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磐石文葩(康式昭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22588700000035

第35章 岁月掩埋的《大学春秋》

魏光武

1965年9月,我进入了初中三年级上期。

为着一年后的升入高中的考试,学习自然面临较紧张的阶段。爱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我,开始有了些许收敛。但在努力学习功课之余,思绪还常常牵挂着长篇小说的新书信息。一天,听高中部的大哥哥同学议论,说是《收获》杂志上登载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大学春秋》,写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生活,非常生动引人。尽管当时十五六岁的我们,大学还遥遥无期,但潜藏在心中的大学情愫,仍使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神秘与好奇。于是,我把《收获》中的《大学春秋》列为必读的长篇小说之一,而且是近期阅读的首选。

作为当时地区重点中学的内江二中,图书室的藏书自然较其他中学更为丰富。但尽管如此,大型文学刊物《收获》1965年第6期依然成了同学们尤其是高中部同学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原因,就为那其中登载的长篇小说《大学春秋》上卷。记得当时我费了好大工夫才探听到借阅此期《收获》的同学去处,好歹私下排好了阅读的位序。

待此期《收获》传到我手中,已是1966年3月。那时,席卷全国的“文革”风暴正在酝酿中,山雨欲来风满楼,学校报刊中已经传来不少有关《海瑞罢官》等方面的学术批判信息。在不无迷惘的学习之余,我被《大学春秋》新颖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描写刻画所吸引,短短的几天时间内,便读完了全篇,之后,又接着读完了第二遍。小说描写的50年代大学生纯真、火热、激情的生活让我憧憬不已,沉醉不已,久久回味。那时,深受正统教育的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同书中的大学生一样,心中充满了纯真、明朗和坚定。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泾渭分明,对社会主义建设渴望投入的激情汇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可以说,这是我“文革”前在学校阅读过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的不少人物,以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班长“石头”许瑾的诚实质朴、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潇洒虚伪、品质低劣的诗人白亚文,单纯漂亮的女同学林应敏,乃至几成“书呆子”的“老夫子”吴学孟,等等,都以不同的性格、气质形象,活跃在我脑中好多年,也影响了我的整个青年时期。而贯穿全篇的林应敏与“石头”许瑾和诗人白亚文的爱情纠葛,则为我们情窦初开的心灵上了不无有益的一课。

书中,不少情节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老夫子”吴学孟在食堂就餐时入神读书因食物错觉而对“物质不灭”定律的可笑认知,令人喷饭捧腹,尤其是白亚文的表面是在歌颂“英雄”实则是在贬低污蔑的诗歌中的“英雄战胜了五分钟动摇,/友谊的歌声才响彻了云霄”的诗句,对我这位诗歌爱好者印象何等深刻!它以小说中的特有语境,和包蕴与折射的人品内涵,深深镌刻在我脑海,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在“文革”中,听说《大学春秋》被批成了大毒草,我心中十分不解。是因书中的爱情描写?还是这“英雄战胜了五分钟动摇”的诗歌?困惑纳闷,不得而知。

我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暗中借给了一位关系很好的同学阅读。而又忙着去打探应该登载此小说下卷的《收获》,但得到的消息是,不知啥原因,《收获》杂志已经停刊。为此,我急于知晓下文内容的心境竟纠结了好久好久。

1966年下半年,“文革”风暴骤起。学校的管理逐渐失控,图书室外借的好多书也没叫收回。我得以将那期《收获》悄悄藏匿在家,并于1969年初带到了插队落户的乡下。好多年中,这本杂志里的长篇小说《大学春秋》就在方圆几十里的知青中传阅,并常常成为不少知青同学讨论的话题。关于理想,关于英雄,关于爱情,关于崇高与低劣,怎样砥砺与纯正着我们年轻的心;尤其是书中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那艰苦的年月,成为我们这些痛失上大学机会的知青的憧憬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