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松下,你知道多少
22639300000158

第158章 具有说服力的人才运用(2)

所谓说服力是什么呢?就是说话时要顾考到时间、场合和对象,因人因事,说出足以打动对方心意语言,并使之无法抗辩或反对,以达到使别人来替自己办事的目的。

没有说服力的领导者,就没有语言的艺术。说话乏味又没吸引力,就算他所传播的是耶稣的真理,也不会有人听信。象岩仓具视公那样一针见血的说话技术,不但值得钦佩,更值得学习。

领导要有认清时代潮流的眼光和预知环境变迁的能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

战国时代,日本四岛军阀割据,每个诸侯都野心勃勃,想争夺霸主的地位,以号令天下。其中最强悍的就是武田信玄,他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动作迅速,冲入敌阵,常能收到奇袭的效果,所以屡战屡胜,各国无不畏惧。信玄死后,这一支骑兵队由他的儿子胜赖指挥,胜赖比信玄更勇敢善战,所以势力发展更快。但是这一支攻无不克的骑兵队却在长筱一役中被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联军所击败,导致武田家灭亡的命运。

长筱之役为什么德川和织田的联军能获胜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织田信长采用了比骑兵战术更高明的战法。那时西洋威力强大的巨炮刚好传到日本,当织田信长见过它的威力之后,就断言:从此以后的战争必将进入炮战时代。所以他暗中采购了五千门大炮,把它分成三部分,连续不断地向武田军的骑兵射击,结果武田胜赖的军队只有挨打的份,终于遭到大败的命运。

所以严格地说,这场战争的胜负关键并不在将领或士兵的勇敢与否,而是在武器的差别。但为什么织田信长知道采用新武器,而武田胜赖却不知道呢?显然的,织田信长有过人的先见之明,能洞察未来战争的趋势,可是武田胜赖只知道过去和现在的战略,没有未来的眼光,缺乏时代感,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这点便成了失败的致命伤。

就企业而论领导者,有没有先见之明是影响全局的关键,时代不断地变化,所以昨天认为还是先进的东西,也许已不适合今天的潮流了。领导者要是没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就没有资格当别人的指挥者。他必须认清时代的方向,预知环境的变迁,并想好相应的对策。因为多少人的命运全在他的手中掌握,所以他对未来的判断正确与否,牵涉到很多人的幸福与不幸,为了使国泰民安、事业有所发展,超越时代是领导者必备的条件。

由过去的历史得到很多启示:一国的繁荣,必定有先知先觉的领导者。再看看今天昌盛成长的企业,也都是因为经营者有先见之明才得以缔造。所以在当今这种局势动荡、千变万化的世界上,作为领导者更应该从速培养先见之明的睿智。分清大事和小事、做事要把握重点,讲求面面俱到固然很理想,但若因小而失大,那就太不值得了。

冈山的诸侯池田光政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位有名望而且贤明的藩主,为了追求治国方针,他在年轻时曾经访问有名的政治家板仓胜重,请教为政的经验,板仓胜重回答说:

为政就象用方形的盒子装味精,而用圆形汤匙去勺取一样。

如果那样的话,光政怀疑地追问说,角落的味精不是永远取不到吗?

这就是问题重心所在。你很聪明,并且热中于政治,可以想象必定会有把国家每一角落都治理良好的雄心。胜重回答说:问题是,如果凡事都考虑到太细微的角落,国家反而治理不好。

上面这段话是很有经验、而且人情练达的政治家,令人思之,其味无穷。对一个抱着崇高理想的年轻诸侯所作的诚恳诤言,公司的社长为了部下浪费一张纸而加以斥责,也是常见的事。可是反过来说,如果公司内大小事情都要社长来指挥,大家必然会觉得厌烦而施展不开。小公司可能问题不大,大公司中若要社长一一指示,那么就算设置十个社长,也没办法做得很完善。

无论大事小事,领导者应细分清楚。不疏忽细微的地方,固然必要,可是遗漏了重点所在,更要不得。

为政之要,在于迎合民心;但所谓迎合并不是一味姑息,而是充分利用人性的优、缺点。

中国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一句话仓廪足,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他的意思是,国家想获得长治久安,一定要百姓都了解是非礼节,社会的根基才能稳固。如果一国的仁义道德日渐衰微,国家也必然会走向灭亡的。可是要百姓讲求是非之心、礼义节度,当政者就必须尽全力来发展经济,使每个人衣食无虑才有可能。试想,你丢一片面包给一群饥饿的难民,而叫他们不要争夺,做得到吗?由于管仲的思想正确,并且作法恰当,所以尽管齐国只是中国靠近东方沿海的一个小国,却能富强起来,而成为诸侯的领导者。管仲所以能成功,完全因为他太了解人性,能充分把握到微妙的人情关系。他曾经说过:为政之首要在迎合民心。为了迎合民心,政府的一切施政,都是百姓所想要的,所以很容易获得共识,推动起来也很容易。

当然人民的心理是很难捉摸的,往往在施政之前,当政者料定某种措施一定会大受欢迎,但结果却遭受激烈的反对,给施政者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例子随处可见。不过,领导者如果在推动政策之前,一方面去谨慎预估可能的反应,一方面在心理上准备适应事态的变化,久而久之,应该可以体会到人性和群众反应的法则,更加了解人情的微妙,而轻易达到预期的目的。

