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活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22629200000004

第4章 阳光照耀之地

这部老电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郎心如铁》。一个“郎”字,马上就把自己摆到了“妾”的位置,哀怨的口气,尤有不舍和依恋,甚至还有一些些的欣赏和赞同,似乎是在说:这真是个狠心的男人啊。不过,在这个情形下又能让他怎么样呢?也只有狠下心才更像一个男人啊——真是一个奇怪的名字,传达的是一种畸形的受虐狂的心理。而《阳光照耀之地》则俨然一派光明正大的伦理片的神情,是要审判犯人的样子。

那就让我们来审判吧。

一个偶然的机会,贫穷的乡下青年伊斯曼·乔治在旅馆邂逅了让他的姓氏荣耀某个城市的同宗叔叔——我们姑且称之为大伊斯曼,叔叔提携他,说会给他机会。他便来到了城里,想要在这里谋得一个不同于乡下的前程。说是前程,其实目标是很节俭的,不过是想找到一份工作。影片的开始,是乔治在公路上拦车,一辆又一辆车过去,没有人给他停下。他回首看着广告牌上的美女。然后,有车了,是一辆破旧的卡车——这真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开始,充满了象征。乔治的神情是愚蠢的——贫穷的人往往显得愚蠢,因为没有机会,一有机会就紧紧抓住,因而显得愚蠢。

在叔叔家等待职位安排的时候,他碰到了让他心醉神迷的社交明星安琪拉。安琪拉由年轻时的伊丽莎白·泰勒主演,那时的她居然颇有几分青春时的赫本之风:蜂腰翘臀,眉目生辉,真是绝色。当然安琪拉对他是没有时间看一眼的。他在堂兄漫不经心的指派下到叔叔的家族企业开始了工作。原以为会获得一个很好的职位,没想到堂兄让他到了书籍包装车间,从最一般的流水线工人开始做起。而且在他上岗之前郑重警告他:你姓伊斯曼,所以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不许和企业里的女工乱搞。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可见堂兄曾经目睹了多少类似的故事,也可见这个故事有多么老套,或者说有代表性。

但青春的寂寞不是靠清规戒律就能够约束的。他很快和在同一流水线工作的女工艾丽丝恋爱了。两人一起看电影,偷偷约会,艾丽丝显然对乔治的未来有一定的预见,在乔治心灰意冷的时候,她让他有信心,说因为他的姓氏,他目前的状况不过是一种过渡而已。——说这话的时候,她全然没有想到自己,自己也会是乔治的一种过渡。女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出奇的天真,总以为自己是个例外。两人就这么好了,乔治的梦中情人是安琪拉,但因为安琪拉是如此遥远,艾丽丝是如此切近,他当然不会舍近求远。虽说男人们一般都是有野心的,可奇怪的是他们常常也是这么实际,只吃唾手可得的萝卜白菜,对隔几张餐桌的山珍海味也就是满足于看看而已。

正如艾丽丝所言,伊斯曼的姓让乔治的命运不久就做了改变,大伊斯曼去视察工厂,发现乔治工作得如此努力,地位却如此低微时,顿感自己的疏忽,于是乔治被调了职位,并被允许偶尔出入伊斯曼家进行社交,他得以重逢安琪拉。安琪拉对他有了兴致,因乔治和她认识的那些纨绔子弟都不一样。他沉重,腼腆,忧郁,内敛,而她呢,则是典型的比较健康的千金小姐的脾性:明朗,调皮,好奇,任性。她喜欢上了他,他被这好运击中,一时间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他的慌张和局促在她的眼里统统变成了质朴和纯真,她对他越发有了好感。两人拥抱起舞的时候,他们两个满脸的神情都是在做梦——却是不一样的梦。乔治的梦是沉醉在天堂的缥缈,安琪拉的梦却是脚落大地的踏实。而在那间廉价的出租房里,艾丽丝等他已经也等得入了梦,她给他精心准备了生日蛋糕,他却连个电话都没有打给她。她等了三个小时他才匆匆赶到,她直言不讳地问他:“你是否不想再见我了?你已经开始往上爬了?”这几乎说中了他的心病,他心虚地去抱住她。——他还是那么稚嫩,不敢用道义的眼睛内窥自己,只好抱住了这个已将身心付给自己的女孩。我想此时他心中一定是懊悔的,他想刚入厂时堂兄的警告真是对啊,真是不能和企业里的女工乱搞啊,搞着搞着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了。

