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世忠文存(上卷)
22533500000028

第28章 回望与放开

模仿和迷信会失去自我。

文字表面看来是感性、激越、狂奔着的,但事实上肯定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此,文字是冷静和理智的。我们费尽周折揣度作者的本意,调动感觉释解作者的用心,就已经离开了作者的心思,附着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我们会把作者的原发和初衷改写或者歪曲。这不怪我们,因为没有人肯定他自己的文字只有内涵而缺失了外延。更何况,有许多作者的情绪化表述,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当我把写过的段落保存下来,有一天重新接续时,我们有可能朝着不同的思路前进,丢弃了早先预计的路线,甚至南辕北辙。时过境迁,我没有能力重现当初的思绪和心态。因此,作家的创作谈,与初衷甚至与创作后的境界并不是重叠的。你可以把手伸进同一条河里,但那双手绝不是在同一流水里。创作具有具体的时段性和不重复性,因此,一直模仿是个死穴。

如果想用个人经验阐释宗教,那是很简单的事;如果用个人成就推绎宗教被参悟,也是简单的事。但绝不是简单到能用个人理解的概括语把宗教说透了。事实上,当人们未能完全驾驭自己和自然,就不会平静到没有茫然和急躁,宗教会填补空虚和缺失,但离生活和实际太远。我们可以想象那种神秘境界离我们已经不远,但你永远抓不住宗教的尾巴。费很大的力气才想明白,不是宗教嫌弃你,是你的努力还欠火候。

但是事实上,真正的宗教就是心智和精神,那是传教者能感到的韵律,它的任何外化和传递,都会变异。

因为不满浮华和俗套,就想用独特的思路和追求另辟蹊径,用心当然良苦,但找来找去,回归到宗教,突然像捞到救命稻草,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在掩耳盗铃。古老原始的传经布道,不如网络的一次点击。回过头去寻觅,不如朝前走着看着。有人就是心怀叵测,下意识地想破坏传统的习俗和思维方式,虽然主观上有嬉皮士味道,但客观上参与了社会,推动了旧思维模式的散架。何况,更多的人骨子里流淌着传统的血液,并无主观上的恶意,只想打开窗子吸收新鲜空气。

回望与放开,是现代人的两翼。

一方面,百家讲坛不厌其烦地引导人们咀嚼过去,口内生津;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快餐文化汹涌澎湃,把你想吃和不想吃的东西强喂到你的嘴里,你觉得生硬,但不得不接受。

赞美回头寻觅,实际上也是没看透。坐着牛车周游列国,真的整不过在网上调侃。

要么你就像陶渊明一样把心智高远和处世随意结合得很自然,不要把观点强加给人;要么就像陆游和鲁迅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于和世俗较量。

回溯的感悟和说教是想引领世界进入原生态的自言自语,向前的敢破敢立和放开是打破禁锢的起死回生。

秉承传统精华,形成造血功能,文学不会被时代抛弃。

200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