。因而撤除三藩成为康熙帝及位后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藩三乱的缘起

年仅20岁的康熙帝,以历史上藩镇割据的教训作为借鉴,认为必须撤销藩镇。康熙十二年(1673),70岁的尚可喜因为年迈体衰,向皇上上疏,请求回到老家辽东去养老,请求把平南王爵位让给他的儿子尚之信来继承,仍然留镇在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机,下决心撤藩。他只同意尚可喜回辽东去养老,不同意尚之信仍然留镇广东。康熙帝决定撤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云南和福建。吴三桂和耿精忠为了试探皇帝的真意,耍了个花招,都先后向皇上上疏请求撤藩,暗地里却调兵遣将作好叛乱的准备。康熙帝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议论。各位王爷和大臣都担心撤藩会惹出大祸来,因此反对撤藩,只有户部尚书丰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撤藩。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决然指出:“吴三桂早已蓄意谋反,如果不趁早消灭他,眼看着他的势力壮大,以后将会无法收拾;何况他的实力目前并不太弱,你撤藩,他要反,不撤藩,他也要反,那还不如先发制人的好。”于是断然下令撤藩。

吴三桂与耿精忠得知尚可喜主动疏奏撤藩,受到很大的震动。为试探朝廷的态度,便分别于七月三日和七月九日向朝廷送去了要求撤藩的报告,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不知道他的意图,还劝阻他:“上久思王,特难启口,王疏朝上而夕调矣。”吴三桂这才说出了心里话:“予(我)疏即上,上必不敢调予,具疏所以释其疑也。”但是事情完全出乎吴三桂的预料,康熙接到疏报后,立即降旨称赞二王“请撤安插,恭谨可嘉”,并以云南、福建已经底定,同意将二藩撤离,令议政王大臣合议。议政王大臣中对撤耿精忠,意见一致,但对撤吴三桂看法不一,有的同意,有的反对,主要是怕他造反。康熙对这个问题,早已反复考虑过,他认为“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断然做出了全撤的决定。康熙作出这个决定,虽然显得操之过急,但也表现出他决心不可动摇,处事果断。

同年八月,康熙命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往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分别会同总督、巡抚、提督,经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康熙知道,这次派往云南去的使臣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因此在他们启程时,特赐御用佩刀一口,良马两匹,以示关怀,并壮其势。将自己亲笔写的诏谕叫他们带给吴三桂,对吴三桂进行劝说和警告。诏谕全文如下:

“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赖师武臣力。及海宇宁谧,必振旅班师,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优游颐养,赏延奕世,宠固山河,甚盛典也!王夙笃忠贞,克摅奠略,宣劳戳力,镇守岩疆!释朕南顾之忧,厥功懋焉!但念王年齿已高,师徒暴露,久驻遐荒,眷怀良切。近以地方底定,故允王所请,搬移安插。兹特遣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前往宣谕朕意。王其率所属官兵,趣装北来,慰朕眷注:庶几旦夕觏止,君臣偕乐,永保无疆之休!至一应安插事宜,已饬所司饬庀周详,王到日,即有宁宇,无以为念。”

折尔肯和傅达礼于九月到达云南。吴三桂以功高自负,他本以为才20岁的青年康熙帝,一定会优诏慰留他的,不料康熙不买他的账,故“反谋益急”。吴三桂表面上对朝廷使臣很尊重,表示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启程迁移。背地里加紧进行谋叛的准备,派遣心腹将领扼守关隘,控制人员出入。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集合部下官兵,当众杀害了拒绝从叛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扣留了朝廷使臣折尔肯、傅达礼,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换服,旗帜皆用白色,以明年为周王元年,发檄文于远近,声称为明室复仇,起兵反清。檄文的内容如下: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文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本镇深叨大明世爵,统镇山海关。惟时李逆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列后之宾天!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纷乱,宗庙丘墟,生灵涂炭,臣民侧目,莫敢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者,伤哉国运,夫复何言!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10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遁逃。夫父君之仇,不共戴天,必亲擒贼帅,献首太庙,始足以对先帝之灵。幸而巨魁授首,方欲择立嗣君,继承大统,封藩割地,以谢满酋。不意狡虏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京。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莫及,将欲返戈北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3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故饮血隐忍,未敢轻举,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复兴,迄于今日,盖30年矣。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张,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山惨水愁,妇唬子泣;以致慧星流陨,天怒于上;山崩土裂,地怨于下。本镇仰观俯察,是诚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爰率文武臣工,共勷义举,卜取甲寅年(康熙十三年)正月元旦寅刻,恭奉太子,祭告天地,敬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刻期并发。”