美梦继续,安琪拉开始约他。他当然义无反顾地答应,或者是视死如归地答应。——可不是视死如归么?两人参加派对,碰到伊斯曼家族的堂兄堂妹,他们开始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借助安琪拉的力量,他才在这个富豪家族中得以被真正地尊重。这是一种综合的力量,乔治肯定也明确地感受和意识到了,但出于自尊自爱或者自恋,到了乔治心中,这种被尊重的虚荣只能被他演绎成爱情。这浑浊的爱情激流到了安琪拉那里也只能解读为爱情,即使泥沙俱下,爱情也终归是爱情。何况像安琪拉这样的得宠惯了的女子,对这种爱情的成分素来是不善于也不必要认真分析的。两人互相倾吐心声,几乎一拍即合,便到了热恋之中。坠入深渊的艾丽丝则雪上加霜,她怀孕了。她告诉了乔治,乔治说不能要这个孩子。艾丽丝坚持要结婚,没有钱也要结婚,丢了工作也要结婚。乔治面对艾丽丝的坚决便萎顿下来,他同意了。当然也是暂时地妥协。广播里一则关于湖边经常发生的意外让他灵机一动,起了朦胧的杀机。故事由此开始进入了高潮。

九月度假,安琪拉约他去湖边玩,去她家别墅的湖边,他们骑马,游泳,开游艇……安琪拉告诉他:这个湖的另一端是一些沉船,还有一些老人。在黄昏时分还曾经淹死过人,因不知道原因,只找到了女孩子的尸体,男孩子很可能逃匿了。这湖,在这一端是天堂,另一端却是地狱。乔治的心又是一动。艾丽丝在报上看到了他和安琪拉一起游玩的新闻,大为嫉妒和愤怒,她来到火车站给乔治打电话,说如果他不回来她就去找他。他只好回去,边回去边下定了决心:他已经决定让她死。——他一点儿都没有想到:她死在他的手上是更糟糕的现实。他杀死她等于杀死了自己。他只怀着侥幸想解决眼前的困境。也就是中国俗语所说的:钻过脑袋不管屁股。从这一点上来讲,他还有着一种稚拙的天真。

在火车站,艾丽丝逼迫他同意结婚,他只好同意。去登记的路是如此压抑,几乎是走向刑场。幸好登记处的门紧闭着——工作人员也在度假。乔治长出一口气:又争取了一些时间。他几乎觉得这是上帝赐予的一天,让他有机会逃离艾丽丝的婚姻坟墓。他建议她:我们去湖边游玩——为了庆贺所谓的结婚。租船的时候,他签了假名。划船的时候,她因为即将结婚的兴奋而喋喋不休,畅想未来,但是这对乔治来说是多么滑稽啊。他一言不发。我惊愕于艾丽丝的迟钝:一个即将结婚的男人面对未婚妻却如此长时间的阴郁的沉默,很明显不是一个好的兆头。一颗很亮的星星在天空划过,艾丽丝连忙许愿,并问乔治许的什么愿。乔治终于按捺不住,让她闭嘴。她也终于面对了现实,说道:“你许的愿就是不想再见到我,是吧?”

接着就是不成功的简直可以说是糟糕至极的谈判,激动的艾丽丝朝乔治走过来,船失去了平衡,翻了。乔治逃命,如他所愿,艾丽丝死去——但不是以最理想的方式。她毕竟是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死去的。如果她单独一个人死去,那就再好也没有了。这个艾丽丝,就是不能让他痛痛快快。

艾丽丝的死暂时地结束了乔治的小麻烦,但乔治的大麻烦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和安琪拉的约会中,安琪拉因超速被警察追车,他低着头在一边心惊胆战。她察觉到了他的异常,他却不能实言相告,于是两人便说着东西耳朵南北听的情话:

你怎么了?

我累了。

对,你一定累了。

亲爱的,我们不要离开这个地方。

别让我父亲惹你生气。我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就是你,只有你……

安琪拉沉默,他继续喃喃自语:人们会说我的事,那会让你停止爱我。不是我的错。不要讨厌我,安琪拉。

丢掉了灵魂的平安,他在她面前再也没有笑靥,爱情的甜蜜更似毒酒。“就是你。只有你。”我反复念着这两句简短的话。这大约也可以作为乔治的一种恨语吧?如果安琪拉没有出现,他的人生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

被捕那一幕让我最感辛酸。他把安琪拉送回家,听到后面警笛响,知道是来抓自己的,就连忙跑进了森林,可他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这真是让他绝望的延迟。警察追捕到森林,他乖乖地束手就范。他急切地说:“不要送我到那里去,不要送我到那里去。”老于世故的警长和蔼地说:“当然,孩子,我没打算那么做。”

不要送我到那里去——我久久念叨着这句话。他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在他刚刚踏出的豪宅之内,安琪拉俊男靓女的朋友们正在和他亲密地笑闹喧哗,但他转瞬间就要以罪犯的身份告别这一切,他是受不了这个么?还是受不了安琪拉吃惊晕倒珠泪涟涟?或者,他更受不了的是自己?

