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一生中鲜少发生这类深印脑海的可怕事件,但一般的经验也可能发生类似的记忆刻印。譬如说童年经常被忽略或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被遗弃、失去亲人、被社会排拒之类的经验,也许还称不上创伤,却仍然可能在情绪中枢留下伤痕,导致将来在建立亲密关系时比别人有更多的的波折。如果说连重大打击后遗症都可以复原,你我心灵上的轻微伤痕当然也可以治愈,这也是心理治疗的目的。事实上,这正是EQ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要了解心理治疗如何重塑扭曲的情绪机转,或可从杏仁核与前额叶皮质的互动来着手。神经科学家莱杜克斯分析:“人的情绪机转一旦学会一招,只是付诸行动的冲动被压抑了。”
由此可见,即使经过成功的心理治疗,扭曲的情绪模式仍无法斩草除根,原来的敏感或恐惧依然残留不去。前额叶皮质可修饰或抑制杏仁核的冲动,却不能完全阻止其反应。也因此我们无法决定何时爆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却比较能控制爆发时间的久暂,后者正是情绪成熟的象征。
心理治疗能够改变的,主要是情绪被激发后所做的反应,情绪被激发的倾向则无法完全改变。加州大学雷斯特莱柏斯基等人的研究可提供这方面的证据,研究对象是数十名因人际关系接受心理治疗的人,病人的问题包括渴求被接受或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害怕失败、过度倚赖等。他们分析发现,病人的这些愿望或恐惧被激起时常做出固定的、对自己不利的反应。譬如说变得吹毛求疵,以致引起对方的愤怒或冷漠对待,或是惟恐被拒而采取退缩的自卫姿态,反而伤害对方的感情。可以想像,病人在这些情况下常感到强烈的负面感觉,如绝望、悲伤、愤怒、不平、紧张、恐惧、愧疚等。不管病人属于哪种情绪型,这些问题多发生在极重要的人际关系上,如配偶、情侣、亲子、同事、上下属之间。
介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患会产生两种改变:对上述问题的情绪反应比较不感觉痛苦,甚至有平静或莫名所以的感觉;其次,病人较懂得以明显的反应得到满意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内心学处的渴望、恐惧或痛苦是不会改变的。到了治疗即将结束时,病人的负面情绪反应已减少一半,这一点也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