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动学生的名人奋斗故事
22523800000036

第36章 革命先驱李大钊

******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曾经有过这样两句题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即是他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曾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后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他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创办《每周评论》。******一直用手中的笔宣传马克思主义,笔耕不辍。而少年时代的******就立下大志,要改变旧中国的落后面貌,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父亲李任荣在他出生的前几个月就生病去世了,母亲由于悲伤过度,在生下大钊一年多后也离开了人世。孤苦伶仃的******只剩下了唯一的亲人——已经70多岁的老祖父李如珍,祖孙俩相依为命。李如珍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小孙子身上,他自己也是个读书人,在大钊3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孙子认字。到四五岁时,******已经能念《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了。

很快就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将******送到了本村谷家的私塾跟单子鳌先生读书。在班上******的年纪最小,可是他却是最用功而且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

******学习用功,进步很快,念了三年书后,他又到邻村小黑坨跟赵辉斗秀才念书。少年时代的******,不仅勤奋学习,而且善于思索,对许多问题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家乡大黑坨村是个土地十分富裕的村子,村子里共有七千多亩土地,但是这些土地绝大部分掌握在几家地主手里,而农民拥有的土地非常少,他们只能到地主家租种土地,每年都要给地主家交上绝大部分的粮食,而剩下的粮食往往连生计也维持不了。再加上连年的天灾,村里的农民们陷于饥寒交迫之中。******十分不解,对社会上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尖锐地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整天游手好闲的地主锦衣玉食,而那些辛勤劳动的人却饥寒交迫呢?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

不久,八国联军侵入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滦州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一年,******才11岁。目睹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人民大众的悲壮斗争,年轻的******对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充满了愤懑。一次,******向老师问道:“为什么洋人可以在中国横行霸道?”

听到******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国家的危机,百姓的痛苦,让年少的******对帝国主义产生了深深的憎恨。而与此同时,面对外国的侵略,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逃往西安,而派奕勖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朝廷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普通百姓那一颗颗赤诚的心,******也对腐败的封建统治者充满了憎恨。13岁那年,老师给学生们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听后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学习洪秀全,改变中国面貌,这正是******少年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从此,他发愤读书,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后来,******考入永平府中学。升入了中学,他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变法的文章,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18岁那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毅然投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冬,******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少年时萦绕在心头的种种疑问,也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曾在《狱中自述》里回忆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追求真理,刻苦学习,这为他日后献身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