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思考法则”是梦的基本文法,而“自由联想”则是解读它的工具。在梦的基本文法中,还有两个惯用的“片语”必须在此一提,它们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凝缩作用”(condensation)和“转移作用”(displacement)。
所谓“凝缩作用”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念融合,而以一个影像来代表多种成分。在梦中最容易出现的凝缩作用产物是“集锦人物”或“集锦舞台”,譬如某个人梦见自己站在一间屋子的客厅里,而沙发上则坐着一个道貌岸然的老人。这个老人的脸孔是他父亲的脸,但却留着梦者小学老师的胡子(事实上,梦者的父亲是无须的),而且穿着军服(梦者的父亲是个商人)。梦中的客厅在格局上是梦者家中的客厅没错,但却有两扇西班牙式的窗子,而老人所坐的沙发则是梦者女朋友家中的沙发。
将几个不同元素“凝缩”成一个新内容,这个“集锦内容”可能就是上述诸元素的“共同代号”,譬如梦中的老人由梦者的父亲、小学老师、军官3个人物凝缩而成,他们均是梦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因此,梦中的老人可能就是“权威”的代号。而梦中的客厅也是由3个地方拼凑起来的,梦者在这3个地方若分别有过某种共同的情感经验——譬如说伤心,那么梦中的客厅就成了“伤心地”的代号。
所谓“转移作用”是指把某种情绪由原来的对象转移或让渡到另一个较可被接受的代替物上。在梦中,原来带有强烈兴趣或情感色彩的部分往往被取代,而由次要的部分“反客为主”。譬如某位医科学生的梦。
“我梦见自己正骑着脚踏车在杜平根的街上,忽然间有一条狗随后追来,咬住我的鞋跟不放。我又往前骑了几步路后就下车,坐在石阶上。因为狗还紧紧咬住我的鞋跟,所以我就出拳打狗,好让它松口(狗咬我及整个经过使我感到某种快感)。这时有两位老太太坐在我对面,正对着我凝视,然后,我就慢慢清醒过来了。”
表面看来,梦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狗咬住他的鞋跟不放”,但这往往是梦思中较不重要的部分。梦者在自由联想时想到他最近在街上常遇见一位使他非常爱慕的女子,但却苦于不知如何向她自我介绍。这位女子每次都牵着一条狗,而梦者也很喜欢狗,他曾几次见狗互斗,出面调解,而博得旁观者的赞许。从这个联想我们可以知道,梦的隐意(梦思)是梦转变成那女子牵的狗跑来“咬住他不放”。他所爱的那名女子在梦中完全没有出现,而只以“替代物”——狗来呈现。
因此,梦中看来很重要的部分,实际上可能是最不重要或较不重要的;反之,一件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可能意味深长,梦思中的重点在梦内容中可能只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
弗洛伊德将“凝缩作用”与“转移作用”誉为建构梦的“两大艺匠”,我们在前面的解读中,已不知不觉运用了它们。事实上,这两种作用经常联手于梦的运作,当一个由诸多元素凝缩而成的“集锦物”出现于梦中时,它固然有着诸元素的共同特征,但往往亦含有一个经过转移而被蒙蔽的共同含义,换句话说,梦中“集锦物”的共同特征也许无关紧要,但梦思中却可能含有一个更重要的共同元素。譬如一个女人梦见如下的“集锦物”——一间看起来像海边游泳沐浴用的茅屋,也像乡村外面的厕所,又像是小镇房子顶楼的建筑物,这间房子是个集锦,表面上看来,其共同元素似乎只是“简陋的小屋”,但其隐蔽的共同元素则是“脱衣与赤裸”,在沐浴用的小屋或厕所中,人们必须脱衣,而“顶楼”则与病人小时候的经验(涉及脱衣)有关。我们可以说,病人梦思中的“脱衣与赤裸”念头,经过转移作用与凝缩作用,而成为梦内容中的“集锦小屋”。
梦增进人的记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做梦无益于记忆,但近年来对睡眠的实验研究表明,做梦能增进记忆。
巴克曾经作过一个试验,他先让受试者在实验室睡眠5小时,于清晨4时30分唤醒起床,让其观看一组线条画卡片,观看两遍后,要求他们凭记忆写出看见过一些什么东西。然后让受试者上床再睡2小时,继续回忆看见过的东西。结果,凡是在最后的两小时睡眠中有梦的眼快动睡眠占有相当比例的受试者,均无出现记忆下降,甚至还有所增强,他们能够回忆的画片数目不少于两小时以前,甚至能回忆出比2小时以前更多的画片。而最后2小时睡眠为非眼快动睡眠者,没有作梦,记忆力均下降,他们能够回忆出的画片数目比两小时以前减少了。另外一组最后2小时未睡觉者,记忆力也较前下降了。
