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动物中,人脑发展到完全成熟所需的时间最长。人脑各部分在童年期的发展速度不一,青春期则是整个脑部进行裁剪的重要阶段。攸关情绪功能的部位成熟的速度最缓慢,感觉区在幼年期就已成熟,边缘系统在青春期以前发展完成,而掌控自我控制、理解力、技巧的反应的中枢额叶,却一直到十七、十九岁还在发展。
童年及青春期不断重复的情绪管理习惯,有助于神经路径的形成,也因此童年是养成一生情绪特性的重要时机,这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嵌入神经网路的基本架构,不致因后来的经验轻易改变。也就是说,童年的经验会在情绪调节中枢形成恒久的联结,而所谓童年经验又与父母给与的情绪教育很有关系。
如何自我安慰是一项最基本的情绪能力,而且从婴儿期就开始学习,在童年期做进一步的修饰。婴儿的学习的对象是母亲或保姆,婴儿啼哭时母亲多半会将他抱起,轻轻摇晃到停止哭泣。学者认为这种生物调和的经验可教导婴儿自己如法炮制。十到十八个月是个关键期,前额叶皮质与边缘系统之间的连结快速形成,使其成为痛苦的启闭枢纽。婴儿经过多次的被抚慰经验学会自我安慰,便可形成较强韧性连结,更懂得如何消减痛苦。
当然,自我安慰的技巧城经多年的学习与磨练,随着脑部日趋成熟,孩子将学到更复杂的技巧。别忘了,负责调节边缘系统行动的额叶,到青春期还在持续发展。另一个童年期逐渐形塑的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可调节心跳及其它器官的自主性肌肉运动,同时又可传达讯息给杏仁核,促使分泌儿茶酚氨,做出战或逃的反应。华盛顿大学一育儿研究小组发现,情绪教育较成功的孩子迷走神经的功能较佳。
主持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高特曼指出:“父母的确可透过情绪教育改变孩子迷走神经被激活的门槛。譬如说可教导孩子客观辩识情绪,而不采取批判的态度,遇到困境时学习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不一定要动轧打斗或退缩自卫。”适当的教养下,孩子较能抑制迷走神经的活动,进而避免杏仁核的过激反应,具体的结果是孩子会比较乖。
每一项EQ都有其关键的发展期,多占据幼时数年的时间,这是很有道理的。每一个时期都是协助孩子培养情绪习惯的契机,如果错失良机,长大后便很难强补。正因为童年时期神经系统压大规模的修饰与形塑,早年的创伤长大后仍会留下恒久的伤痕,也因为如此心理治疗总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甚至在治疗后,有些情绪模式仍会残存,只是患者学会了新的观点与反应模式。
事实上,脑部的右塑性是一辈子都存在的,只不过没有童年那么显著。反有的学习经验都是脑部的改变,神经连结的强化。观察强迫精神官能症者的复原情形会发现,只要假以持续的努力,情绪习惯是一辈子都具可塑性的,甚至连神经系统都可改变。创伤后异常症者的脑部变化当然是比较显著的,其实任何情绪经验若是一再重复或非常强烈,便会导致类似的变化。
最重要的情绪经验来自亲子互动,有的父母能充分认知婴儿的情绪需求,教养中时时灌输同理心的意义。反观有些父母根本无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全凭个人喜怒任意打骂。这两种父母教养出来的子女自是非常不同。事实上,心理治疗可以说就是为早年扭曲或忽略了情绪教育补学分。但如果我们能在开始就悉心培养孩子的EQ,又何必等到以后来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