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茶生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22628900000012

第12章 昔我往矣(3)

另外,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比如作为藏品收集,我是不会喜欢明信片这种形式的。几句写给收信人的话,一路让人看尽了才到对方手中,那种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感觉,总有私人空间被侵犯的不愉快。

真正的信,现在是越来越少见了。

而就在十年前,我还能收到闺中密友写来的梅花笺,落款处盖了一个闲章,阴文的小篆,是她的别号“雪苑”。令人想到皑皑雪原上的一株朱砂梅,读信时恍觉一股清幽香气扑面而来。“风格即人”,见信如见人。

还有一位旧日同窗,写得一手好字,总是用那种宾馆特制的又白又厚的信笺,不用圆珠笔,用黑墨水的钢笔,满纸半行半草的硬笔书法,一打开就觉真趣历历、英气逼人。后来他曾用毛笔写过一封信,用的是朵云轩的素心笺。内容是说他要出国了,向我告别。用了一种半文言的文体,满纸烟云,很有意趣。

比起粗暴突兀的电话,信是一种温和的周到;比起短兵相接的见面,信又是一种矜持的距离。

信不在长短、不在内容紧要、文采华美,甚至不在字的好坏。但总要有一份经心,传达一些情趣,成全一点喜悦,信才成之为信。而不是电报、公文、安民告示。

我的字不可救药,相对的就讲究信笺:一是要好,二是要合适。

不论在哪里,只要逛百货店,常常在卖信笺的柜台留连。看到那些精美别致的信笺,还有配套的信封,似乎所有的心情都能借它们表达无遗,真是很美好的错觉。

常用的有三种,一是在东京的“东急”手工艺店买的仿皮革横条笺,本色带不规则的凹凸纹,厚实,挺括,颇有气度,我用它写一些比较正规的信。一是叫“原野之花”的四方小笺,对角印着细细柔柔的不知名的草花,很有逸趣,给朋友写一张便笺再好不过。第三种是没有花纹的,但一本之中有许多颜色——粉蓝、天蓝、深蓝,都是蓝色调,既朴素又清新,四季皆宜,远近通用。

信笺不需太多种,只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有所选择,便很得体。若能照应到不同的季节、情调,则别具赏心悦目之一功。对收信者是一种无声的友善,对自己也不失为一种休闲。

好信笺其实是一种心情。证明你的心还没有被生活搓揉皱、被欲望烘烤干。还能留心细微处的情调,成全一点局部的完美。这的确是一种闲趣,这里要的是人闲心也闲。忙碌的人、躁动的人都是不成的。好信笺适合写一些清淡、随意、悠然心会的话。不应该用来报急、告病、求助或者非议、怨谤。最好是邀请:“园里的菊花开了,今年的蟹宴还如期举行,你能来吗?”或者是读了一部好书,看了一场电影,听了一支好歌,谈谈感受,也是相宜的。外出报平安,带几笔旅途趣闻,也很得体,写得好的会有明人小品之韵。

情书当然也重要,但那是另一回事。一则写信人往往有许多话要说,心又急切,未必有余暇顾及形式。二则收信人也大都只看信里的话要紧,连字迹歪斜模糊也可以理解成情绪激动,哪会在乎信笺优劣。所以我这里是把情书排除在外的。

好心情、好信笺还需要有配得上的收信人。倒不是身份高低,而是要有相应的眼光与细致来感受,否则再经心也是枉然。正像一缕清风的去处,不应该是一个满是油烟、尘土的地方一样。

真正值得你为之动笔并且经心到一张信笺的人不会太多。只要有,便该知足了。几十年前的一位先驱,曾发出一声叹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要一个真正明白你、理解你的人是多么不易。

我们今天如果叹息“欲寄彩笺兼尺素”的心愿难了,多半是因为没有一个人懂,或者没有一个人配。只能抚着越来越精致的信笺长叹。无从召唤、无从倾诉——“山长水阔知何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倒歪打正着地和古人有了共鸣。

【茶心即闲心】

没有一种饮料,可以像茶这样,集彻底的平民化与贵族精神于一身了。

说她贵族,是因为古时饮茶十分讲究。茶要珍品,水要甘泉,素瓷雅轩,落花茶烟。有时更要红巾翠袖、纤手捧盏。完全不是寻常人家可以消受的。可是她又是彻底平民的,因为野老村夫也能于树荫下捧一个茶壶,慢慢品尝他们的自制茶。而茶楼里老少咸集,谈笑无拘,共享生活乐趣,发泄胸中怨忿,也是拜茶所赐。

关于茶的诗词、文章可谓多矣。可是茶的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卢仝所说的润喉吻、破孤闷?还是医学角度的除油腻、驱睡魔?还是茶道崇尚的“清、和、敬、寂”?都是,又都不是。茶的精神,我认为尽在一个“闲”字。