吴三桂的檄文是欺世盗名、充满谎言的伪作。文中所谓“寄命托孤”纯属子虚乌有,他身边从未有过朱三太子,尤其是他亲自率兵入缅甸抓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父子,并加以杀害之事,不能自圆其说。这檄文发布前,吴三桂的谋士方光琛就提醒他:“出关乞师,力不足也,此可解。至明永历已窜蛮夷中,必擒而杀之,此不可解矣。”这一提醒,吴三桂在檄文中干脆将这事回避掉了,但他的所作所为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当时湖南新安有一个处士写了一首诗讽刺他:“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先亡秦?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悲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但由于吴三桂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所以他的檄文还是有一定的迷惑力。

吴三桂起兵前后,先后致书尚可喜、耿精忠和台湾延平王郑经(郑成功子),以及贵州、四川、湖广(今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吏旧相识者,要约党附发兵”。在吴三桂的煽动下,先后共有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26人参加叛乱,其中明朝降清武将有20人。此外,还煽惑征集云、贵土司苗彝各族兵丁数万。一时间,长江以南数省,叛乱烽起。吴三桂叛军主力东侵黔、湘,很快集结了14万兵力;侧翼北攻川、陕,兵力亦不下数万。康熙没有估计到吴三桂背恩反叛,会使天下大乱,伪檄一传,得到四方响应。

剿抚兼施,力挽狂澜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撤藩是致使吴三桂叛乱的导火索,因而责怪撤藩的倡导者。大学士索额图甚至提出“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法”,向吴三桂谢罪,以平息事态。康熙面对种种议论,十分冷静。他否定了索额图的意见,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他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并宣布决定出兵平叛。随即下令将吴三桂在京的儿子吴应熊(康熙的姐夫)及其家眷逮捕入狱,削除吴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状:

“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款投诚,授之军旅,赐封王爵,盟勒山河;其所属将弁,崇阶世职,恩赉有加;开阃滇南,倾心倚任。迨及朕躬,特隆异数,晋爵亲王,重寄干城,实托心膂,殊恩优礼,振古所无!讵意吴三桂性类穷奇,中怀狙诈,宠极生骄,阴图不轨,於本年七月内,自请搬移。朕以吴三桂出于诚心,且念及年齿衰迈,师徒远戍已久,遂允奏请,令其休息,仍饬所司安插周至,务使得所;又特遣大臣前往宣谕朕怀,朕之待吴三桂,可谓体隆情至,蔑以加矣!近览川湖总督察毓荣等奏称: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今削其爵,特遣宁南靖寇大将军统领劲旅,前往扑灭,兵威所至,克期荡平。但念地方官民人等,身在贼境,或心存忠义,不能自拔;或被贼驱迫,怀疑畏罪,大兵一到,玉石莫分,朕心甚为不忍!爰颁敕旨通行,晓谕尔等各自安分自保,无听诱胁!或误从贼党,但能悔罪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至尔等父兄子弟亲族人等,见在直隶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谕旨,俱令各按职业,并不株连。尔等毋怀疑虑!其有能擒吴三桂投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尔等皆朕之赤子,忠孝天性,人孰无之?从逆从顺,吉凶判然,各宜审度,勿贻后悔!”