我想,如果是我,我受不了的只是自己。

法庭所有的一切对他都很不利:艾丽丝的房东,火车站的邮递员,租船者,假签名……他的律师面对强大的人证物证竭力申辩,最有力的话也不过是:“想法和做法之间往往有很大差别。如果你们认为这个孩子仅仅只是想过,可是没做,那他就该像你我一样自由地走出这个法庭。没有一个证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有一个人知道真相,那就是乔治。”于是乔治上台陈述,他的陈述亦很诚实。他说:“我的潜意识想把她杀死,可我办不到。我无法违背我的良心。”我相信这是他的真话。从某种角度上看,他甚至因为没有亲自动手杀她而有一种既坦诚又懵懂的神情。潜意识想杀人又不犯法!——他维护了自己的底线:没有亲自动手。这让他在道德上可以蒙蔽自己。这个逻辑确实也有着一定的道德之轨,道德之轨和法律之轨也确实常常交错而过。

但在乔治这里,因为强大的人证物证,这两条轨道无可置疑地合二为一了。乔治终于被判了一级杀人罪。听到判决的乔治绝望而委屈。我也觉得他是有些委屈的,可是,怎么说呢?也并不是太委屈。

在死囚牢里,他的妈妈和牧师前来看他,这个在教会工作的冷静至极的女人对自己的儿子说:“死亡不应该是你害怕的事,你应该害怕的是你灵魂的审判。罪恶在你的灵魂里,你一定要和上帝达成协议。”乔治茫然而冥顽地说:“我不相信我有罪。”——这话让他真正有罪了。有罪可以理解,人人都可能有罪。但不知道自己有罪,这就是更深的罪。这就是真正的有罪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郎心如铁》这个名字也还是贴切的,乔治的心真是一块钝锈之至绝难通透的硬铁啊。

于是旁边的牧师用更怜悯的语态说:“只有神跟自己才知道罪恶在哪里,这次,大概只有神知道。”

“我也想知道。”乔治的神情迷茫极了。

于是牧师说:“乔治,有一件事你没向任何人说过,在你的故事里,有一个地方可能代表着答案。”

什么?

船翻之后你还可以救她。

我想救她,可是我办不到。

你那时想的是谁?

乔治沉默。

是不是在想另一个女孩?

乔治依然沉默。

你的心已经杀人了。

是的,他的手无罪,但他的心有罪。最科学的录像也许能证明他的无罪,但最朴素的推理铁定了他的有罪。这里没有科学的录像,只有人心的推理。录像与推理之间肯定有误差,但这误差用在乔治身上是如此之小,足以忽略不计。——本质上,他没有被委屈。横平竖直的法律在这里给柔软无款的道德做了一次阴错阳差的匡正和弥补。

影片以乔治走向行刑室路上的镜头结束。当然,影片外的头绪仍旧是繁花盛开。我忽然想:难道我们真的就都站在阳光照耀之地吗?难道我们真的都有资格对乔治进行审判吗?哪个人不曾起过恶念?如果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污浊、诡计、背叛、恶毒都拿出来晾晒,那么,一定的,人人都是罪人,都和乔治的身份一样。如果我们每个人想做而未做的事都得判罪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进监狱。难道就因为他的隐私被呈在了阳光下,我们就有权对他进行得意洋洋的挥斥方遒?

我们和乔治的处境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有人证和物证来证明他的有罪,而我们内心的罪,除了我们自己和上帝之外,没有人知道。——甚至,如果我们和乔治一样,连自己都不自省自悟自思自改,那就只有让上帝来知道和判决了。

阳光照耀之地,万物似乎历历可见。

但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呢?是真的郎心如铁啊。

——后来才知道这部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老片子改编自德莱赛的小说《美国悲剧》,怪不得。也有些后悔自己写了这么多,其实看看德莱赛的小说更好。不过又想,或许和我一样没看过原著的人多着呢,那就只当写了篇剧本缩写吧。好在还有些自己的东西,不全是啰嗦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