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幻想的我
22588500000008

第8章 青春驿站(6)

少年时代,我们有可贵的时间,有青春的力量。我们此时学会自立,将来才能自己动手养活自己;此时学会自立,将来才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此时学会自立,将来才能做展翅翱翔的雄鹰;此时学会自立,将来才能为自己撑起未来的蓝天。

从改变自己开始

摘编/方方

我不能改变天气,但我可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展现微笑;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我可事事尽心;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善用今日;我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我可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不能改变社会,但我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身边的人。

——题记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不能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此改变我的家人。

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可能就能改善我的国家,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事实上,人只能改变自己,并不能改变别人。如果想要改变别人,也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最起码是先改变自己对这个人的看法,然后,以自己的改变去创造一种氛围、一种影响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去改变对方。

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和年轻的儿子结完账出来时,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儿子说,别人都随便放,又不多我们这一辆车。再说了,超市有专门管理购物车的人,根本不用我们亲自送回去。父亲说,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件举手之劳利益别人的事呢。这时,儿子看到一对年迈的老夫妇一人推着一辆购物车,将它们送还到了原来的地方。儿子不再说什么,把他们使用过的购物车也默默地送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了。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大的社会环境,但我们至少能提供一个改变的机会,可以尽一己之力改变那些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或者说,我们想要让我们希望的事情发生改变,我们必先改变自己;我们若想让事情变得更好,我们也必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弱点,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多姿;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自信和坚强就会属于我们。世界因你改变,世界因你而精彩!改变能改变的,接受必须接受的,忘记应当忘记的,记住必须记住的!自己掌握自己,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为自己抉择命运

摘编/博文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在穿过麦地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麦穗。等大家来到麦地的另一端时,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自己最满意的麦穗了吗?”

一个学生说,“我刚走进麦地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麦穗,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就没有摘下它。当我走到麦地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麦地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麦穗。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这时,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说:“老师,让我们再重新选择一次吧。”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人生就是选择,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一种选择会是一种活法,一种选择会换回许多种体会。

美国最杰出的演讲家和激励大师丹尼斯·威特利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种雕刻自己人生轮廓的能力。人的某些性格和环境确实是先天造就的,但每个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都不相同,即使是亲兄弟也如此。只有自己的抉择才是决定人生这场搏击胜负的关键筹码。”

翻译家朱生豪先生在人生低迷的时候选择了将翻译事业当作摆脱迷茫的一剂良药,他怀揣《莎士比亚戏剧》奔走在战火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完成了高质量的译文。他证明了自己,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举债度日的情况下,选择了坚持像鸟儿歌唱那样作画。他在爱的支持和鼓励下,不畏官方的抨击,选择了以最强有力的生命去为自己的艺术搏击,最后成就了他的绘画人生。还有,肯塔基州的穷小伙、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选择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道路,领导人民在南北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于是美国有了辉煌的今天,人类多了一位让人景仰的总统。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选择积极上进,你就会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你选择不思进取,同样的,你就会拥有原地踏步或随波逐流的人生。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绝望是一种醒悟和升华

摘编/姚文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入侵了扎巴克的故乡——一个贫穷的波兰南部小镇,肆意烧杀当地的犹太人。无数犹太人流离失所,到处都是瘦骨嶙峋的难民和因饥饿致死的尸体。

扎巴克是一位刚刚娶妻生子的犹太商人,为了年迈的母亲和心爱的妻儿,他不得不天天冒险外出经商。很不幸,扎巴克在一次回家的路上被纳粹士兵抓走了,被送进一个负责在丛林中修筑铁路的集中营。

来到这里后,扎巴克每时每刻都想尽早逃离。同室的伙伴们都嘲笑他的想法太天真:“来到这个地方的人,从来就没有能够活着出去的!”

丛林里到处都是硕大无比而且带着病菌的蚊虫,这些蚊虫成天肆虐地叮咬着每个难友。疾病、饥饿以及超负荷的劳动,使这些难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每当有人死去,纳粹士兵就会叫几位同囚室的人把尸体上的衣服脱下来,以便留着让别人继续穿,然后把尸体扔进丛林里一个专门用来堆尸体的深坑里。

那个深坑已经横七竖八地堆放了数百具尸体。对囚犯们来说,那里简直是一个象征着绝望与死亡的地狱!难友们告诉扎巴克,这个地方是他们唯一的归宿!

一天,扎巴克所在的囚室有两个人死了。德国士兵命令4个同囚室的人把那两具尸体抬上汽车,恰好扎巴克是抬尸者之一。纳粹士兵载着他们来到深坑旁边,让他们把那两具尸体扔进深坑里。“你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结果!”一位曾经嘲笑过扎巴克的室友用无比悲哀和绝望的语气告诉他。

回到囚室后,躺在床上的扎巴克再次想到了家中的老母妻儿,他暗下决心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尽早地活着出去。但是出路在哪儿呢?扎巴克想到了那个堆尸体的深坑。忽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主意……

不久后的一天,他们来到了离深坑不远的地方干活,扎巴克趁着黄昏收工的时候,悄悄地爬进了堆尸体的深坑,然后脱光身上的衣服钻到尸体的下面,完全不顾刺鼻的恶臭和蚊虫的叮咬,一动不动地装死。那些来寻找他的纳粹士兵在附近找了好久,却始终没有找到这里。到了深夜,扎巴克确信无人后才从深坑里爬出来,穿上衣服一口气跑了70千米,终于回到家中!

而那座集中营,不久就遭到疫病的侵袭,所有的士兵和囚犯都在几天内相继死去,只有扎巴克因为成功地逃离而幸免于难。他成了这座集中营唯一的幸存者!

后来,扎巴克这样告诉人们:“世上没有绝对的绝望,有时候,绝境本身就蕰含着生机,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选择了积极的态度!”

生活的变幻和不确定性,以及人们总是想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决定了人要遭受绝望的眷顾。其实,绝望与绝境就像一对共患难的兄弟,在某种程度上,二者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当人感到绝望时,他一定处于绝境;当人处于绝境之中,那他就很可能会感到绝望。

大作家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事实上,绝境仅仅是一个门槛,或者说是人生的转折点。很多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人们从顺境中获得的教益肯定没有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也肯定没有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

在顺境中,我们能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腐蚀剂和麻醉剂,让我们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蜕变,让我们经历从将军到奴隶的转化。

一个人面对困境时,如果能正确视之,冲出黑暗,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会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俗人的常规,书写连他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正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都应该相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我们更应相信“绝处逢生”这个词语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绝境也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考验。我们应该感谢绝境,是它让我们更好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我。

绝境会使人对现实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绝境会让人释放自己本身所隐藏的巨大潜能。多一次绝境,就多一份经验;多一份经验,就多一次机遇。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