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中小企业经营案例大集
22639100000031

第31章 【案例及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11)

调查还发现,各地厂家,如浙江永康拖拉机厂、河南洛阳拖拉机厂等,其产品都正在向着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厂深深感到,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打一场争速度、争技术、争市场的硬仗。他们提出了“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出口基地”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在科技投入、产品更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营销措施。

在调查的基础上他们根据市场的要求和自身的状况进行决策,优化结构。1989年,邢台拖拉机厂在技术改造方面投资达1548万元,重点解决影响生产的关键项目。厂里增添了500吨双动油压机等一批大、中型设备,完成了铸铁沙处理等一批工程项目,使本厂的生产能力、加工质量、工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他们另外投资205万元,在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现有产品、发展节能产品方面狠下功夫。

1990年初,他们试制出了12马力电启动拖拉机,并迅速将其推向国际市场。

1990年底,他们引进意大利哥尔多尼900U系列小型轮式拖拉机,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国产化设计改进,在原有“邢台”牌系列小型拖拉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哥尔多尼小型拖拉机系列产品。

1991年初,他们从两大系列产品中又研制出水田变型、工程机械变型、公路机械变型、林业机械变型等几个系列的多功能产品。各种产品以立式单缸、双缸柴油机为动力,前、中、后动力输出,直联式全齿轮传动,循环式水冷却装置等为特征。与国内皮带传动小四轮拖拉机产品相比,他们的产品具有如下绝对优势:

(1)动力性能好,牵引力大,爬坡能力强,传动效率高。

(2)稳定性强,结构紧凑,重心低,重量分配合理,使用寿命长。

(3)节油省水,钢材成本低。

(4)综合利用的功能好,可与多种农机具配套使用,可用于农田水陆作业、脱粒、运输、副业加工,也可改装成园艺型、林用型、市政工程型等。

其中,他们研制的直联式小型拖拉机属于高技术产品,是我国“八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项目,代表着我国小型拖拉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到1992年,邢台拖拉机厂在产品结构上已经实现了“生产销售一代、试制开发一代、研制储备一代、规划设想一代”的优化平衡发展格局,为该厂不断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

尽管邢台拖拉机的质量、功能明显优于国内同类产品,但在国内市场上的售价居中,因而受到国内用户的欢迎;在国际市场上,它的售价虽然远远高于国内售价,但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质量处于上流水平,因而深受外商的赞誉。

同时,为了拓宽销售渠道,该厂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联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

以联营冲破国内市场上的地区封锁。在国内,邢台拖拉机厂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与各地区拖拉机厂互惠互利,联营生产销售。他们先后与威海拖拉机配件厂、西安拖拉机制造厂、富锦拖拉机厂、韵关拖拉机总厂、武汉拖拉机厂、双城市拖拉机厂、南宁手扶拖拉机厂、益阳拖拉机厂联营。在这种联营过程中,邢台拖拉机厂向其他厂家传授直联式拖拉机的生产技术,无形之中为本厂的全齿轮传动拖拉机的销售铺平了道路。

“借船过海”,开展国际合作。由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邢台拖拉机厂认为开拓国际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他们通过中国农机总公司,与加拿大国际托波米斯特公司合作,由邢台拖拉机厂提供散件,由加拿大组装,销往北美市场。该厂还和黑龙江光远对外贸易公司一起,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农机厂达成合作生产邢台牌120D/140D型拖拉机的协议,邢台拖拉机厂提供零部件,并帮助建造生产装配线,产品销往东欧市场。此外,邢台拖拉机厂在沿海各省市外贸部门的协助下,使产品打进了非洲、大洋洲、东南亚市场。1990年和1991年,共出口6700台,创汇2100多万美元。邢台铁牛驰骋于世界,成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为了促进销售该厂先后在各大报刊上登载过广告,并多次参加机电产品展销会和交易会。在该厂的重要经济活动中,他们聘请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机关和邢台市委、市政府机关的领导同志参加,扩大了市场影响。

邢台拖拉机厂从困境中崛起,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该厂根据国家拖拉机行业“八五”计划的要求,对本厂的基础设施、技术经济实力、产品结构、市场需求诸多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综合平衡,提出了“八五”期末达到年产10万台直联传动式拖拉机的发展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论证结果表明:邢台拖拉机厂的“八五”发展规划对我国发展节能、节材先进技术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拖拉机事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案例评析〕

河北邢台拖拉机厂经过曲折的创业历程最终取得成功,它的经验是:以市场需求为指南,依靠科技进步,狠抓产品质量与品种,广泛开展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借助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的、经济部门的多方公共关系的力量,广辟生产、销售渠道,使产销及时见面。邢台拖拉机厂大市场营销的成功,为现代企业的市场经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面向市场的战略决策中,该厂的决策者们能够认真地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不同,并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两个不同市场的需要。

这一案例也说明精明的企业领导者,能够高瞻远瞩,把握全局,面向市场,预测市场发展趋势,依靠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及时更新换代,拓宽销售渠道,借助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身的优势,取得成功。

案例:善于捕捉市场机会——本顿广告公司的开拓市场术

〔案例介绍〕

本顿广告公司的创立者是威廉·本顿,1921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由于本顿是一位有进取心的青年,到1925年,他已成为部门的负责人,并与一位名叫查斯特·鲍尔斯的助手成为了好朋友。两年后,他们开始筹划自己的广告公司。

