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松下,你知道多少
22639300000009

第9章 内部管理的完善(1)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国法,都是用来治理的。企业亦当如是,订立训条,要求从上到下所有人等共同遵行。没有明训,事业往往不能持久的。

古来治家者,都有家训。这些家训把这个家族成员所要追求的目标、形成的作风、尤其是那些应该遵守的方面,都用训条的形式固定下来。他们所以重视这些训条,是因为只有这些训条,才能使纵横两方面的家族成员有所依从。

治家以家训,治厂当然也可以厂训了。松下认为,这些厂训,就是要把经营理念,方针等等变作信条,以便使大家坚守、遵循。许多公司正是因为订立了这样的训条,才使人们有所依据,得以繁荣发展。

关于建立经营企业的训条,松下有自己的见解:

不论规模大小,都要有训条。有的店铺,虽然只有五个人,有明训,发展了。而有些十人的商店却认为人少,不必订立训条,故总是不能繁荣起来。因此,松下说在日本的许多城市,不论规模大小,许多商店都有代代相传的家训或店训。

老板必须切实遵守。即使这信条就是老板自己制订的,也不能只要求店员遵守,自己置身事外。只有老板以身作则,才能使这些信条得到切实遵守,使生意日益繁荣。

信条主要是约束精神的。松下说,信条不是章程。公司的章程好比宪法,而信条则是用来维护和遵守宪法的。信条更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它不那么具体,但适用面却很为广泛。松下幸之助既然如此重视训条,那他当然要为松下电器公司制订了。松下电器公司这些具有指导精神的训条,包括松下电器公司的精神、信条、纲领、社歌等,将另条专述。也许实行高薪资,却更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干劲。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充实,才能唤起员工的工作意愿。

一般来说,经营的原则应该是高效率得到高薪资,只有效率提高、产量增加、利润增长,才可能支付较高的薪资。环视世界企业,无论纵观还是横览,很少有人违反这一自然原则的。松下却与此背逆而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发动战争而又战败的日本,国计民生自然没有什么好气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公司裁员、减薪,比比皆是。这无疑是对员工的打击,说到底也是对公司的打击。可是许多老板深明此理,却又无可奈何。就在这时,松下在公司提出了加薪的主张,实行高薪资、高效率的政策。

这种有违常理的政策施行起来,有着不可估量的困难。困难倒不在于认识方面,而是在资金方面。当时,企业和员工一样,都是相当困难的。员工有生活之虑,企业也有无米炊之感。同时,当时的地方政策有薪资统制令,严格限制公司对员工薪金的发放,但松下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无论哪一个层次的经营者,都要不断地向部属、员工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才是负责的态度,也才能够突破经营的瓶颈,成为成功的经营者。

一个企业的当家人,或者他的部属,包括各个层次的部属,上到副手,下到课长,都可以说是管理者。那么,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呢?如何管理呢?松下先生认为,管理者也许有好多事情要干,但他首先是要对部属或员工提出要求,他必须首先是要求者。

为什么管理者首先要是要求者?当然,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的当家人,必须是决策者;但决策如果不对下属提出来,就等于一堆废话,一堆费纸。公司的方针、政策,正是经过要求传达、贯彻下去的。一级一级的管理者都提出要求,更会使公司的总方针具体化、操作化。不仅最初的、基本的方针如此,临时的、阶段性的方针,也是如此。松下先生说:松下电器公司在每个月所发生的经营方针,便是拿数字或其他指标,来向全公司提出要求。会长的方针,也就是会长的要求。没有要求的会长,等于是不存在的。

其次,公司的管理者虽说较为出类拔萃,但绝非是全能的人。具体的工作,包括低层次的,也包括那些较高层次的,都要由部属来做,要由专门人才来做。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者也不能不这样做。在企业的初级发展前段,或许可以事必躬亲、身先士卒,集团大企业的管理者,就不必如此了。管理者只要不断提出要求,就可以处理好各方面的事情了。松下认为:公司首脑应做的大事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是一个要求者。认为要这么做、那么做——在工作中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能否经常不断地提出要求,是检验管理者责任心的试金石。大撒把,不提任何要求,当然是不负责任的。不断提出要求和希望,以督导工作,无疑是负责和勤勉的表现。不能有所要求的经营者,应该让其退位;反之,能对人要求的负责人,才是成功的经营者。

