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世忠文存(上卷)
22533500000031

第31章 比柔美还多些宽怀的婺源

投身婺源,心灵被山水景色俘虏,意识被神秘温柔绑架。婺源是翩然一只云中鹤,悄然栖落在我的灵魂里。

婺源县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具有天然的美女气质。

婺源是婺水之源。“婺”是“女宿”星,意为“美貌”。婺源是古徽州的六个“女儿”之一。婺源设县后,自唐至五代,隶属歙州,宋平定方腊改歙州为徽州,婺源一直属于安徽徽州管辖。由于纷繁复杂的原因,半个世纪前,婺源成了一位孤独无助的少女,含泪嫁给了江西。

和婺源人厮混,我明白,婺源离开徽州,从文化渊源、文化认同、文化联系的角度讲,是一场撕心裂肺的离别,是一种耿耿于怀的幽怨。

在滚滚红尘中,婺源坚守着徽州文化清秀文静的气质。

在西北,有太多的叫河叫湖的地方其实都看不到水。在婺源,叫坑叫弯的地方却是一条河,甚至有的河压根就没名字。江西有2400多条河流。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婺源河流颇多,显得更加灵秀。河流清澈见底,轻盈摆动,像丝带,牵扯着我被沙漠磨砺过的眼睛;河溪纵横交错,水流如织,像渔网,打捞着我思水想水盼水爱水的心情。

婺源多山,青竹黛翠,茶树葱茏。婺源的山不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这些山高大挺拔,怪石嶙峋,雄性张扬,暴烈恣肆。婺源的山平和柔顺,青袄绿褂,含胸掩面,腼腆矜持,温存文静。

婺源的民居,是中国最有特点的民居。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婺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散发着难以揣度的神韵,成为让世界倾倒的凝固音乐。

婺源民居青顶白墙,黑白分明,古朴大方,犹若江南美眸少妇,素洁清爽,高雅得体,可心宜人。

婺源人追求天人合一,造就了婺源民居的自然美和实用性。

阴阳五行、儒家伦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道德观在民居设计中无处不在,彰显出大家闺秀的雍容典雅;实用简洁、防火防盗、降温防潮、通风透光、四水归堂的理念在婺源民居建筑中强力渗透,体现出小家碧玉的矜持自警。

在婺源行走,你就是持重若定、心无旁骛,也不可能抵御爱情和亲情的强烈感染。

婺源的山水,柔情依偎,没有成熟男女的老到世故,却有初恋青年的激情缠绵。山和水在自然天真中呵护滋养着婺源百姓,让你联想出许多爱情故事,让你切身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在这个看似难以琢磨的地方,毫无例外,美丽的山前必定有一条河,山水中间必定怀抱着一座徽派村落。人与山水相依为命,安乐和谐,这会让我们这些在戈壁大漠边上运作生命的人无限向往,甚至心生嫉妒。

婺源处处含情脉脉。

在一个叫李坑的镇子上,我真正领悟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感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无限妙趣。

小溪清澈见底,水草飘逸,一个身穿蜡染衣褂,挽起裤腿的少妇,正牵着孩子的手教游泳。两三岁大的男孩光着屁股,抓着妈妈的手,用身体在溪水中扑打涟漪,女人深情注视着孩子……

当我举起相机想把这极具人性和情趣的场面定格时,女人意识到我要拍照,妩媚温柔地摇头,一对美丽的酒窝里盛满娇羞。我尊重她的羞涩,不再动用现代化的机器。但她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那无限动人的瞬间,已经自然定格在我和岸边许多游人的内心深处。

也是在李坑,有一座明代富商的院落,结构十分复杂。天井后左右两旁是屏阁,屏阁上设置着极其巧妙的观望设备,类似于今天的猫儿眼。可怜富商的闺阁小姐,在那个年代,只能在猫儿眼里偷窥登堂入室的男人,了解从男人嘴里夸张出来的外部世界。当我一个人留在天井里,面对四壁精美的壁雕,顿时觉得浑身不自在,脸颊有些发烧,心跳有些加快,分明感到,猫儿眼的背后有一双跨越时空的眼睛在火辣辣地燃烧我的血液。

在一座官宅里,非常完整地保留着建于明代的绣楼。绣楼并不面向街衢,而是设置在内宅的建筑群中。

绣楼能打开的一面正对着天井,天井四壁镌刻着诱人的爱情故事。

绣楼的窗扇设计耐人寻味。一扇由实木雕成,另一扇却是用木条镶嵌成百叶状。按动机关,百叶窗打开,上面看下面豁然开朗,下面看上面雾里看花。苦守闺阁的官宦小姐即便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还是感受到了一缕人性的阳光,在决定命运的绣球抛出之前,她还是可以在被父亲圈定的候选人中作出有限选择的。更何况,绣楼并不像戏文和传说一样,临街而建,绣球也不是抛给各色人等,不是抛给薛平贵之流。

