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吴江别集:我欲凌风归寥廓
22611100000009

第9章 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2010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署名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类文章,近年还是少见的。引人注目的是,该文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要遵循“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的方针性意见,我想这可能是本文旨趣所在。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诚然,尤其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这项大工程来说。从20世纪50年代构建的政治体制在改革开放时期虽不断有所改进,但仍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等形势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仍严重滞后。但政治体制的改革又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事,以往的改革虽有一些进展,但也有失误,因此为了稳妥起见,也必须回顾一下过去的经验。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早在1986年就正式提出来了。从1986年6月11日起,邓小平接连就这个问题发表谈话。他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政治体制的改革应作为改革的一个标志。……1980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按:指邓小平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但是没有具体化,现在应提到日程上来。”(见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一文)以后他几次谈这个问题。最终确定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党政分开,或称党政职能分开。邓小平概括为四句话: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这当然是一件头等的政治大事。但是当时被指定主持这件大事的并非是负责全局的党的总书记,而是政府机关负责人。书记处只负责催促在1987年上半年(7月以前)提出一个文件,讲明改革的目标、方法、步骤等,然后经讨论后逐步进行。但是主持这场改革者是怎样部署这件大事的呢?首先是自上而下地忙于设研究机构,铺摊子,特设中央政改研究机构,在其领导下,在全国各有关机关、省市和高等院校设政改研讨小组,集合大批人,发议论并设计蓝图。就我在20世纪80年代工作过的那个学校来说,其所设的研讨小组初时有一百多人参加,奉命就民主、党政分开等七个专题进行座谈讨论并写文章,后来小组固定为十来个人,负责组织研讨工作(按:“十三大”后这些研讨小组统一更名为政改研究室)。因为要解决党政分开问题,所以大家讨论的矛头大都首先对着党的领导问题而来,这是很自然的。一时舆论哗然,离开实际的出格言论不少。

正当这个重要关头,不是别人,正是总书记胡耀邦,他在1986年9月28日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对此发出警告,他说: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现在议论纷纷,很多议论并没有讲在点子上,这个那个研究单位,写文章一写就是一大篇,有些言论信口开河。他们往往抓住一个什么外来学说,就洋洋数千言,数万言,把西方民主说得天花乱坠,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当然,这里我只是同你们通通气,并不是要批评什么人。按书记处分工,这件事由赵紫阳同志负责,用大约一年的时间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方法等研究清楚,我估计明年五六月或七月初可以拟出一个文件,但是我们党委还是要注意,不要让那些人到处造空气,造风潮,搞得人心不安。

胡耀邦提出的这段警告与批评,可惜并未引起当时主事者的理睬,“造空气、造风潮”仍继续进行;加上1985年以来物价上涨,腐败现象曝光,引起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于是招致了1986年年底的一场被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潮。这场学潮由在“造空气、造风潮”中脱颖而出的方励之所在的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开始,迅速蔓延到其他地区和北京,各地学生纷纷上街。

这场学潮来得非常突然,然而其原因亦十分明显:“造风潮”引发一场学潮,事有必然。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全力应对。作为总书记的胡耀邦当即停止出国外访活动,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做学生的工作,直到学潮平息以后才离开办公室。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事后却将这场被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潮归咎于胡耀邦事先制止不力,导致胡耀邦因此辞职下台。此事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我想就是后人闻之亦必将大为诧异。当时在处理中也涉及一些人,但是最先鼓动起这场学潮的方励之只以开除党籍了事,实际上被轻轻放过(按:此人在1989年另一场更大的学潮中证实为主要的幕后推手,事败后逃亡美国)。

这是过去了的一段重要历史。历史经验需要牢记。1986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以无成效告终,不仅无成效,而且还引起了反弹,证据之一就是现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任,几乎一概由当地现任共产党书记兼任,这就使党政更加合一了。

1986年以后,我们的政治改革(包括行政改革)确没有完全停顿,但因过去的教训未免有些缩手缩脚,改革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路,那就是上述《人民日报》文章所记述的一段话,我们且将这段话抄录如下: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作者没有提出从2010年10月再出发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是什么,这本是大家所希望的,却一般地指明了改革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加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依愚见,三条标准之外似需再加一条,这就是: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例如确立权力制衡制度和分权制度以纠正权力过分集中的积弊),不知作者以为如何?

至于展望2010年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前程难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条路怎样走?确实是个难题。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既能推进民主又能与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相适应?改革如何达到使国家和社会更加稳定?这就是两个难中又难的问题,我们需要郑重思考。已有的历史教训和付出的沉重代价应当牢记不忘。

(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