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松下,你知道多少
22639300000054

第54章 松下走向世界(1)

松下的使命不仅限于日本国内,而且也要促进世界物质市场的繁荣;不仅要把幸福带给日本人,也要造福于人类。

于是,松下决定迈向世界。

不过,松下认为,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他的目标是利用日本民族的优异性,去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这就不仅要把产品推向世界,而且还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也包括输出)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种类,在国外设工厂,和国外的厂商合作,借鉴国外合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等等。

虽然有这些想法,但具体如何着手、推动,松下的心里并没有底。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日美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互相依赖与合作加强。

对于美国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界的兴盛,松下早耳闻目睹。在日本,美国注资或技术指导、经营的公司就有不少,这些公司的产品往往非日本自产品所能比拟,其管理经验和技术工艺也颇让人神往。有鉴于此,松下拟赴美国考察。

赴美考察的计划是1951年1月作出的,预定行期三个月。计划中确定的考察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美国市场的情况,日本产品能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多少;二是技术引进问题,即日本能从美国进口、引进些什么;三是美国公司的经营优长,即美国各大公司何以能年年赢利、而日本公司则连年亏损。松下的这些考察内容,有务实的,但更多是务虚的,也就是说,这次考察只是一般性考察,而非具体项目的考察。

松下是希望通过考察、在经营理念上提高一步。

在美国,许多事情都让松下感到新鲜有趣。因此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他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听,像海绵一般尽情地汲取那些新鲜的东西。

松下在美国的三个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印象。首先让松下感受到的是,美国是一个自由、繁荣的国家。

在那里,在法律不限制的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只不到200年历史的美国,没有太久的传统,因此诸事极少限制,或者说自由就是美国的传统,大家都把传统继承发扬到了极致。而且,那里的人们,都充满了自信。

松下与一出租司机交谈,他感到,虽然司机不是一个好的职业,但那位美国人并不因职业而自卑,反而是朝气蓬勃、乐观自信。

这样自由而自信的人民,不能不是快乐和幸福的。

美国的繁荣富裕也让松下吃惊。

无论在纽约还是洛杉矶,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道路上豪华轿车往来穿梭。

就国民生活而言,别的国家还很少见的家用电器,在美国差不多已经全面普及。比如电视机,50年代初的美国就达到700万台,收音机则达1亿台。工人的工资和日本比起来,简直如同天上地下一般,美国一家真空管制造厂女工的工资,比日本的一个总经理还高。

为什么美国如此富裕、繁荣呢?松下幸之助绝不甘心于表面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效率和利益的确保。一家只有350名工人的收音机工厂,每月却能制造出15万台产品。

这种生产效率,在日本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美国商家从不隐晦利益,工厂主要确保利润,员工也要拿到足够的薪水。大家不是靠降低利益、勒紧裤带来支撑日子,而是多产多销、多赚多花,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经环的状态。效率的问题比较浅显,容易理解,也是大家都重视和追求的。

重视正当利益这一点,许多人则有所误解、曲解。松下感到,美国人的做法深得人心,并发出颇多感慨:现在的美国非常繁荣,每年都会拨出巨额的款项援助国外,日本也得到了这种惠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经强盛了十几年,这种繁荣究竟来自何处呢?尽管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以为其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就是能彼此认识,确保正当利益。

这是非常正确的事情,事业从这个基点产生,终于造成了繁荣的社会。当然,作为企业家的松下幸之助,考察中更多注意的是经营管理方面的情况,关心的是这一方面的观念和方法。而这一次美国之行,确实让他大开眼界。

让松下最感兴趣的是美国产业界的专门化和集团化。除了相当规模的集团公司以外,大多数企业都是专门化的,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是生产一种产品的一个或几个部件。至于具体工人的工作,就更是专门到了不能再作分割的地步。如此一来,无论工厂还是工人,大家都把财力、设备、人力集中于某一方面,当然就能做得既精又快。美国企业高效率的秘密,正在这里。

美国企业不采取所有产品都自己生产的方法,而是把某些部分委托给别人做。不论是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还是诸如运输、包装一类的外围事情,甚至是决策、收款等等,都委托给别人去做。

