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世忠文存(上卷)
22533500000029

第29章 狭隘的结果

公元1086年,北宋政治和文学舞台上的两个伟大人物在殊死斗争中相继去世。

四月,在诗文词方面绝妙一时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一手操纵了“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在一片谴责声中抱憾辞世。

九月,以砸缸救人而妇孺皆知千古传诵、撰写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全面废除了变法新政、积极操纵了“元祐更化”的司马光离开了纷繁复杂的人世。

王安石是一个很难琢磨的人。据说他长时间不换衣服,长时间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脏兮兮的。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的这些恶劣习惯嗤之以鼻。连宋仁宗也对王安石有些意见。仁宗组织大臣们搞钓鱼的娱乐活动时,臣僚们个个积极,按照仁宗的提议,钓上鱼烤着吃,并表现出无限快乐。唯独王安石特立独行,坐在御池边若有所思,一粒一粒把盛在金盘子里的鱼饵全部吃光。仁宗对他心不在焉的样子很反感。

但是,士大夫以不能结识王安石为恨事,连皇帝对他也是又恨又爱。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依制在基层为官三年后就可以奉诏调到皇帝身边去,就有机会做大官了,皇帝想把王安石调到身边,可王安石却上书辞谢,宁愿当县令。

宋仁宗一次一次想提拔他,他一次一次拒绝。他不像欧阳修、司马光、韩琦等一大批人在朝堂上群星荟萃,却像启明星一样在山高皇帝远的基层孤寂地和未来达成默契。

公元1060年,王安石在基层工作了20年以后,才在千呼万唤中出任朝廷三司度支判官,管理大宋的财政与漕运。这时候,无论是基层还是中央,对王安石好评如潮。他名满天下,被称为奇才。

王安石的夫人是比较丰满的那种女人。她觉得长得胖对不起王安石,就为他置了小妾,并且晚上临睡觉时才送到王安石床前,想给丈夫一个惊喜,没想到王安石却无动于衷。当他知道那年轻女人是因丈夫不慎,把一船官家的粮食沉水而无以还债,将她卖掉抵债时,王安石让那女人回家,并且没有让他们夫妇退还卖身的九百贯钱。与王安石同床共枕的胖夫人始终不知道王安石喜欢吃什么菜。每当吃饭时,王安石总是将饭桌上放得离他最近的那一盘菜吃得干干净净。王安石的朋友想试一试他对细节的反应,在王安石洗澡时将他的脏衣服抱走,换了新衣服,王安石竟茫然不知衣服已经换过了。

不计较小事,不等于在大事上不较真。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国库空虚,日常开销难以为继。赵顼心情不好,想让国库殷实起来,引发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正面冲突。

本来,这两个能人曾为同事,同在包青天的手下担任过群牧司判官。那时候,司马光只知道王安石有些倔强。他们个人之间本来没有恩怨,且互相尊重,互相倾慕,后来,由于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就有点疙疙瘩瘩,日久天长积怨越来越多。

司马光19岁中进士甲科。在揭榜的闻喜宴上,别人都戴花,唯独他不戴,旁边人提醒,花为皇帝所赐,不能不戴,他才勉强戴了一枝花。司马光本来可以受恩荫继承官位,但他倔强地凭自己的实力考取了官职。

不提司马光砸缸的事,单说娶妾,司马光也有类似王安石的经历。司马光夫人不育,便选了个侍妾打扮好送到司马光房里去,自己借故出门。结果司马光不为所动,将侍妾打发走了。

皇帝征求大臣们对增加财政收入的意见时,王安石和司马光撕破了脸皮,两位名人针锋相对。王安石认为变法既可以不增加赋税,又能改变大宋的财政状况。而司马光认为天地所生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变法是巧取豪夺,比增加赋税更糟糕。

王安石和司马光闹翻的时候,皇帝把天平倾向王安石,因为大宋前几任皇帝冗兵冗官的政策,致使国家积贫积弱,朝廷已经捉襟见肘,连祭祀等正常的例行活动都很难开展,20岁出头的皇帝感到很没面子。

他要寻求扭转乾坤的办法,但元老重臣们都劝他恪守成宪、爱惜民力、布德施惠、持重安静,只有王安石和他想到一块儿去了。公元1069年2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承担了变法的重任。

王安石的政策没有多少问题,可是北宋长期以来积淀的矛盾太多,即便是王安石的改革观点如何正确,但北宋泥潭一般的现实还是积重难返。

王安石注定要失败。有人说,王安石生得太早了。

改革需要核心集团善意的政治目标,需要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的高度吻合,需要方式步骤与社会进程的相互适应,需要改革系统、策略和人才储备相对完善。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这些条件还不够充分。

王安石运气太坏,他的变法刚开始不久,旱、涝、蝗灾连年不断。

加之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苏辙、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等一批权贵文人,因为变法冲撞了封建贵族利益,触痛了他们僵化保守的神经,全部变成了变法的坚决反对派。

王安石起用了新人,但新秀们很少受过生活与人品的考验,经验不足,在政治斗争白热化时,往往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甚至不择手段,堕入俗流。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如吕惠柳、曾布、蔡京、邓绾等人把持欠妥,后来被正史列入了奸佞行列。

有人考证过,司马光是坚决反对变法的核心人物。他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告王安石慎重考虑治国方略。王安石用《答司马谏议书》回答。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不共戴天,个人友情也丧失殆尽。王安石要变法,司马光眼不见心不烦,躲到洛阳写《资治通鉴》去了。司马光不谈政治,充当了反对派的精神领袖,以至于皇帝让他当枢密副使,他坚辞不任,威胁皇帝除非放弃变法的想法,否则,不考虑出任高官。这和王安石除非皇帝准备进行变法,否则拒绝出任高官的做法如出一辙。

王安石死后,司马光回中央主持工作。在他死前,将王安石苦心经营了17年的变法新政全部废除了。赞同司马光主张的许多人要他保留那些被事实证明是合理的新政部分,但司马光充耳不闻。

此后,围绕着变法新政与恢复旧制的两种势力之间的残酷斗争相持了多年,最终将北宋断送了。

王安石为政治理想同亲友同党反目,态度决绝。司马光为政治信念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他们的人品和学识无可挑剔,但他们的刚愎自用,缺乏宽容,狭隘自闭却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伟大的人少却了宽容相当可怕。按说,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出发点也不可谓不好,但在运作过程中过于意气用事,成了他们个人经历和北宋政治棋盘上的硬伤。

坚定和执著再稍微往前走一步,就变成了固执和狭隘。

虽然,北宋的土崩瓦解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归咎于王安石和司马光,但他们个人之间的狭隘积怨、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斗争结果,影响了北宋的政治氛围,造成了朝廷内部政治势力的相互伤害,影响了两位文学家和政治家所钟情的事业,影响了和谐发展。

有才能的人狭隘了,害己甚,害事业更甚!

20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