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无意识中,经常使用许多否定的语句?如“不可能”、“不行”、“不好”、“没办法”、“不要”……之类,或者在你的家人、同事之间,也有人时常采用这种说法?而凡是说“做做看”、“说说看”、“我赞成”、“一定能够成功”、“有兴趣”……这类字眼儿的人,常常是能勇往直前、积极行动的人。
虽然只是用语不同而已,但是在你内心深处,对于所求之事的看法,已经无形中受到了影响。
必须要下定决心,在日常生活的言谈之中,绝对不要说否定的字眼儿;而且,还要进一步以肯定的字眼儿来代替。若能做到这点,你自然就会具备积极行动的姿态,而对别人的说服力也大大的增进。
两种不同心态,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晴天时有太阳,阴天时无太阳”。
这句话是不对的,要知道,阴天时太阳是在云层上边的啊!
“钱包里就只剩1000块钱了。”
应该改作“还留有1000块呢!”
对求人每一件事都要作如是想。假如在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的周围预备好了一些否定词的话,就已大大降低了对所求成功的可能性的期望。
与其愁苦一生,不如欢喜度日。
不要因有事求人而整天愁眉苦脸,想着万一不成怎么办。事实上大可不必想那么多,只是万一,还有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成功的可能呢。
是的,自信是成功的阶梯,但是话又说回来,有时过分自信,又往往导致在失败面前情绪一落千丈,心理无法承受巨大的打击。有时倒是那些对成功不抱大的希望,甚至做最坏的打算的人,才不会因失败而面子上过不去。
某市业余京剧团招考演员,爱好者云集报考,有两下子的也不乏其人。可见竞争必然十分激烈。
薛小姐天资不错,父母均是京剧票友,打小颇受熏陶,因此,心中深具信念,并未将这百里挑一的活路放在心上。面对正襟危坐的考官,心里一点也不紧张,以为自己一张嘴,一作“活”,必会得到一片赞叹声。
而另一位李小姐却没有这么得意,她不断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大多,名额太少。
结果,李小姐从容自若地走出考场,而薛小姐却是哭着跑出来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在自己的伙伴堆里始终感觉抬不起头来。她总在想当时自己必胜的情绪对伙伴们的影响是多么大,大家谁也不怀疑她会荣登金榜。这下可好,大家一定会背后耻笑我……
当初被她生拉硬拽去的李小姐,虽然同样被淘汰,但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受不了。原因就是报名时是薛小姐再三动员算是陪她才去的,没有抱什么希望,最多是试一试的心理,因而对落榜并无所谓。
一个人如果对成功的可能性感到怀疑,不妨先降低目标,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就会缓冲失败时的打击。这是一种在不愉快状况下保护自己面子的防卫措施。这种心理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例如在约会时,在等候之余往往心怀“他(她)是否会来”的心理准备,如此即使不能尽意,也不至于感到面子上难看。倘若对对方赴约坚信不移,而一旦预见落空,就会因面子上挂不住,或大光其火,或心灰意冷,感叹“流水落花人归去”,人情似纸。
《格利佛游记》有一句名言:“不抱任何希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不会失望。”尽管这句名言可能含有讽喻之意,但反映的常见的心理现象,和前面所说的降低目标意义相同。我们常说的“向最好处努力,往最坏处打算”也是这个意思。老百姓说得更通俗:“死马权当活马医吧!”
期望值越高,失望的悬崖越深。犹如对待名胜古迹,慕名而去,结果往往失望而归,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是也。而在山坡峡谷,林间溪边,信步所至,随意漫游,所见一花、一木、一泉、一石,倒常常会为之惊喜,为之流连,并因之而获得意外的欢愉。
四、自己的梦还得自己圆
遭到拒绝,受到羞辱,不论来自何处,官方的、权威的或你心爱的异性朋友的,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你自己不拒绝自己,只要你在遭到拒绝或羞辱之后仍然站立起来,你就有可能成功。
自从哥伦布知道地球是圆的之后便萌发了横渡浩瀚大海的梦想,他想去一睹东方的富庶和繁华。1484年他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航海计划,希望得到资助。
葡萄牙国王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的请求。而且他还招来了王公大臣们“白痴”、“疯子”、“狂想家”等恶毒的诅咒。
哥伦布没有灰心。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向西班牙王宫递交了航海探险的计划,恳求得到资助。这计划却一去不返,音信全无。
于是,他再把航海计划送给英国国王、送给法国国王,均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他仍然耐心地等待着,精心地筹划着。不觉已贫困潦倒,已白发苍苍。可是他依然耐着性子等待。他坚信他的计划总有付诸实践的一天。
这一天终于来到。1492年4月,因西班牙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国王和王后一时高兴激动,为进一步显示国威,终于同意了资助哥伦布的航海计划。
哥伦布的终生梦想得以实现。
别人无论多少次的拒绝,都抵不上你自己一次决定。只要有了这一次自我决定,不轻易改变它就够了。
——用你坚韧的毅力去改变别人对你的拒绝,不可因别人的拒绝而改变了你。此也算得成功诀窍之一吧。
哥伦布对自己的梦想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能够坚韧不拔,一忍多年。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求人者对自己的希望能否实现,心理没底,一旦某个“大人物”拒绝了你的请求,便觉得自己毫无希望了。
怎样对待名人权威的判断和拒绝呢?他们有时候也胡说八道吗?
1832年,一位生于意大利农村小客栈主之家、曾从乡村乐师学音乐的农村青年,经人资助前来报考米兰音乐学院,他想在这所正规的音乐学院深造,学到系统的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他叫威尔第。
主考老师是一位音乐界的名流,他瞪着眼睛看到的竟是这样一个土里土气小农夫般模样的青年,觉得好笑,连忙劈头盖脑地对他说:“你知道这里是造就什么人才的吗?你知道音乐人才的一半是天赋天生的吗?我不要考你了,你的年龄已经超过造就音乐天才的关键时期。而且凭我的直觉,从你这副模样神态,就知道你绝对不是弄音乐的材料。改行吧,小伙子!”
他被拒之门外。
他才19岁!音乐,梦寐以求的事业,引起过他无数次激动和兴奋的宏伟理想,突然遭此死刑般的宣判,有什么打击比这更残酷?有什么打击比这更惨重?
威尔第却没有被打倒。主考者的拒绝和宣判没有使他动摇对音乐的追求。
名流有名流的偏见,有名流式的胡说八道。他这么想着。
我果真没有音乐天赋吗?有音乐天赋的人也许就正是像我这副模样呢!他这么自信。
他毫不犹豫地全身心去拥抱音乐,一意孤行,另求良师,刻苦自学。一边学习,一边创作。
终于,一大批震惊意大利和世界乐坛的歌剧、乐曲从他的手中流出:《把号角吹响》、《纳布科》、《伦巴第人》、《欧那尼》、《利哥莱托》、《行吟诗人》、《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追思曲》……他被公认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中国人不是常说“自己的梦还得自己圆”吗?既然如此,就不要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人生在世,求人可以救一时之急,但长远的梦想还要靠自己去实现。决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有人泼冷水便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