卡特赖特也作过一个实验,他用一组描写人品的形容词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形容词,诸如“雄心壮志的”、“专横霸道的”、“冷酷无情的”、“鲁钝愚笨的”等等。让受试者在上床前对卡片作两次分类,第一次按“我就是这样”与“我不是这样”的标准分类,第二次按“我希望是这样”的标准检出卡片。通过两次分类,受试者也把所有的形容词卡片阅读过了,然后将卡片盒拿开,让受试者凭记忆把阅读过的形容词尽量写出来,然后上床睡觉。对其中一组受试者每当眼快动睡眠开始出现时便立即唤醒,另一组受试者则在眼快动睡眠结束后唤醒,这样两组受试者的被唤醒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是前一组受试者被剥夺了有梦睡眠,后一组受试者则尽量保持了有梦的眼快动睡眠。次日早晨起床后,让受试者凭记忆再一次把阅读过的形容词尽量写出来。结果两组受试者的记忆均有下降,次日早晨能回忆出的形容词数目比前晚均少,但是剥夺了有梦睡眠的一组遗忘程度较尽量保持有梦的眼快动睡眠组显著的多。
在六十年代,法国心理学家艾森特·布罗克和比埃尔·勒贡表明,经训练的大鼠在被剥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后,会忘掉如何通过迷宫。随后,一位波士顿的精神科专家彻斯特·比尔曼博士观察到,大鼠学会了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里避免触电而能取得食物之后,剥夺其快速眼球运动后再重复进行该试验时竟会饿死。造成大鼠遗忘的原因不是疲劳,而是缺乏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将比尔曼的试验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已获悉,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间,人们把新近学得的材料在组合成长久的记忆。对报名参加大量语言课程的一组学生进行研究时,研究人员发现,记忆最快的学生有快速眼球运动睡眠量增加的倾向,而在学习较慢的学生中并未记录到有任何增加。这项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整夜不睡觉苦于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学生,会很快忘掉他们已吸收的材料。比尔曼说:“你输入了大量不能真正学到手的材料。第二天你一点也无法记忆,当然你将来也一点都不能应用——它不属于你的”。
梦启迪灵感,促进发明创造
古今中外,有不少创造发明、文艺创作等是受梦的启迪或是在梦中直接得到的。
俄国门捷列夫在梦中解决化学元素周期律已为众所周知。他对此研究了很长时间,但各种元素总是得不到完全合理的排列,忽于梦中清楚地看见了这张周期表,各种元素都已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凯德洛夫哲学院士在《伟大发现的一天》中,考察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经过,他确实在梦中得到启发,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而最后在梦中得到启发而解决的。
美国作家史蒂文森的名著《吉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传奇》也是得益于梦。作者在回顾创作经历时,说是梦中人物帮了他的大忙。这篇小说他构思已久,但尚未下笔,因缺钱用,急需写出来赚稿费,但坐了两天一无所获,功夫白费。不料故事的情节竟在梦境里展开:吉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以两种身份行事,当他是吉斯尔博士时,对海德先生的行事一无所知,当他是海德先生时,对于吉基尔博士的行事也一无所知;作者把场景和人物性格的转换写得极为生动,以致心理学家把吉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列为双重性格的典型范例。
据说缝纫机的发明也是得益于做梦的。缝纫机的关键是那枚针眼在前的机针。当时设计者思维怎么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群不讲道理的人命令他于24小时之内发明出缝纫机,他做不到,便被用鱼叉处死,刹时他看见那把鱼叉的尖端有个椭圆形的孔。原来他思想上受到一般缝衣针形式的约束,一般缝衣针的针眼在末端,得到梦境那把带孔鱼叉的启示,他觉悟到针眼也可以放到针尖上去,于是发现了缝纫机。
