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么做才能让人信服
22638200000031

第31章 用“不”说服对方(3)

先表示尊重,然后据实陈述

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不宜一开口就说“不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先说赞成、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

我在办高考补习班时,遇到不少这样的人,一见面就直接了当地提出要求:“我的孩子没考上大学,没别的办法,只好上补习班,请你帮这个忙。”我不急着说“不行”,而是接过话茬说:“是呀,孩子考学是大事,谁能不操心呢。去年我的孩子没考上大学,急得我没办法,才办了这个补习班。”然后再据实陈述情况:“我们这个高考补习班只有一间教室,很小,已经挤得满满的,讲台两边都摆上书桌了,实在没地方……”

由于先说了那些赞成、同情的话,尊重了对方的愿望,就有了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感情基础,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是可以理解的。

俗话说:“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一个人有求于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说“不行”,会使对方不安的心理加剧,失去平衡,产生强烈的反感。

多找几个人,就有了旁证

拒绝别人的要求,最好多有几个人了解情况、看法一致的人在场,这倒不是以多压少,而是当场就有了旁证,能增强所陈述理由的可信度。

有一次,我的现任领导要送一个孩子上补习班,我就以“商量商量”为由,从补习班的老师、学生中找来几个人,让他们在场,这样,在我陈述补习班的具体情况时,他们自然而然地要插上几句:“教室大小了,不能再加人啦!”“休息时老师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那怎么行呢!”甚至有的人还对我发上几句牢骚,说几句埋怨的话。

一般地说,向别人提出要求时,心里总是不落底,带着几分疑虑:他能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他说的情况是真的吗?只有解除了这些疑虑,对方才会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是真诚的、可以谅解的。

古人云:“众口烁金。”一个人说的话再诚恳、实在,对方也觉得是一面之辞,将信将疑,有了在场人的七言八语,就不容对方不信了。

实地看一看,让事实说话

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事实就是一堵墙,铁一样的事实摆在眼前,无论怎样坚持意见的人,也不能不撤回自己的要求。

有一位老同学要送孩子进补习班,由于成事心切,不管怎样说明实际情况,讲出多少困难,他就是不信,实在没办法,我只好带他到补习班的教室去看一看,再拿上卷尺,把空下的地方量一量,看能否再放下一张书桌。当他看到实在是连一张书桌也放不下时,只好摇摇头说:“是不行,实在不行了。”并连连道歉:“真对不起!没想到是这样。”

一般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达到目的谁也不愿意轻易地接受拒绝。到现场去看一看,让眼前的事实替你说出拒绝的话,也就断绝了对方的最后一线希望。由于是在事实这堵墙上撞回去的,也就不会怨天尤人,自然会谅解拒绝者的苦衷。

讲清利害,你我共担风险

提出要求的人一心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少考虑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和风险,如实地讲清利害关系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把对方也拉进来,共同承担风险,会使提出要求的人望而止步,放弃自己的要求。

有一位老同学要送孩子进补习班,看教室里实在没法再放一张书桌了,仍不肯放弃自己的要求,又提出:“能不能在过道上放个凳子,没有桌子也行啊!”

我说:“你看,过道这么窄,如果再放上一个凳子,老师走不过去,没法指导学生做作业,影响了教学质量,误了孩子们的前程,你我都不好交代啊!”

他想了一会儿说:“是呀,我是一心想让孩子上补习班,一时没想到那么多,经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行。”

由于共担可能出现的风险,对方就能由已及人地去想问题,体谅别人的难处。

登门谢绝,变被动为主动

提出要求在先,拒绝要求在后,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拒绝别人的要求总是被动的,很难预料的是谁、在什么时候、会提出什么要求,而且对方的要求一经提出,又总得当面有所答复。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争取到一点主动权,去登门谢绝。

