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创造财富 创新成就可能
22639000000007

第7章 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网络、数字化(5)

互联网络的商业利用虽然尚未在全球普及,但是它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在以信息资源为主要动力的经济结构中,网络用户比非网络用户具有更多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是在今后的经济贸易操作中,网络用户把非网络用户排挤出经贸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在发展战略上,网络用户由于掌握了最新的科技、经贸和市场信息而始终把握着主导权。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跟上世界发展步伐,也同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建设所带来的机遇,由于网络环境采用的是更加开放式的贸易运作,突破了原有的固定经贸商业联系,使许多小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进入以往难以挤进的国际市场和商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并以质量、价格和服务优势与大公司展开竞争。同时,利用网络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交往和通讯便利,可在国际市场上结成战略联盟。

互联网络为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提供了捷径,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以科技、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依托。互联网络为工商业界与科技、学术、政府部门的合作,为跨行业、跨国或跨地区组成协作性梯队,为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提供了一体化的电子通道。这种综合优势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互联网络的商业利用提供了沟通生产者和用户的直接渠道,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无不取决于与用户的需要。很多企业要投巨资,或通过咨询公司进行市场调研、用户调查,以确定产品开发的前景。商业用户在互联网络中利用非正式的小组讨论、电子布告板与用户进行交流,直接了解用户的需求人对产品和服务的反映,并将信息直接反馈给公司的各个部门,大大缩短了生产者和用户的距离。

互联网络的商业利用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目前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知识和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而信息网络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涵盖企业竞争中的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因此对提供企业的综合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公司从1991年起向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工业、制造业、农业的投资,以及商业用户对互联网络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三)数字化潮流

数字化业已波及现代通信的各个领域,并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电话通信领域,有一个事实足以说明问题,即就是人们装电话时都装一部程控数字电话。因为它是由计算机来控制的,不仅接续速度快,声音清晰,而且还能为用户提供许多新的服务功能,如“叫醒服务”、“呼叫转移”、“三方通话”业务等等。这些都是以往其他交换方式所无法实现的。

现在,移动电话通信也正在由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发展。数字化之后,可以实现时分复用,使原先的一个无线电信道能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从而缓解了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还解决了移动电话的保密问题,并有利于用移动电话电路实现多样化通信。

数字广播被认为是晶体管发明之后无线电技术的又一重大进展。数字广播仅声音清晰,无杂音干扰,其质量可以与激光唱盘相比,而且由于每个电台所占的频带较窄,能够大大增加可利用频道的数量。预计在不久之后,人们将陆续更换自己的收音机,以适应接收数字广播节目的需要。

电视领域也正酝酿着一场革命。在未来几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将相继开播数字电视,并进入数字卫星电视广播的新时代。到那时,人们使用直径很小的接收天线,便能收看150余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包括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其图像之清晰,只有激光视盘可与之媲美。

1997年4月4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给四大家电视公司(ABC、CBS、NBC和FOX)免费地发数字电视广播经营许可证。18个月之内,美国10个最大城市的居民开始接收数字电视节目。此举意味着一场比50年代发明彩色电视意义更大的电视革命:电视从此正式步入数字时代。8年以后,2006年,美国全境将取消模拟式电视广播。今后10年时间里,美国将更换现有的2.7亿台电视机,市场价值1500亿美元,5年之内,数字电视在美国的销售额将达每年100万台。

数字电视通过数字化信息传输,可以提供更大的屏慕、更清晰的图像和光碟质量的立体音响。从节目制作到信息传输、接收和显示,数字电视的工作原理与现在的模拟电视大相径庭,连显像管都不是一回事。这种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前景诱人。譬如,1997年2月日本NEC推出42英寸数字电视,应用等离子显示技术,加上音响系统和调节形状,整个彩电仅仅9.9厘米厚,为普通电视的1/10,外号“墙上挂”。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并非不共戴天。花150~300美元可以买一个“选视服务锁码器”,现在的模拟电视就能接收电视台播放的数字节目。

1998年美国首批数字电视将上市,与此同时平均每年每个地方电视台要投资800万美元,添置新的摄像、编辑、录像和播送设备。在数字节目与模拟节目共存的“双轨”时期,一段新闻从摄像、制作、到播送,要用不同的方法作两套,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成本肯定会增大。

