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动学生的名人奋斗故事
22523800000051

第51章 勤学苦干的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用中国话在这里作演讲,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诺贝尔奖开奖75年以来,在500多位获奖者当中,这是第一次有人用中国话作演讲,一下子轰动了全场2000多人。他就是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1974年,丁肇中和他的同伴里希特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这种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因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55年暑假,19岁的丁肇中从台湾高中毕业了。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丁肇中被学校保送到成功大学上学,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然而丁肇中却有点闷闷不乐。原来,丁肇中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孩子,他一心想要上台湾最好的大学——台湾大学。从小他便立下了志向,要读一流的大学,将来做出一流的成绩来!于是他决定放弃保送资格,参加统一考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由于他的文科成绩不太好,考试成绩有些偏科,最终他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台湾大学。考试成绩揭晓后,丁肇中一度十分消沉,这时,他的父亲鼓励他说:“人生总不免会有挫折,只要不断发奋向前,将来还可以转到台湾大学去,甚至出国留学。事在人为嘛!”丁肇中一向十分崇拜当大学教授的父亲,父亲的这一番话,又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增强了他的信心。

进入成功大学后,丁肇中一有空就上图书馆看书,慢慢地,物理学那奇妙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他。丁肇中一直就很喜欢看人物传记,读了许多的人物传记,特别为那些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深深打动。丁肇中在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可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感到对这门专业似乎总是提不起精神来,“也许是刚开始不太习惯”,他以为自己只是不太适应新的课程,于是他努力想办法让自己去适应。可是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读了一年之后,经过深思熟虑,他打算转学物理,于是便向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下定决心,要在物理方面加倍努力,以取得科学成就。

父亲又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学工程,好坏都有饭吃,学物理却需要上等的才能。你认为,你有能力跨入物理界吗?”

“只要埋头苦干,我想我会的……事在人为,您不是说过吗?”丁肇中回答说,他又记起了父亲原来给他的鼓励。

恰好在这时,父亲的同窗好友、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布朗教授来到了台湾,布朗教授十分欣赏这个胸怀大志的青年,决定帮助丁肇中去美国留学深造。在布朗教授的帮助下,丁肇中满怀理想,踏上了陌生的美国大陆。

事实证明,丁肇中转学物理的决定是正确的,他在物理方面的天赋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到了美国后,丁肇中努力学习,接受到了最前沿的物理知识,并在随后的工作中显示出了他超凡的实验能力。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一次选择的错误并不可怕,人生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事在人为,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