有一次,我出差回来,爱人告诉我,我的老师的孩子想上补习班,打算晚上来找我。

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跑到老师家里,对他说:“实在对不起!补习班的教室太小了,连一个空位置都没有,实在没办法,赶紧另外找找地方别误了孩子的学习。”

他说:“这本应该我去求你,反过来叫你跑这么远的路,实在过意不去。看来是一点办法没有了,不然你就不会来登门谢绝。”

仔细想一下,登门谢绝起码有三个好处:一是以满腔的热情暖住对方的心,拒绝了也不至于使对方感到冷落;二是表示愿意为对方效微薄之力,既肯不辞辛劳地登门,可见拒绝是出于力不从心,能得到理解;三是变被动为主动,以求助的方式请求对方接受拒绝,是出自尊重,不会伤害对方的感情。特别是对长辈人提出的要求,如果不能接受,采取登门谢绝的做法是再好不过的了。

多讲别人的长处,别人的比我的更好

大凡来求你办事的人,都是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一般地说,对你抱有的期望越高,越是难以拒绝。在拒绝要求的谈话中,多讲自己的长处,或过分夸耀自己,就会在无意抬高对方的期望,增大拒绝的难度。如果适当地讲一些自己的短处,就降低了对方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抓住适当的机会多讲别人的长处,就能把对方的求助目标自然地转移过去,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

有一些人要送孩子进补习班,在听我讲了种种困难之后,知道自己的要求不能如愿,常常为难地说:“这可怎么办呢?”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说:“我们这个补习班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办得也不算好。某某单位办的补习班在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比我们这里好,明年的升学率肯定超过我们。如果你想去那个补习班,我可以同那个校长打招呼,让他无论如何给安插进去。”这样说了以后,大多数人都会欣然接受。还会说上几句感激的话。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通过你的谈话,他对别人的期望增高了,想而往之,求助的目标自然转移,你又肯从中帮忙,使他得到一个更好的归宿,当然会表示感激,这样,被拒绝的失望与烦恼就被意外成功的愉快和欣慰所取代。

六、给别人个台阶下

拒绝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怎样拒绝而不使人难堪,让人有台阶可下,则有一定技巧。

这里列举几种既恰到好处,又不失礼节的拒绝方式,供您借鉴:

尽可能以最为友好、热情的方式表示拒绝一位青年作家想同某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朋友,以期今后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携手共进。作家热情地说:“今晚6点,我想请你在海天楼餐厅共进晚餐,我们好好聚一聚,你愿意吗?”事情真凑巧,这位教授正在忙于准备下星期学术报告会的讲稿,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他亲热地笑了笑,又带着歉意说:“对你的邀请,我感到非常荣幸,可是我正忙于准备讲稿,实在无法脱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绝是有礼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么干脆。

避免只针对对方一人

某造纸厂的推销员到某大学推销纸张,推销员找到他熟悉的这个大学的总务处长,恳求他订货。总务处长彬彬有礼地说:“实在对不起,我们学校已同某国营造纸厂签订长期购买合同,学校规定再不向其他任何单位购买纸张了。我也应按照规定办。”因为总务处长讲的是任何单位,就不仅仅针对这个造纸厂了。

让对方明白你是同情他的

黄女士在民航售票处担任售票员工作,由于经济的发展,乘坐飞机的旅客与日俱增,黄女士时常要拒绝很多旅客的订票要求,黄女士每每总是带着非常同情的心情对旅客说:“我知道你们非常需要坐飞机,从感情上说我也十分愿意为你们效劳,使你们如愿以偿,但票已订完了,实在无能为力。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乘坐我们的飞机。”黄女士的一番话,叫旅客们再也提不出意见来了。

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不妨故意忘记他的姓名,暗示你对他的漠视

称呼名字,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对自己的名字却根本没有印象,表明对方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

若是不想答应对方的要求,而对方却死乞白赖地纠缠,也没有顾及太多的礼貌。可以故意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他的事包括他本人对你来说不重要。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但要小心使用,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