美国的西亚斯巴罗克是一家拥有相当实力的巨型公司,但他们每年都要向日本购买价值5000美元的杂货。

凭该公司的实力,全部生产这些东西不是不可能,但他们不搞多角经营,只是生产他们拿手的产品。

G.E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机电公司,从业人数达20万人。

松下以为,这样的世界性大公司,一定是从研究、企划到经营、销售的各个方面,都部门齐全,专家云集。事实却和松下的预料相距甚远。

这家公司要选择新的方向,投资建厂。

他们不是自己来考虑,而是把这一切交给了管理顾问公司,由他们来提供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方案。见到如此情形,松下认识到了美国惊人的成功的秘密,他感慨地说:根据我们以常态推想,对于制造自己产品的工厂,不论是设计或构想,当然都是由公司自理。

我现在才知道,某些部门是利用上述的机构以策万全的。这项事实,使我窥知到美国之所以有惊人成就的秘密。

自己的公司当然有某种程度的设计能力。

然而,还有更擅长的专门公司。只要有公司接受这项工作,即毫不犹豫地托付重任,而且费用是比较昂贵的100万,还要先行支付。

他们就是如此彻底地工作。换句话说,是集合大众的智慧创造事业。十多年后,当松下电器的一家店铺开到纽约的时候,如法炮制了这种美国模式,这家店铺只有十四、五人,却与近2800家零售店有业务联系。

那么少的人如何能应付那么多的客户呢?委托别的专门公司。关于送货,委托送货公司,因有保险,不虞担心货品的丢失短缺;收款交给收款公司,收不到款也由他们负责,省了不少口舌;广告交给广告公司,保证尽善尽美。如此一来,店铺里剩下的事情不多了,人手也能应付裕如。这样一来,不仅事情办了,而且效率高,也节省费用。松下做过计算,在日本收款要比美国多付出60-70%的费用。

美国的许多具体事情,都让松下深深思考,常常获得观念上的升华。

在美国,电器用品非常昂贵,而且很不平衡,有的品牌竟然比另外的品牌高出三倍。实际上,这种产品内在的机械、零部件差不多,何以有如此大的价格差别呢?经过仔细观察,松下发现症结是设计。与日本的国民不同,美国人很能认识设计的价值,愿意为此而大掏腰包。回到日本以后,松下即着手从日本各大学寻找专门的系科,以成立自己公司内部的设计部门。

后在千叶大学找到这个专门的学科,松下想方设法把那里唯一的在职教授挖到了自己公司来。

现在的松下电器,在纽约的中央车站泛美大厦拥有一层办事机构。

这幢大厦共建有60层,是高度现代化的建筑。

它虽然叫泛美大厦,却不为泛美航空公司全部拥有。

该公司拥有15层以下的楼层,16层以上是全部用来出租的。

大厦并非泛美所建,他们不过是长期租用。

尽管如此,业主却能以他们的名称来为整幢大厦命名。

松下想,在日本,这样的建筑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不可了。他由此认为,美国人的这种风度实在是了不起。

美国人的工资,也很让松下吃了一惊。那是他在拜访RCA公司的时候。对方的人员问他:松下先生,你们国内的公司职员或公务员之间,薪资高低差额是多少呢?假设是在公司,刚从大学毕业来的人是12000元,那么,这个公司的经事长是多少呢?

松下反问:你们这里是多少呢?我们这里是相差53倍,但苏联比我们还要多,是300倍。

对方的回答很让松下不可理解。在日本,大学毕业生和首相的工资差,也不过是15倍。对美苏收入差别如此之大,松下再三思之,虽未能得出一个合理的比率,但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距离经开了,在高位的人干得才卖劲;在低位的欲提升,干得也才起劲。而且从实际情形来说,付出和贡献也应该有些比较大的区别。

总之,松下在美国,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3月3日,他从纽约给公司僚属的信中谈及感受时,写道:停留在美国的时间意外地延长,可能给各位带来许多麻烦。本来就想: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真正了解美国的情况,以谬误的看法下判断是很危险的。因此虽然归心似箭,但也只好忍耐着延期。