爱迪生说,他一辈子都梦见自己在发明。牛顿经常在梦中有所发现。笛卡尔在梦中想到数学与哲学相结合,结果创立了一种新学科。罗扎诺夫长期研究不得解决,在梦中发明了留声机的蜡制圆筒。德国化学家刻库勒,一八六五年的一个晚上在火炉前打瞌睡,梦中看见一条蛇抓住自己的尾巴在旋转,他醒后解决了苯的分子结构是环形的,由此对理论有机化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研究硫化橡胶的科学家查尔斯·古德伊尔,研究多年没有结果,一八三九年,他在梦中有人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不妨加入硫磺试试看,于是他获得了成功,发现了橡胶的硫化作用。剑桥大学曾经对各学科有创造性的学者进行过调查,其中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承认他们从梦中得到帮助。日内瓦大学也作过类似的调查,六十九个数学家中有五十一人回答说,他们在梦中能够解决问题。
著名作曲家舒柏特的名作《b小调交响曲》(即《未完成交响曲》)是在梦中创作的,他醒来后迅速将梦中的构思记在床头墙上。交响曲应该有五个乐章,他在梦中只写了三个乐章,这就是《未完成交响曲》的由来。
在我国科技界,得益于梦的创造发明也不乏其例。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曾在梦中解题。卢老在厦大上学时,有一道高等微积分习题解不出来,结果在梦中想到了一个解法,但醒来后又忘了,他苦思冥想了一天,终于想起了梦中那个解法,从而解决了这一道难题。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工程师顾令长,在研究自动测试电路时,苦苦思索不得解决,连吃、走、睡都在思考着技术问题。一天深夜,在梦中他画出了线路,脑海中犹如划过一道闪电,亮了一下,电路走通了。他翻身起床,打开电灯,迅速画了出来,他研究的课题在梦中解决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师余南曾在梦中完成建筑构思,广州那座富有中国气派并寓庭园之胜的白天鹅宾馆,是他在梦中设计的,醒来后他按照梦中的设计画出草图,完成了这一建筑构思。
在文学艺术方面,美妙非凡的梦不仅可以启迪作家的灵感,成为作品的材料来源,而且可以进行创作。
启迪诗人灵感,作为材料来源的梦,突出的一首是唐·李贺的《梦天》,诗曰:“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在梦中升上高空,俯视大海,鸟瞰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时而似黄尘,时而为清水,千年之间,如白驹过隙,九州四海,似杯水点烟,其游之豪,不借助于梦,恐怕是唐代的李贺难以想象的。
“酒力欺人正作眠,梦中得句忽醒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梦中创作的自述。陆游在梦中创作的诗如《梦中作》等已如前述。欧阳修亦有《梦中作》一诗,诗云:“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如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苏东坡也不乏梦中做的诗。宋绍圣四年,他从惠州再贬为琼州别驾,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在梦中写成的。何其芳的《白天和黑夜的歌》,其中不少首,创作于梦中。赵朴初的《遍地花·喜霁》记云:“数月前梦中得句云:‘庆东风洋洋喜讯’。今始有兴,足成此阕。”诗曰:“日日昏云作愁闷,雨声声滴滴侵方寸。望高梧也有蝇营,听暗室又来蚊阵。涌洪波万里朝晖,庆东风洋洋喜讯。急开门拂扫蛛尘,看红紫繁花三径”。
清代著名画家高其佩,在梦中创造了指头画。他的指头画在康熙、雍正年间风靡一时。高其佩的裔孙高秉,在其所著《指头画说》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记述。他说:“恪勤公八龄学画,遇稿辄抚,积十余年,盈二簏。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抚仿,惟水一盂,爱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于心,而不能应之于手,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路。尽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高其佩自己则概括为“画从梦授,梦自心成”。
总之,梦确有启迪灵感与促进发明创造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又是建立在梦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刻研究或经常关注的基础上的。人们对某一问题百思不解,可能与其思维方式受到某种局限有关,梦以其离奇而打破了习惯的思维方式,从而起到了启迪灵感和促进发明创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