开始,康熙企图将战事尽力控制在云南、贵州、湖广三省之内。先派前锋统领硕岱,率每佐领前锋1名,兼程前往咽喉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防守,并进据常德,以遏叛军。接着,命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骑兵星驰四川,坚守自云南入川的险隘要地。为了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康熙下令停撤耿精忠、尚之信二藩。

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康熙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都统、副都统共14员战将、1.1万余人进驻荆州。命都统赫业为安西将军,率京城所发官兵同将军瓦尔喀等由陕西汉中入川。康熙在两路大军出发的那天,亲赐敕印,出西长安街送行。康熙又考虑到,大军进剿楚、蜀,援兵要是从京城发遣,难以及时赶到。即命副都统马哈达率兵驻山东兖州,扩尔坤率兵驻山西太原,以备随时调用。

康熙为了及时了解前线的战况,命兵部于前线各省在原有驿站以外,每400里设“笔帖式”1名,以加速邮传,并负责查奸细,防伪诈。康熙采取这一措施后,驿报从甘肃西边5000余里之遥,9天可传到北京;荆州、西安5天可传到;浙江4天可传到。这样就保证能较及时地了解各路战况,尽快地拿出对策。吴三桂开始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以为他年轻幼稚,怎能理军。后来得知他驿报神速,虑谋深远,仰天叹服说:“休矣,未可与争也。”

十三年(1674年)二月,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弘、吴之茂等叛降吴三桂。这样,不仅丢失了四川,还严重危及陕西和湖北。在湖广战场,吴三桂遣兵相继攻陷了常德、澧州(今湖南澧县)、衡州(今衡阳)、岳州(今岳阳)等地。未几,长沙也为吴三桂占领。康熙为了防止四川叛军东出,命总兵徐治都返回彝陵(今湖北宜昌),遣副都统佟国瑶驻防郧阳。而正当荆州危在旦夕的时候,康熙所派的以硕岱为首的先遣队抵达荆州,接着大将军勒尔锦也率兵到达。从而使荆州得到巩固,对阻止吴三桂军北上、东进,稳定湖北局势起了重大作用,致吴三桂在松滋3个月不得前进一步。

三月中旬,耿精忠受吴三桂煽动,于福建叛乱,使形势更加恶化,浙江顿时紧张起来,温州、黄岩等地兵变四起。耿精忠与其悍将曾养性乘机北上,占领了浙江南部,又与吴三桂约定合攻江西;另外又致信台湾郑经,请于沿海登陆配合。康熙看到江西是广东的通道,江西吃紧,将进一步波及广东,故又新任命了定南将军希尔根、平南将军赖塔等6名将军,分别率兵赴江西、浙江、广东等地,防止吴三桂、耿精忠会师江西。

十三年四月初,吴三桂放回了朝廷使臣折尔肯、傅达礼,叫他们给康熙带了一份“词语乖戾,妄行乞请”的奏章。不久,吴三桂又请西藏达赖喇嘛出面,建议朝廷“莫若裂土罢兵”,就是想以长江为界,与朝廷平分江山。康熙为彻底粉碎吴三桂的幻想,采纳了诸王大臣的建议,于四月十三日,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孙吴世霖处死。康熙这一着,起到了“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的作用。吴三桂自以为占了半壁江山,儿子又是康熙的姐夫,朝廷不敢怎么样的。因此,听到儿子被处死的消息,实在感到意外,惊急不已。

康熙鉴于吴三桂屯重兵在岳州,随时可以北上或东进的态势,于是年六月至九月,陆续为岳州、浙江、四川、江南(今江苏、安徽)、广州等地增派6名大将军,其中有3名派赴江浙,全是亲王。他们是:奉命大将军杰书、扬威大将军喇布、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康熙作诗赞:“临轩重简亲藩出,军威万里风雷疾。”这一部署,大大加强了清军的平叛实力,稳定了战局,为尔后向叛军主动进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