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也能培养
22639200000050

第50章 饮食失调

我在六0年代末期读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时,认识两个患饮食失调症的女人,不不定期我是到多年后才知道的。其中一个是哈佛数学系的高材生,是我大学时代的朋友,她虽骨瘦如柴却一点都吃不下东西,说是看到食物就想吐。另一个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员,身材高大,嗜吃冰淇淋蛋糕等甜点。有一次她很不好意思地向我透露,暴饮暴食后她会偷偷跑到浴室去吐。照我们今天的认识,前者患了神经性厌食症,后者是贪食症。

但当年还没有这些病名,医界才刚开始讨论这类问题,这方面的先驱希尔达·布鲁齐在一九六九年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她对那些饥饿致死的妇女深感困惑,指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无法对身体的强烈欲望做适当的辨识与回应,而最重要的当然是对食物的饥渴。自此关于饮食失调的各种临床论文陆续问世,各派理论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因为年轻女孩追求达不到的女性美标准,有的说是因为控制欲强烈的母亲使女儿陷入愧疚的罗网。

这类假设多数患了一大弊病:都是在治疗期间观察推论而得的。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比较理想的方式是以数年的时间研究一大群人,看看哪些人最后罹患饮食失市制症。在明确的比较下当可找出导致疾病的真正原因,譬如说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有控制型父母的女孩是否较易患病。

后来果然有人做了这样的研究,对象是明尼亚波利某富裕的市郊中学九百多名七到九年级的女学生,结果发现导致饮食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感能力不足,尤其是无法分辨不同的负面情绪并加以控制,厂家发现六十一名学生已出现严重的厌食症。症状愈是严重,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愈是出现强烈的负面感受,同时却又愈无法辨识自己的真正感受。这时候如再加上对自己的身材极度不满意,结果便是厌食或贪食症。研究发现,过度控制型的父母并不是致病主因。布鲁齐早已提出警告,根据后见之明很难做出准确的推断,举个例子,父母发现子女有饮食失调现象后,很可能因急于帮助孩子而采取严格控制手段。此外,一物质财富人以为对性畏惧、青春期的提早到来、自我评价太低是饮食失调症的原因,经研究证明并非属实。

透过这项前瞻式的研究,我们发现饮食失调症的第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普遍以过度瘦削为女性美的标准。事实上,女孩在进入青春期以前便很在意自己的体重。一位小儿科医生便曾指出,他的一个七岁大的小病人一听到母亲都她游泳便哭出来,原因是她太胖了,穿游泳衣不好看,而实际上她的体重很符合标准。一项针对271位少女所做的研究显示,半数的女孩自认太胖,虽则绝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不过,前述明尼亚波利中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过度在意体重尚不足解释女孩何以患饮食失调病。

有些肥胖的人无法分辨恐惧、愤怒与饥饿,把所有感受都视为饥饿,也因此每次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饮食失调症者似乎也有类似的问题,明尼苏大学心理学空葛洛莉·里昂观察发现:“这类女孩似乎对自己的感受与身体讯息很迟钝,这是预测她们未来两年内是否会罹患饮食失调症的最准确的讯号。多数小孩都会慢慢学会分辨自己究竟是觉得无聊、生气、沮丧或饥饿,而这是最基本的EQ,这类患者似乎正是缺乏这种能力。她们可能与男友吵架,却说不出自己究竟是生气、焦虑或沮丧,只感觉到一场莫名的情感风暴而不知所措。于是她们学会藉由吃东西来纾解心情,甚至变成无可自拔的习惯。”

女孩一旦养成这种习惯而又是一心想要保持身材,便可能发展成饮食失调症。里昂指出:“刚开始可能是暴饮暴食,既而为了维持瘦削而呕吐或不断运动。有些女孩则是什么都不吃,这样她会感觉对纷纷扰扰的情感困境有些许控制能力。”

由于对自身的感受分辨不清,再加上缺乏人际应对能力,这些女孩与朋友或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改善关系或纾解烦恼,反而发展也厌饮食症、伉食症或暴饮暴食的恶习。里昂认为有效的治疗应包括情感技巧的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