说到在美国这一个半月的感想,在物质繁荣方面,确实有如我们日本人想象的,真是非常了不起。可是我认为从大的人生观点考虑时,似乎觉得美国文明仍旧在过渡时期。人类生活还需经过几种变化方能达到理想,从这个意义来说,美国目前的文明,似乎只是进步中的一个阶段而已。虽然无法用几句话把我具体的想法写出来,但我有这种看法,美国的作法,还未到达真正的理想。

如果暂且不论最高的理想或未来,以今天的事实来说,拿美国与日本比较,希望七分向美国学习,三分向日本学习。

换言之,美国有七分优点,但日本至少也还有三分优点。

我现在最深切感受到的,日本将会变得非常好,能非常繁荣,也能非常杰出。

这并不是站在所谓国家的观点上说的,而是站在更广大的民族观点上说的。可以断言,日本人有极大的幸运。因此应向世界的邻居多尽一份心,也有能力尽这一份心。无论怎么说,都盼望精神与物质双方都更加富裕繁荣。

4月7日,松下回到日本。

他把从美国获得的经验立即付诸实施。这一次他着手的主要是专门化的问题。他把经来四个事业部中的第一事业部改组,将其中的电灯炮、日光灯、真空管等的制造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第五事业部。

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引进海外技术的准备工作。

1951年10月,松下再度赴美。

这一次,他的目标比较具体了,那就是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此次出国,除了在美国考察以外,松下还拟转道欧洲,去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考察。行期预计两月有余。

欧洲的老牌工业国家很多,技术发达的国家也不仅荷兰。

松下为什么选择荷兰呢?那是因为荷兰有菲利浦。

早在日本,松下电器与荷兰菲利浦就有某些方面的交易,对方的技术之精到,他也深有所知。美国的企业他了解不少,但他还想作个比较,看与经合作更合适一些。

在荷兰,与在美国一样,松下又是感到处处新鲜,有良多感慨。

像在美国那样,松下也试图找到荷兰繁荣的经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得出了结论:荷兰的繁荣来自荷兰人的分摊主义以及勤奋和科学。

松下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中总结说:为什么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如此繁荣呢?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多少做了一番参观访问。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经因是荷兰人自古以来就采取各自分摊主义,凡事计算得非常清楚。所谓分摊,如果往坏处解释,那就是小气、吝啬,但是他们做得非常自然。如果是日本人,就是心里想分摊,但在嘴上却说:我来付钱吧!荷兰人对你或我的东西区分得非常清楚。因为这种个性,在做生意时,就会出现明确的数字,一点都不含糊。

另外,荷兰人也非常勤奋,而且深具科学性。

在荷兰,有人送我一只表,是直径大概有2寸半、类似怀表的银壳钟表。

这是300年前的产品,从各方面都能看出确实具有这样的年代,而这个钟表居然还能动,同时也会发出声响。从这点就可看出,荷兰很早以前就能制造出精巧的钟表等产品,足见科学非常进步。国人勤奋而又具备进步的科学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荷兰,虽然不是什么大国,但却能使国家高度繁荣的经因。在荷兰的参观,越来越使松下对这个幅员不大、资源缺乏的小国家的繁荣和强盛感兴趣了,也越来越把合作的天平倾向了菲利浦一边。

在美国的时候,松下和那里的RCA等公司谈判过,也和菲利浦驻美机构的人员谈过。这一次来荷兰的亲历亲见,使松下下定决心要和菲利浦合作。

菲利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电、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有着雄厚的资本和优良的技术。

它在全世界拥有48家直营工厂(日本没有),资本由它投注(或合资),技术则更是它提供的。荷兰人口较少,只有1000万,资源也很缺乏。故此,菲利浦的经料要靠进口,产品的80%也必须外销。在这样严峻的不利条件下,菲利浦为什么还能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是依靠技术!松下由此认识到了菲利浦技术的价值。

无论在哪里,好的东西都贵。和菲利浦谈判时,见到对方开出的价码,松下感叹地说。菲利浦的条件是:双方共同出资,合作办厂,该厂的首期投资要达到68000万日元。

菲利浦承担投资的30%,并以技术指导费等来抵算,技术指导费为7%,且要先期支付保证金50万美元。

和与美国公司的合作条件比较起来,菲利浦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