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动学生的名人奋斗故事
22523800000002

第2章 勤读《易》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之称。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春秋时代的书,主要是用竹子作为材料制造的。将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然后在竹简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都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这样写一部书,往往要用许多竹简,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将所有的竹简编连起来,这样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书。一本书的重量一般都有几斤重,因此人们读起书来很费劲。

《易》是孔子十分喜欢的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元典,相传经过周文王的推演,所以又叫《周易》。《易》的内容博大精深,高深奥秘,整本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晚年的孔子对《易》十分痴迷,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全神贯注地把《易》全部读了一遍,翻遍了竹简,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一般人对《易》总是充满了太多的疑问,因为它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很多人读了一遍后,往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孔子读完后却对它念念不忘,他总是在静静地琢磨它的高深奥秘。

过了不久,孔子又搬出那堆厚厚的竹简,将那些文字重新看了一遍,慢慢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按说,他已经对《易》有了基本的了解了,可他又紧接着读了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也为了能深入地给弟子讲解《易》,孔子时不时地就将《易》搬出来翻阅,后来,他干脆直接将那一大堆的竹简摆在了他的案头上,一有空闲,就坐下来研究。这样读来读去,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翻阅了多少遍。只是那些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每断一次,他都不得不重新找结实的绳索给串连起来,就这样断了又换,换了又断,反反复复,原来的竹简早已面目全非,而那绳索却时常焕然一新。

即使将《易》读了无数遍,孔子仍然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孔子对待读书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