领导者做事如果完全不顾群众的反应,一味地坚持法律规章的条文,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如此事情无法顺利推行,自不待言。无疑是用力大而收获少,或被迫采取高压手段,以命令来强制别人,则这些作法都难以达到目的。

想了解人情的微妙,当然只有设法和各类人接触,累积各种经验,最后见识自然成熟精辟。处在领导地位的人,原则上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以此作为基础,以坦率的心情去领导部属,洞察人心的微妙。须知道,古往今来无论是杰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企业家,都因为他们能洞察人性的本能,并利用其优缺点,导向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如此,不但事情能办得顺利,还能深得民心。

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魅力,能象磁铁一样,吸引许多优秀的人才。

丰臣秀吉攻打北条氏时,邀请伊达政宗为他的军师,但伊达政宗估计丰臣秀吉不可能获胜,所以不肯答应。后来他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当秀吉的军队占优势时,伊达政宗抱着被秀吉叱责的心情,硬着头皮来到秀吉的根据地小田原。

后来政宗向他人提起此事时说:当时我真感到害怕。秀吉是个了不起的伟人,也是个最有威严的人,同时还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政宗对秀吉可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只是政宗,还有很多人,都曾与秀吉敌对过,但最后却都对秀吉心服口服。甚至连德川家康的大臣石川数正,都心甘情愿离开德川家康,去做丰臣秀吉的部下。由此看来,秀吉似乎有吸引他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与生俱增的。丰臣秀吉魅力好象磁铁一般,能吸引许多优秀的人才。

对企业来说,一位领导者就是必须具有这种吸引人的魅力。如果能让部下觉得我们愿意为您效劳,必定会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肯为他效命。所以,一旦失去这种吸引人的魅力后,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者了。

领导者的魅力,人人都不相同,虽然有大部分是天生的,但若能洞察人情的微妙,或有爱护部下的心理,这样更能产生魅力,即使自己本身不具魅力,若能使公司有吸引人的魅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素,就是因人而异去使用说服方法。东汉末年,有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统率百万大军准备攻打吴国,当时吴国分为主战、主和两派。诸葛亮为了说服孙权和蜀汉联手抗曹,不远千里来到东吴,企图增加主战派的声势。

这时,吴国的主战论者鲁肃对诸葛亮说:为了促使孙权下决心打仗,希望你能把曹操的实力说得弱一点。可是,当孙权向诸葛亮询问曹操兵力时,诸葛亮却说:据说曹操有一百万的精锐兵力,可是实际上并不止这个数字。所以,在这个时候,求和是比较明智的。孙权很惊讶地问道:那为什么兵力比吴国还弱的刘备,敢和曹操打仗呢?诸葛亮说:我的主公为了要复兴大汉皇室,所以必须和曹操一战。所谓正义之战,兵力乃是次要的问题。为了吴国的安全着想,我劝你还是谋和。听了孔明这番话,孙权也立志要和曹操决一胜负。于是蜀吴两国合力抗曹,终于打胜了赤壁之战,而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诸葛亮知道孙权是一位英雄人物,所以如果把敌方的兵力说弱了,他不会因此而参加战争,反而因为敌人的强大,更容易激起他的斗志。由孔明游说孙权的例子中可以证明,诸葛亮说话因人而异是成功的。

如果有好的意见却不被人接受或采纳,那么就得想法说服对方。而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素,就是要因人而异去使用说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因人而选择适宜的说词。如果不管对方是谁,都用同一种方法去说服,就很难顺利达成目标。因为对某些人只要解说大意即可,而对某些人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想说服人就必须巧妙妥善地运用各种言法才行。

要能适当地因人而选择说服的方法,自己也必须具备知识和体验。所以为了能具备这种说服的才能,身为一个领导者,就得体会各种经验,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如果胜利必须付出沉痛的代价,就不妨先考虑一下值不值得。

孙子兵法云:用兵的目的,以保全国土为主,打败敌人为次。以保全全军为上,打败敌人的军队为下。……所以百战百胜并非最强,不战而胜的军队,才是最值得夸耀的。

一般人都误以为,孙子兵法是告诉人怎样才能在战场上取胜的一本书。虽然在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战争的,可是孙子的本意即是认为不战而胜才是最值得称颂的。孙子说的一点也不错。战争的起因都是为了某一个目的,所以如果能够在没有任何牺牲,并且在合理的解决途径下达到目的,那不是更好吗?经过战斗才取胜,就是下等的策略了。丰臣秀吉和明智光秀战斗时,把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战场,结果造成两败俱伤。象这种激烈的战斗,当然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也经常运用外交手腕,使敌人臣服,归顺于他。纵使不得不开战时,他也会先作充分的准备,然后动员极强大的兵力,使敌人见了就害怕,甚至投降,而能在不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胜。

丰臣秀吉就是因为擅长这种不战而胜的谋略,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一统天下。否则每一次都得打硬仗,就算能够百战百胜,也必须耗费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那么日本的损失岂不是更大?

象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现代的企业经营。企业间的竞争,必定不能失败。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取胜呢?如果用力量去压倒对手,或者用恶性竞争的方法取胜,虽然能够打倒对方,可是自己也不免有所损失,这种取胜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今日。今天,我们必须使自己和对手共存共荣,换句话说,要使对方繁荣,而自己比对方更繁荣。在这种情况下去竞争,才是最正确的的抉择。

至于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算上乘的呢?虽然不能明确地用言语来表达,但是,能够不战而胜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高明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