“龙焙东风鱼眼汤,个中即是白云乡。更煎双井苍鹰爪,始耐落花春日长。”——这是春天的“闲”。“南洲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眼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这是夏天的“闲”了。而“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这是历经沧桑的“闲”。“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荫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这是怡然自得的“闲”。

古人实在是懂得享受“闲”趣的。而我们今日,胜古人处固然多多,不如古人处也不如得可怜。在国外常见罐装饮料的广告,都是上班族一边大步流星地赶路,一边胡乱往嘴里倒,倒完了喘口气,道一声:“好喝!”又匆匆而去。原先的创意大概是想表现产品的方便、不耽误时间,可是看得人无端地心烦。那样的忙忙乱乱、毛毛糙糙,实在是于茶格格不入,也只能喝罐装饮料了。

罐装饮料风行也许是合乎现代节奏的潮流,而品茶与今天的时尚却是背道而驰。因为茶不仅要沉静从容地泡,还要平心静气地细细品味。而今天的时尚却是快速、速成、动感、刺激。如果是满身焦躁、满心俗务,喝茶也是喝不出滋味、净化不了精神。所以今天时髦的“成功人士”真正爱茶的并不多,清贫恬淡之士却多茶客茶痴。

今人喝茶,其实不用过分讲究,什么“玉腕薰炉”,什么“新茗新泉”,都不必苛求,只要有一个安静的空间,一段悠闲的时间,就可以体验“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的情趣。只是那“静”、“闲”二字,于今却是有些难求。

何处无水,何时无茶,但少闲人、闲心罢了!

【曾经以为不会忘记】

看二十岁以前的日记,发现自己在日记里写下了不少模糊的“断句”。

——“今天,我心情不好,因为……”是心情不好到写不下去了吗?还是对自己也不愿承认,连写下来的勇气也没有呢?

——“他真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对我说——”

关键的地方没有了。有什么需要绝对保密,以至于如此语焉不详?我模糊地记起“他”指的是谁,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他对我说了些什么。但,一定是很重要的话吧,当时的我才会羞涩又认真地在日记里提上一笔。

还有的,句子是完整的,但也莫名其妙。“今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接下来写天气,写校园里的海棠开了,草坪也绿了,却没有了“忘不了”的下文。看得出那个傻傻的女孩子是愉快的,可是为什么?

还有的更绝:只写上某月某日,然后贴着一瓣花瓣,半透明的,已经变成褐色,似乎是虞美人的花瓣。这又是什么意思?不仅没有“事情”,连“心情”也不明确了。

这些“断句”和空白,就像断桥,将我扔在了此岸,再也回不到当时的彼岸。我已经和你一样,对谜底完全茫然。

可以猜测,对一个“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少女,她的喜怒哀乐不会有太奇特的成因。使她兴奋的,不外乎是男同学的一件生日礼物,老师的一句赞美,或者和一个特别出色的陌生人的邂逅。而使她忧伤、挫折的,无非是谁的一句话刺伤了她的心,或者哪个同学没有守信把她要借的书带来……不会有什么特别惊人的事情的。到了关键处笔端游移开了,是因为怕被人看去了吗?不像,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平时绝对尊重女儿的隐私权。是出于羞怯?也不全是,既然有心记下它,写了一半与全写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今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多么肯定、绝对。写的时候以为永远不会忘、不可能忘的。那么美好、奇特、令人心跳、惊天动地的事,不用写也会一辈子记得它的。当时是这样有把握。

那些写天气、写花的句子,如果破译出来,也许是写一个男孩子的,关于他和我在校园里相遇时的一次谈话,他的语气、眼神、翘翘的头发以及吹起他衣角的风……应该是这样的。可是,终究是什么呢?没有确切的记录,今天的我苦苦追忆也是徒劳。就像看一幅照片,拍的是一个湖,湖面上有层层的涟漪。可是为什么有这些涟漪?当时发生了什么?是风吹皱一池春水,还是有谁投石冲开水底天?到底是什么呢——那有趣的、重要的、隐秘的、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是什么啊!

