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25

第25章 过甜蜜生活

这段时间,孟小冬在上海虽说是孤单一人,但也不寂寞,一是杜月笙没那么忙,陪她的时间多了些;一是琴师王瑞芝也在上海,可以陪她干些与京剧有关的事情。王瑞芝不是在北平吗,他怎么也到了上海?

原来,上海有家艺术沙龙,男主人吴普心喜欢搞些收藏、文物研究;女主人吴彬青是个京剧票友,喜欢余派艺术。她的父亲和余叔岩有交情,早年在北平时还向余叔岩学过戏,和孟小冬也是老朋友了。1944年,吴彬青虽随丈夫迁居上海。她听说王瑞芝在北平闲居,便把他邀请到上海,专为自己吊嗓,并向他学余派唱腔。

现在正宗的余派传人来了,又是老朋友,吴彬青自然不会错过。所以,孟小冬成了他们夫妇邀请的对象。孟小冬也没别的事情,和票友相聚也是她喜欢的事,吴家艺术沙龙也就成了她去得最多的地方。

常去吴家艺术沙龙的还有许姬传,他是位谭迷,喜欢研究收藏文物,后来当了梅兰芳的剧团秘书。据他后来回忆:从1945年到1947年,孟小冬常去上海,在吴彬青家相聚。有时王瑞芝为他们吊嗓,小冬常唱《御碑亭》《乌盆记》等,他常吊《卖马》《碰碑》等。她学余,他学谭,她唱正宫调,他唱六半调……从这些回忆,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日子孟小冬还是过得很充实、感到很快乐的。

就在孟小冬和杜月笙享受二人世界的时候,1946年春末,姚玉兰拖儿带女从重庆出发,长途跋涉一个多月,终于回到上海。重庆本是山城,那个时候还没铁路,更没有客运航班,出行全靠山路水运,有时候还要走路。而且是抗战胜利不久,交通恢复得不好,加之从敌占区逃到山城的人很多,一时之间都想出来,肯定挤得不得了。一不小心,汽车跌进深沟悬崖,车毁人亡,那是常有的事。不难想象,姚玉兰她们回上海,经历了千辛万苦。一回家,她却见到孟小冬在享受她的丈夫的温柔,过着甜蜜的两人生活,心里头肯定不是滋味。

带着这样的心情过日子,姚玉兰的脸色应该不会好。此一时彼一时,八年过去,姚玉兰也上了年纪,想过稳定日子,不想孟小冬分享丈夫。没想到自己带着孩子一路受苦,孟小冬却和杜月笙在享受甜蜜生活,她能有好脸色?如果不是杜月笙强势,说不定她会明着对孟小冬发脾气。

当初嫁给梅兰芳的时候,就是因为担心会和福芝芳闹矛盾,孟小冬才不住梅家,单独住在外面。姚玉兰不欢迎她,敏感自尊的她当然能够看出。对于姚玉兰,她自然尊敬有加,不想惹她生气,更不愿和她闹矛盾。于是,她借口不放心年迈的老母亲,想回北平看看。

幸福日子才开始,杜月笙怎愿意孟小冬走?见挽留不了,他甚至说:“好,我也跟你去!”

孟小冬说:“你到哪里去?”,

杜月笙说:“我也去北平啊!”

“瞎三话四!”孟小冬说了一句上海话,“你这里一大家子,还有那么多的银行、公司,你舍得?况且北平的家,连我都快住不下了,你去又住哪里?”

如果杜月笙再年轻十岁,说不定,他真会跟着小冬去北平,至少小住一段日子。但他是快六十岁的人了,上海又是他的老家,还有他的家人、事业,这样走,他当然下不了决心,只是一时气话。但他能这样说,表明他对小冬的依恋,已经很让她感动。

临走的时候,杜月笙给了孟小冬一万美元,说:“小冬,你先回去,看哪里有合适的房子,我会派人来办理。这点钱,你先带回去做家用。”

言语之间,尽是关切!从这位上海大亨身上,孟小冬似乎感知到了什么是真爱情。其实,作为一个女人,在内心深处,她所需要的是自己深爱的人也深爱着自己。什么金钱,什么名利,这些物质上的占有永远不及彼此的爱恋。

梅兰芳、杜月笙,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谁爱她多一点?她又爱谁多一点?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孟小冬曾想过没有?要知道,她曾经把爱情视为生命当中最为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