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22606900000036

第36章 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4)

用自然后果惩罚,通俗地说,就是“自作自受”。这种惩罚方式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最先提出来的。他主张孩子犯了错误,不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他举例说:“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不要急于添补,要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们。比如他打破了自己房间里的玻璃,让风日夜吹他,不怕他因此而伤风,即使是伤风也比漫不经心要好些。”

让孩子从不良的自然后果中受到惩罚的同时,也要辅以适当的说服教育,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的危害性。

【教育感悟】

孩子犯了错误,不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

不养成孩子讨价还价的习惯

坚定而不支配是正确地教导孩子行事的准则。“坚定”就是有原则地决定要孩子做什么,并且不动摇地加以实现;“不支配”则是父母不强将自己的意愿、想法施加在孩子身上,而是正确引导孩子什么是应该去做的。坚定而不支配,是落实在父母与孩子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是非分明,不养成孩子讨价还价的习惯,不因孩子的哀求、无理取闹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样则可引导孩子自动遵守规范限制、改善行为,并进而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习惯。

“坚定而不支配”就是拒绝孩子过分的要求,但也必须对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维持一致性。适当的坚定,可以让孩子从中懂得行为的限制。

【教育感悟】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是非分明,不养成孩子讨价还价的习惯,不因孩子的哀求、无理取闹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贫家养娇子

中国的父母是最无私的,他们常说:“自己苦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不受苦就行。”不管生活多么艰辛,父母总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满意。可是许多时候,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他们仍对自己的消费上不了档次耿耿于怀。贫家养娇子的现象现在很普遍,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也不能全怪孩子,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家底,也就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更不会有什么家庭责任感了。

美国就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他们将每年的4月22日设为“带孩子上班日”。父母带上年满6岁到16岁的孩子来上班,其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劳动的辛苦。由此使孩子感受生活的艰难不易,就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激发吃苦进取精神,对其未来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

美国孩子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他们把伸手向父母要钱视为一种无能的表现。

在加拿大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小镇上的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在许多中国父母看来,可能不以为然,这么小年纪就出去打工赚钱,家里又不缺这几个钱花。但这些国外家长不会阻拦孩子外出打些小工。相反,有些家庭还十分鼓励孩子早些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那几个钱,但需要知道挣钱的艰辛,需要学会怎样才能独立生存!

【教育感悟】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责任感“唤醒”。

不只告诉孩子什么是错误的

经过多年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我们发现父母们倾向于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行为,而不用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上。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时,父母经常告诉孩子什么是错误的,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应该去做什么。

这样的教育方式势必会产生一些后果。因为我们过多地强调不该做什么,而很少去讲应该做什么,结果,美德就变得模糊和不明确。如果你只给孩子讲什么是不良行为,那孩子的脑海里就只有不良行为的印象。

【教育感悟】

因为我们过多地强调不该做什么,而很少去讲应该做什么,结果,美德就变得模糊和不明确。

谦卑是健康家庭的基础

为自己的过失请求对方宽恕,谦卑地认错,努力和对方重修旧好,这都是维持爱和持久关系的前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灵问题。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只要他们能向被他们冒犯的人请求宽恕,就证明他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证明了他们珍视彼此的关系。以至于为了友好,宁愿承受认错的尴尬。

要让孩子学会这些,你必须教会他在做错事后,说:“妈妈,对不起。”在不听话时,来请求他人的原谅:“姐姐,你能原谅我吗?”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让他加上一句坦白认错的话,比如:“姐姐,你能原谅我拿了你的玩具吗?”

正如人们所说的,坦白对我们的灵魂是有益的。

【教育感悟】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只要他们能向被他们冒犯的人请求宽恕,就证明他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三分钟”耐性训练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了一种“三分钟”耐性训练法,被证明是训练孩子专心致志的好方法。

一个孩子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一点都不感兴趣。一天,他父亲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正好是三分钟。孩子对这个沙漏很感兴趣,很想玩一玩。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爸爸一起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这个孩子很高兴地答应了。他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和爸爸一起看书,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用心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他便跑去玩了。

可他父亲并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孩子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然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孩子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让他看下去。孩子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去看故事的结局。

在这个例子中,父亲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孩子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实际上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同一个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习惯,也就提高了自制力。

三分钟正好符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既让孩子觉得父亲守信,也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主动学习的兴趣。当然,在做这种训练时,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效果,否则会前功尽弃。

【教育感悟】

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同一个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习惯,也就提高了自制力。

让孩子尝尝被拒绝的滋味

正像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是——百依百顺。”因为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婪。可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的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父母们应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即有意识地违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尝一尝吃苦、遭拒绝、受“冷遇”的滋味。

有时存心为难一下孩子,让孩子尝尝被拒绝的滋味,这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磨炼,对应付将来工作中出现的挫折或生活中出现的逆境大有好处。如果在孩子高兴地玩耍时,父母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甚至搞一些小破坏。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不高兴,甚至吵闹,但却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勇气,有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开发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其成长和今后的生活历程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感悟】

有时存心为难一下孩子,让孩子尝尝被拒绝的滋味,让孩子多一点“世界真美好,生活太艰难”的感受。

合理的长幼有别

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与封建家制的意义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教育感悟】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

在一个家庭中,不能有两种标准

道德教育始于父母。只有父母做到了,才可能要求孩子做到。如果父母不懂得什么是道德,又怎样教自己的孩子讲道德呢?

即使父母懂得许多道德知识,也不一定是讲道德的人。懂道德并不意味着行道德,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一定就能做出来。

作为父母,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你赢得信任。反之,虚伪会失信于人。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没做到,那就是虚伪,孩子会轻视父母。

要求孩子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自身。在一个平等的家庭中,不能有两种标准。电话铃响了,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妻子说:“就说我不在家。”这位父亲还能给孩子讲“诚实”吗?一位母亲因超速驾驶被警察拦住而大发雷霆,这位母亲还能要求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吗?

无论我们讲什么样的标准,都应该和孩子们共同遵循。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时刻意识到怎样做才是道德的,父母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道德规范,才能向孩子证明这些指导是有益的。因为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会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

【教育感悟】

要求孩子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自身。在一个平等的家庭中,不能有两种标准。

惩罚完毕,不再重提

假如你警告过孩子,当他犯某一种过错时就要惩罚他,那么在他犯错后,你就一定要实施对他的惩罚。假如你不处罚,以后便难于下达命令,因为你的惩罚已经失去了恫吓作用,你也将失去威信。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有受父母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不致因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和怨恨情绪,进而造成亲子双方对立,这其中大有学问。

首先,要把你的要求对孩子讲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能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明确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在惩罚时,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的原因,否则孩子不懂他为什么受罚。惩罚的开始与结果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怨愤气息。惩罚完毕,不再重提,一切就当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