支援数字电视进入家庭的,还有数字卫星电视服务的迅猛发展。1994年,美国卫星直播电视推出175个电视频道的数字电视服务。短短不到3年时间,发展了230万用户。接着,英国空中广播公司(BSKYB)计划推出200个频道数字卫星电视服务,迅速赢得350万用户。传统模拟式有线电视,通常一根线一个转换器,40个电视频道。现在,花同样的钱,房顶上装一只18英寸“小耳朵”接收器,马上能收几百个画面质量和音响效果好得多的电视频道。

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电视和个人电脑的结合已成为可能,并由此会产生巨大的市场,各个家电和个人电脑生产商已因市场的潜力与诱惑而展开激烈竞争。全美98%的家庭和2.4亿台电视接收机将改为数字接收机。家电业由于电视机的更新换代而注人活力,另外由于个人电脑逐步深入家庭,电脑制造商也将迎来大发展的好机遇。就在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做出决定4天之后,微软、康柏和英特尔三大个人电脑市场巨人共同提出了与数字化电视相适应的个人电脑标准化方案。康柏电脑公司副总裁罗伯特·斯坦兹坦言:“与数字化电视相适应,康柏电脑今后5年销售量将达到2000~4000万台。”1997年4月7日微软公司宣布将以4.25亿美元收购WebTV网络电视公司。一个月后,比尔·盖茨宣布将大力开发电视与Internet接收装置,提前一步迈进家用电视与个人电脑相结合的时代。1997年4月28日康柏公司推出PC影院9000的大屏幕PC/TV(36英寸屏幕),其特点是当它显示PC信号时像一台PC机,但当它接收电视信号时又完全像一台大屏幕彩电。

现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正在实施“数字化图书馆”计划。所谓“数字化图书馆”,就是把常规图书馆中的图书、画册和其他资料,统统以能为计算机所识别的二进制数储存在电子数据记录媒体上,读者可以通过身边的终端从数据库检索和调阅这些图书资料。采用这种技术手段,不仅可以长期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献,降低运行成本,而且还能在各大图书馆之间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使读者可以在更宽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目前世界各地的著名图书馆中完整地保存了十分有价值的信息,如建立于1451年的梵蒂冈图书馆,几乎可以说西方的文明及文化都在这里保存和体现,但由于距离和经费,每年只有2000名学者能够来此阅读研究,为了让更多人获取知识,充分利用宝贵资源,图书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1 保存信息,与人共享

数字化图书馆将比传统图书馆有着更丰富、更便捷、更安全、更久远的价值。经数字化的信息将不再只是书本,它可以是图像、音乐、艺术、电子表格,甚至是Web的网页。当信息转化为便于网络共享的数字化多媒体形式后,将不再只是散布于各地的图书馆,而是永久保存在全球网络电脑的储存媒体中,如磁盘、磁带或光盘等。如此一来,不必接触原稿,即可直接从网络上进行资料传递与查询,或是从电脑屏幕上获得所需信息,或是透过印表机印出。而这些宝贵资料,也将与世界上其他图书馆共享,或由多人同时阅览,同时保护了稀有图文资料,减少因人们查阅而造成损失的机会,信息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最大价值。

为了实现知识无国界梦想,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正积极开展共同开发数字化图书馆的计划。

2 强大的查询能力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数字化图书馆可提供强有力的资料检索查询能力,保障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迅捷地查找到所需资料,同时保证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1997年6月9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将其珍藏的总共450万幅地图依次上网,第一批至1997年10月将上网1200余幅。用户可上网选择自我感兴趣的内容,地图上的建筑物后面,都制作好有关这个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资源等各类研究资料,而以前只能到图书馆隔着玻璃柜子研究。同时还开放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

3 永久打烊的图书馆

在信息技术调整发展的今天,借助历史电脑来完成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储存及管理,并凭借网络向分布广泛的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是提高图书馆功能的最佳方案。数字化图书馆对传播重要学术文献具备十足的潜力及功能。从此,每个有心求知的人,只要使用鼠标或键盘,所需的文件便能够自动下传,不必担心图书馆是否已经关闭,无论何时、何地,数字化图书馆将永远24小时开放。

目前,亚洲最大的北京图书馆已实现了初步数字化,可供读者机读部分馆藏,上网查询节目。“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将由京、沪、深、宁、广东中山图书馆联合国内一流高校、科研单位共同研究开发。

自古以来延续至今的大众传播媒介体现出一种典型的信息“沙漏”模式。在这种“沙漏”模式中,编辑、记者、出版社享有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而在电脑网络的虚拟时空中,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则可完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共享与参与共存;许多历史形成的规范也将让位于新型的交流准则。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虚拟时空也为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媒体互动、融合,个性化服务、参与会创造新的传播获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