当然,松下先生的要求,不是不给下属任何独立自主的机会,相反,松下是极其强调自由的,他认为自由具有相当的魅力,它是工作绩效的催化剂,放手让主管自主地经营管理,他才会深刻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也才会拼命工作。要求与自由并不矛盾,要求只是方针大政的指导,是指标的发布,它指引目标,却又允许条条大道通北京。可以寻找你认为合适的、切实可行的、属于你自己的道路。

有能力,没有热情、干劲,也是不会有好的绩效的。因此,除了培养才干,还应鼓足干劲。这就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基本的人类需求,一是自我价值肯定的高级需求。

工作绩效与能力相关,这是尽人皆知的;其实,它也和工作态度(干劲)有着密切的关系。松下先生认为,在二者之间,干劲比能力更为重要:不论能力多么强,没有干劲的话,就没有用。相反的,只要有热情,能力差一些也可以补足。甚至可以说,只要有干劲,能力会越来越强。

如何使人产生干劲呢?原动力有两类,一是鼓足干劲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原因不能满足,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这些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的方式;监督者的监督技术;薪水与福利制度;作业条件与环境等等。但是,这些条件都满足以后,也未必能鼓足干劲,这是因为,还有另外一类的需要应该满足。可以说,这是根本原因。这些根本原因主要包括:完成工作任务;表现或成绩被肯定;工作本身的性质(有责任的工作,开创、发展的工作);根据以往的成绩,适当地加重责任;工作的知识使能力有进步的机会等等。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最高欲望是自我实现,即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享受由此而来的乐趣,这种情形,对于主管干部来说是现实的。但却不是每一个员工都能领受到这样的挑战性工作,他们的工作大多是平凡的。对于这些员工来说,让他们自我实现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松下电器专门设立了建议制度。同样的工作,由于安排交代的方式技巧不同,接受者的反映也可能就不同。因此,松下电器公司还总结出了一套使部属可以鼓起干劲的交代工作的方法,称为职务现实化,并规定为公司的人事方针,这些方针主要有:

给予权限。这样接受工作的人就会有责任、实现、承认的感受。

增加各人的工作责任。让接受工作的人在他的责任和权限范围之内,发挥各自的权限和创意,进行最完善的工作。对于部属应负责的事项,尽量不要干涉。

给予新的、更困难的工作。

给予需要特别研究的工作,使他成为专家。

工作的成果,必须反馈给部属。同时把进展的情况和领导者的评价反馈回去;需要员工进一步理解、把握的事情则给予恳切的说明;如果失败了,帮助员工找出原因,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巧妙地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又及时,又便捷,了解下情、发出指令,甚至连络感情、交流思想,无所不能。一条电话绳,动用得好,可以给你的工作带来很多好处。

作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电话已经是相当普及了。这当然是因为电话有着不容忽视功用的缘故。电话的功用,人们均有所认识,也都充分地应用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松下先生那样充分有效地利用电话。这固然是由于松下先生一向体弱多病,也更是因为他对电话这一事物的深切了解。

有这样一件松下打电话的事。那是一次几位先生的聚会。席间,有人提到了松下公司制造的振动器质量不够理想。一听此言,松下的手立即伸到了电话机上,当在场的人尚在莫明其妙的时候,他已经用电话通知了松下电工的社长、副社长、部长们立刻检讨刚才提出来的问题。打完了电话,他又接着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会还没有散,那边的电话已经打来,原因与对策已经作出,问题等于在会上就落实了。

按一般的礼仪来讲,让别人坐等自己打电话,是算不上礼貌的。但松下不这样认为,如果等散会以后,甚至几天以后才看着会议备忘录去处理此事,时间上肯定是耽搁了。既然大家开会就是存心要解决问题的,为什么不立刻就着手呢?松下先生的想法,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松下先生打电话,不仅是要发布指令,也要了解情况,联络感情。所以,有时候打出的电话,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他会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想知道近来你那里的情况怎样。还算顺利。对方回答后,松下先生也不再多言,只说一句:那就好,希望你好好努力。这样的电话,既了解了情况,又联络了感情,也激励了士气。松下公司的许多干部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听到社长的电话,总是精神一振。

电话的妙用还多。比如,松下先生往往在痛责某人的第二天,打个电话给他,轻松地聊几句。即使是短短的几句话,也会让对方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从而阴翳尽去,心情舒畅,愉快地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