很难说清我读这些句子时的感受。就像面对一个绝对牢固的保险箱,虽然是自己的,但忘了密码,束手无策之余不禁对它的牢固产生了不满。再也没有人能够打开,连我都打不开了,这个少女时代锁上的保险箱。因为密码是二十岁以前的心、透明的眼神、那时的阳光、那时的月季甜甜的香气……

细看往日的日记,看不出往日的事件与遭遇,看不到几个清晰的面影,只看到那个内向的少女萌动的内心。柔嫩、细微、脆弱、层层叠叠的萌动。

二十岁以前,微笑、叹息、热泪、沉默,都是春天里的故事,而喋喋不休是事后多余而徒劳的追寻。曾经的一切即使淡忘也不曾远走,它们已在你的生命年轮里一一记录。成长的秘密,让我们把它在心中珍重封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在东京,我当过许多人的中文教师。

当过几个家庭主妇的家庭教师,当过中学的代课教师,教过在中国长大的归国子女,还在东京卫星城的町田市一家文化活动中心代过课,教的都是老年人。

那些老人有的在中国出生,有的在中国有亲戚,有的则是对中国文化非常向往。已经接近人生旅途的终点了,出于兴趣凑在—起,学学中文,和中国来的人聊聊天,没有什么功利目的,纯粹是精神上的需要。大家对我这个外国人很和善,总是争着给我倒茶,带自制的点心给我,旅行回来总不忘给我带点土特产,听说我喜欢和服,就从家里沉甸甸地带来,几个人手忙脚乱地帮我穿上,给我拍了许多照片。

在町田的最后一课,彼此惜别,他们说以后会想念我,见不到我会很寂寞。我也知道对这些上了年岁的老人相约在中国见面有些虚妄,就让他们给我留个地址,好通信问候。大家依次写了,轮到一个叫佐藤的老人,他说:“我年纪大了,就不用了吧。今天就在这儿告别,祝你前程远大,成为优秀的文化人。”老人向我鞠了一躬,走了。我突然觉得感伤起来,虽然只是一般的熟人,可是告别即永别总让人难以承受啊。

另一个老太太对我说:“老师,我想请你喝茶。”几个人附和,大家就去了。平时我们一起喝茶总是各自付账,那天他们集体请客,我不用付了。彼此感谢了一番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照顾,说了些以后的打算,老太太们絮絮地说着舍不得的话。那个提议请我喝茶的老太太平静地说:“我这个人分别的时候总是挺冷淡的。因为我觉得人与人的相处,重要的是在一起时对他(她)好,尽了心了,分别时就不用伤心。有缘相识一场,就该感谢神明了。人活一辈子,总要分别的呀。”我有些惊讶,她和佐藤老先生的态度简直异曲同工。到底是上年纪的人,在分别之际还给我上了一课。在离开日本之前的许多告别里,这一次给我的印象比那些洒泪相送的还要深。

后来我在一篇散文里这样写道:“想想人生其实不过几盏茶的工夫。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来日方长。许多事,不用心挽留,真是稍纵即逝的。包括风景,包括心境,甚至友情与缘分。……明天的风,明天才吹起,今天的茶只有在今天才能品出真正的滋味。”就是渗透着那些分别给我的启示。

不久前,我的一位同事突然去世了。她才四十四岁,发现癌症之后才短短三个月就告别了人世。大家都觉得难以接受。在寒冷的日子,我们去参加她的追悼会,在一片饮泣声中,我的泪水也在眼眶里直打转。虽然我和她工作上没有关系,谈不上有什么交情,可是我觉得她是一位美丽而有气质的女性,对她一直相当有好感,如果早知道她会这样早早离开我们,真应该多关心她一些,多了解她一些,哪怕仅仅将我心里对她的看法说给她听也好啊——如果我知道会永远没有机会告诉她!看着她风姿绰约的照片,想到那么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人,就这样消失了,再也见不到了,不由得从心里往外感到阵阵寒意。我真后悔枉自同事了一场,彼此没有真正了解、好好相待。也不知怎么的,对身边的人的一切,我总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总觉得来日方长,不必刻意去做什么。可是“百世修得同舟”,几世修得同事?以为会同舟走上很长的一段,谁会想到她这样突然下了船,而且喊也喊不回来了呢。说来说去,这好不容易得来的“缘”,我并没有好好珍惜啊。

在她的水晶棺木上,许多人放上了一枝枝鲜花,我也放了一枝。要是这些鲜花在她生前送给她,她一定会很高兴,现在只不过是为了安慰我们自己罢了。我在心里说:“原谅我,愿你的灵魂安息!”

怅然若失地回到家,我吃不下饭,想了许多事,反省了我自己平日的所作所为。我想到要更好地孝敬父母,要好好对待所有亲人、朋友,因为银汉迢迢,相逢不易,而一旦缘尽便会曲终人散,半点由不得人,我们甚至都无法事先知道那最后的期限。为了那一天到来时的坦然无悔,珍惜啊,能够相守的每一天。

前人在诗中不是这样感叹过吗——“劝君莫惜金镂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珍惜的,岂止是“少年时”,还有那些深深浅浅的缘,那些像风一样穿过生命的相逢与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