门当户对的标准和恋爱自由的向往通过一叶小窗找到些许契合。这,多少让我们感受到礼教的虚假和人性的美好,多少让我们担心并想象,假如绣球不是落到百叶窗后那一双渴盼的眼睛锁定的相公的手里,绣楼上的人儿会有怎样一种透心悲凉,绣楼里外将演绎什么样的凄婉故事……

婺源虹关村是昔日“吴楚分源”的所在,是连接吴楚两国的重要关隘。虹关村口有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叫“祭酒桥”。

把酒送别,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吴”至“楚”,或从“楚”至“吴”,都会有美酒话别的动人场面。这其实就是一种礼节或习惯。但是,在虹关,断不像在阳关、玉门关送别,让人陡生春风不度的凄凉、过关斩将的悲壮和挥泪洒别的决绝。在虹关和祭酒桥洒酒送别,迎来送往,让人心存温暖,留给历史的是美好记忆和七彩神往。

这样富有人性美的场面是被时时铭记着的,见证者是“江南第一樟”。

就在虹关村口,我见到一棵栽种于北宋、寿逾千年的大樟树。樟树高26米,冠幅3亩,树围10.6米,七八个人合抱不住。古樟高大丰腴,枝叶葱郁,树身滑润,与我见过的许多饱经沧桑、古怪成精的名树相比,虹关古樟赫然不同。虽经千年历练,但它充满生机,风华正茂。

让人惊讶的远不止这些,古樟树除枝繁叶茂外,还挂着串串装饰物,也许那就是果实,但这果实太容易让人联想。装饰物犹如一根微微弯曲的羽毛,又像时髦少女使用的假睫毛。微风轻吹,睫毛飘动,像千万双妩媚的眼睛在朝你扑闪。

就是这棵风姿绰约、青春焕发、不惧风霜的不老树,用赞许欣赏的目光,款款地深情地注视着古关古桥上的历史风云,以及那里发生的精彩故事。

虹关和祭酒桥承载了太多的宽容,古樟树见证了婺源的博大。

西北方屡屡战乱,被迫背井离乡的移民蜂拥而至;东南方频频灾祸,无奈妻离子散的难民迁徙定居。婺源曾几度成为难民收容所。正是婺源的博大宽怀的气质,造就了婺源乃至徽州兼收并蓄、包容豁达,但又独具风格的深厚文化积淀。

正如婺源人的后裔朱熹所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婺源以母性的关怀,或者更为宽泛的人文视野接纳东西南北的游子,体现的是母性的慈爱和博大,养育了难以尽数的风流才俊、官宦商贾,滋润了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忠孝礼义、淳朴民俗、敦厚家风。

要是只知道婺源的才子佳人和懵懂孱弱,其实只了解婺源的一部分,柔美远不是婺源的全部。历史上,婺源也曾战乱频仍,灾祸不断,也驻扎过方腊的义军,产生过抗金的武状元。因为如此,努力抗争、渴盼和平、企求安宁也是婺源精神的一部分。

在婺源名胜南宋李姓武状元府第,我盼望看到兵器林立,武备森严,但是没有。在这座名扬天下的豪华住所,我只寻找到了与阳刚、战争、厮杀、血腥毫无关系的感觉。武状元住所里的威武肃杀早已荡然无存,让我感动的其实只有一株树——后院里生长着的一株千年紫薇。此树历经沧桑,只剩半边枝干,宽达一尺,厚仅两寸,虬曲古枝升向方塘。假如你用手轻轻摩挲树干,树不动,枝不摇,而满树的花叶却像怕痒似的飒飒抖动。当地人说,此树愈老愈奇,芳心犹在,风情万种。说来也巧,十天之后,我在甘肃天水伏羲庙附近的胡氏家居后院,也见到了一株略为年轻的紫薇树,用手尽力抚摩,这株树竟然毫无感觉。武状元驰骋沙场的业绩早已被历史湮没,温柔、亲情、知遇、感恩却经久不衰。这说明,厮杀属于无奈,爱抚归于永久。

网上有人推荐婺源,说你要是爱她,就带着她去婺源。我的想法正好相反。你要是爱她,千万不要和她一起去婺源,最好分头去婺源,我怕你带着你爱的人进入婺源,会出现不愉快。你的眼睛注定要被山水吸引,如果你万一走神,冷落了你的爱人,她会吃醋。不是小看你的爱人,她可能像婺源一样柔美,但你能保证她能像婺源一样博大和宽怀吗?

200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