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灵鸡汤(中学版)
22606300000023

第23章 勤勉,成功的阶梯(3)

正是由于范仲淹从小刻苦好学,又注意磨炼自己的意志,终于成为一位坚强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一位才学过人的学者。成年后,范仲淹经友人荐举,受到过朝廷重用,曾经做过右司谏(向皇帝提建议的官)、吏部员外郎(吏部的助理官员)、知州(地方行政长官)、枢密副使(中央军事机关的副长官),一直到了副宰相的要位,成为显赫一时的朝中红人。在他变法运动失败后,却又遭受了贬谪,甚至被清出朝廷。但是,无论在他贫穷、倒霉的时候,还是当他富贵荣身、官运亨通的时候,他都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样的原则:为政不忘“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为事不忘廉俭砺志而求真。范仲淹不仅自己的一生如此,他对儿女亲属也是时刻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和要求他们。在他当了朝廷大官以后,家产万资,身居显贵,然而全家的衣食住行都跟普通人完全一样。他规定家里没有宾客不吃荤菜;妻子儿女的衣服从不做好料子,即使普通衣服也是仅仅够换洗的。他经常对妻子儿子说,一个人,特别是在青少年求知时期,千万不能过分享受优裕的物质待遇,不能贪图安逸。否则,事业上就缺乏进取心,学术上难于探深致远。在他晚年时,亲戚朋友都劝他在京都洛阳修建一处房屋,营造一座花园,作为益寿延年的处所。他表示坚决反对,说:“人句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智慧箴言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学子,我们不能过分享受优裕的物质待遇,不能贪图安逸。否则,学业上就会缺乏进取心,难以取得突破。

文学常识

折柳:《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折柳”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黑夜中的“灯塔”

适用作文主题

勤奋,努力,珍惜时间。

1845年,福楼拜失去了父亲,他只好中途停止了学业,从巴黎回到赛纳河畔,住在父亲留下来的克鲁瓦舍的别墅里从事写作。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那里写成的。

克鲁瓦舍的别墅非常美,赛纳河水在前面缓缓地流过,星星点点的桅杆的尖梢在慢慢地移动,恰如船只在舞台后面通过一样。

福楼拜住在这样美好的地方,但他的写作生涯却十分艰辛。他每天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大量地研读文学名著,搜集和整理生活素材,甚至吃饭和休息时还在构思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他一拿起笔来,便开始不停地写作。一到天黑,他书房里的那盏绿色灯罩的灯就亮了起来。

他坐在灯下思考,人物和语言在他头脑里浮现活动起来。每当他突然找到他正在寻觅的句子时,心里就感到有一种难以形容的轻松和喜悦。这时,他便高兴地在书房里来回走着,嘴里不停地念着那好不容易得来的句子。但是,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更多的是他搜肠刮肚一无所得,因而懊丧到了极点。这时,他就默默走近面对赛纳河的窗口,把前额贴在窗户上,茫然望着窗外迷蒙的夜色,继续苦苦思索……

福楼拜长期坚持夜间进行创作,所以他屋里的灯光,每夜都是通宵达旦地亮着,不到第二天晨光熹微时是不会熄灭的。因此,在黑暗的长夜里,他的窗户竟成了赛纳河上渔夫们的灯塔,甚至从哈佛尔开往卢昂的海轮上的船长们,也把它当成了灯塔。他们都知道,想要在这一段航程上不迷失方向,就得以这个奇怪的亮着灯的窗户作目标。

他们可能也偶尔看见过映在窗户上的这间屋子主人的身影,可是他们未必知道,这个为他们导航的人,就是当时法国最伟大的作家福楼拜。

智慧箴言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轻易就获得成功的,只有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生活小常识

你有听说过树还会“吃人”吗?在非洲中部和南美洲,的确有一种会“吃人”的树。这种“吃人树”外形很奇特,树干粗壮,树梢有一束束细小的幼芽,芽边上的小刺针,就像一把把小匕首。这些幼芽不是朝上,而是朝下随枝条一直蔓延到地上,外表为一片绿色。倒霉的旅游者如果碰上它就糟了。只要人的脚被树枝绊住,树枝就朝上抬起,如同一条大蛇,把人体紧紧地裹住,枝条一道道地缠紧,最后人就像睡在茧子里的蚕一样,树芽上的针刺很快就戳进人体,直到可怜的受害者流尽最后一滴血方肯罢休。

李白求师

适用作文主题

求学,虚心,坚持不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晖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

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智慧箴言

李白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追踪到老人的住处,老人最终被他的精神感动了。所以,拜师求学,应该谦虚、努力,并坚持不懈。

笑话碰碰车

病人:“你们医院的伙食这么贵,难道也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吗?”

护士:“废话,不赚钱开食堂干吗?”

病人:“钱要赚,也得把伙食搞好一点呀!”

护士:“你到医院来是为了吃饭还是为了吃药的?”

李四光名字由来

适用作文主题

好学,勤奋,不畏强权,勇于抗争。

武汉东南长江北岸的黄冈古称黄州。尽管这小城势扼江流,雄峙江浒,但自古以来却一直是个荒僻冷漠的地方。自从当年大文豪大才子苏东坡被贬谪到那里,写出了百代流芳的赤壁二赋,黄冈才引来绵绵不绝的目光与颂赞,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旅游地。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为中国和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诞生在这里。从黄冈县城往北走25公里,有一个云遮雾罩、丘陵环抱的小村子名叫张家湾的、这是李四光的家乡。20世纪初,李四光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当时的名字叫李钟揆。

钟揆十二岁,跟父母亲提出想去省城读书。李卓候早就存心送二儿子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凑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到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等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袍,准备了简单行囊。于是钟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个第一次出门的少年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陆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仲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不免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中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栏里,写了“十四”二字。办事人已经嘱咐不再给表,不许填错,钟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觉得“李四”这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上厅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写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间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五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由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元大洋。

李四光到了新的求学环境,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个深造读书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 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的都可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美、法、德或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两眼一抹黑,能跑到哪儿去?学校派人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么?把学膳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色通红,眼含泪水,质问道:“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去留学,我三次考都第一,凭什么不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