1929年7月15日,本顿·鲍尔斯广告公司成立了,资本额仅有1.8万美元,俩人平均负担。但不久美国进入大萧条时期,他们这家小广告公司与经济繁荣时期产生的成千上万家小公司一样,处在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之中。本顿和鲍尔斯为了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生存,勇敢地同风浪搏斗。本顿周游各地,劝说那些潜在的客户,使客户们相信,应付困难时期的办法,不是减少广告,而是扩大广告。并且使客户相信,传统的推销方式,已争取不到顾客了,而应采用广播等新媒介。在本顿和鲍尔斯的努力下,通过食品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成为本顿·鲍尔斯公司的固定客户。

到1935年,成立了6年的本顿·鲍尔斯公司便富有了。这时,本顿的财产已接近100万美元。本顿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对于财富没有更高的欲望,同时,他发觉自己对商界已感到厌倦,他准备退出商界而转到政界或教育界中去。于是,他和本顿·鲍尔斯公司达成一个协议:公司买下他的股票,以5年分期付款;本顿则永远把他的名字卖给这一公司,并同意永远不再进入广告界。

本顿退出广告界后,曾做过一段时间股票生意,但1940年初,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意外财源,那便是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书公司是一家老公司,原是在苏格兰成立的,在英国经营了近两个世纪,后由美国西尔·鲁比克公司收购,当时大英百科全书,已越来越不合时宜。有人主张重新编订该书,但西尔·鲁比克公司没有兴趣,因为重新编订要花很多钱,且该公司已无兴趣以该书未来的获利潜能作赌。对西尔·鲁比克公司而言,这部大英百科全书已成了讨厌的负担。

西尔·鲁比克公司的总部设在芝加哥,关于大英百科全书的事情传到了芝加哥大学。该大学的一些教授觉得,重新编订大英百科全书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他们认为,重新编订该书,将是一所大学在学术上应做的正当的事,而且可能也将为该校带来一笔钱财。但这只不过是该大学内部的一种谈论而已,实际的问题牵涉很广。大英百科全书受到芝加哥大学的重视,觉得它正像沉没在水面下的大批珠宝一样,梦想那么一批珠宝,臆测其价值,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无人愿下海去把那批珠宝捞起,大家都认为这批珠宝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在这时本顿出现了。本顿在他的耶鲁大学同学、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金斯的邀请下,担任芝大的顾问,赫金斯希望借助本顿非凡的才能,提高芝加哥大学的声望和改变芝大的经济状况。

大英百科全书的情况引起本顿的注意,本顿认为芝大应参与这部重要的百科全书的重订工作,这对提高芝大的声望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本顿便开始采取行动。他首先向西尔·鲁比克公司提出建议,请他们转让大英百科全书,并征得了该公司的同意。1943年,本顿自己掏出10万美元,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共同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并且组建了一个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在这个公司中,本顿拥有2/3的股份,其余1/3为芝大所有(以后于1959年转售给本顿)。根据本顿与芝大所达成的协议,芝大将永远从该公司分得收入和版税,芝大将把它的声望和出版许可给予该公司,并提供一组学者,改编此书,使其合乎时代的要求。

本顿接管大英百科全书之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可观的收入,相反,在最初的日子里,大英百科全书公司不断为财政困难所困扰。这时的本顿,兴趣全被他所担任的公职所吸引,直到1952年他竞选连任议员失败后,才把注意力全用在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的业务上。本顿改组了公司的管理部门,为了公司的发展,他又推出了许多新书,如长达54卷的《西方世界大全》等,又收购了其它一些公司,如最初出版《韦氏大字典》的G·C·麦里安公司等。在本顿的主持下,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的发展十分惊人,自1943年接受大英百科全书以来,销售额增加了50倍,付给芝加哥大学的红利和版税达3500多万美元。

本顿是为了帮助芝加哥大学而购买大英百科全书,而不是为赚钱。有一个记者曾问他,他是否把大英百科全书当做赠送给芝加哥大学的礼物,而后来的赚钱则是意外的事情。本顿回答说:“完全如此。”

100万美元曾使本顿感到满足,现在,据最保守的估计,本顿的资产是100万的150倍。

〔案例评析〕

本顿能从小的广告企业活动而成为经营大英百科全书的知名人物,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善于抓住机会,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本顿的广告公司成立不久,就赶上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大衰退。许许多多的公司在这次经济衰退中无力支撑,走上破产,而尚在襁褓之中的本顿·鲍尔斯广告公司居然摇摇摆摆地走过了这段独木桥,令人不得不对他们的经营之道刮目相看。本顿的方法是积极地“劝说那些潜在客户,使客户们相信,应付困难时期的办法,不是减少广告,而是扩大广告”。这就提出了市场营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经营状况与广告支出的关系。经济衰退,意味着一些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这使得原有厂商不得不争夺日益缩小的市场规模,因而竞争更趋激烈。为了减少企业的支出而缩小广告费用,是一种消极的方法,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而积极的办法是扩大营销活动,积极争夺市场。这是本顿的做法能够成功所依赖的理论。当然,现实情况复杂多变,但这至少是一个应引起我们重视的重要问题。

本顿从广告界转向经营大英百科全书,是一个寻求和开辟新市场的行动,它表明了本顿的魄力和远见。并且,以本顿的财力和经营能力,这个选择是适宜的。因此,本顿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年来,大英百科全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编辑著称于世,在称道此书时,它的所有者本顿的经营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