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动学生的名人奋斗故事
22523800000052

第52章 勇攀高峰的杨乐

1978年4月13日,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一次国际数学讨论会上,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数学家正在全神贯注地听中国青年数学家杨乐作学术报告。

杨乐是我国著名的基础数学家,1939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南通,后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杨乐获得了华罗庚数学奖。

杨乐从小就酷爱数学,他对那些奥妙的数学定理十分感兴趣。看了许多数学参考书后,他发现:书上的数学定理,很多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比如,“欧几里德几何”、“笛卡尔坐标”、“毕达哥拉斯定理”……

“为什么这些定理都是用外国人的名字来命名呢?”年幼的杨乐仰头问他的妈妈。

“那是因为这些定理都是外国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妈妈告诉他。

“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数学发展做出贡献吗?我一定要把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写进未来的数学书。”杨乐此时的心里已经为自己定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

杨乐爱数学已经到了十分痴迷的地步。他总是用很多时间去学习那些看起来十分枯燥的数学书。上数学课时,他总是目不转睛地时刻盯着老师的板书,头脑也时刻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回家后他抱着数学书不肯放手,将老师讲过的内容回忆一遍后,他还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看参考书和做习题上。仅在中学的五年时间里,杨乐就做了一万多道题。这每一道题都是他为实现理想而付出的心血,每一道题都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上高二的时候,有一次,学校举行数学考试。考试刚刚过了20分钟,杨乐便收起试卷交卷了。教室里其他的同学或还在奋笔疾书,或还拿着笔在苦苦地思考,而杨乐此时却已经走出了考场。考完后,同学们都围着杨乐问:“这么难的题,你怎么20分钟就交卷了?你做完了吗?”

杨乐说:“做完了呀,只是以前我做过类似的题目,题做多了,就摸出它们的规律来了。不管怎么变化,都逃不出这些规律。所以我对这些题目很熟悉,做起来就特别快。”杨乐做题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为了做题而去做题,他非常注意独立思考。做完一道题目,他总是喜欢总结这道题目中所用到的各种定理,然后融会贯通,遇到类似的题目,他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如果书上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他总是要想出其他的解决办法来。对待书本,他只是吸取其中有用的东西,而不是盲从。对待经典著作,他也从不迷信。他看到一些大数学家的经典著作中,常常用“显然……”的说法,把一些证明步骤一笔带过。有的人看见名家写“显然”,自己也就跟着“显然”过去了,其实并不知其所以然。杨乐从不放过这些“显然”,对每一个步骤都要一步一步补齐。卡住的地方,折腾几星期也要把它搞通。正是在这些笨功夫里,杨乐磨炼出了真本领。大学三年级时,他对一本教科书里的一个经典定理的证明提出了挑战,用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解决了相同的问题,当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庄圻泰知道了这件事,感到很吃惊,说:“这本书是苏联著名的数学家那汤松的经典著作,论述十分精练,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当做标准教科书,面前这个留着额发的小青年,居然能给它一个更简单的证明!”

杨乐从不停止攀登,从1979年到1982年的3年间,他就写出了12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其中和英国著名数学家海曼合作的《立特沃德的猜想》发表在《伦敦数学会进展》杂志上。面对这一切,杨乐从不满足。他曾经说过:“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国外的学者正在继续前进。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向新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