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16

第16章 香江密相会

到了香港,杜月笙利用他的影响力,迅速团结了大批爱国人士。蒋介石获悉杜月笙到了香港,很快就任命他担任“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港澳救济区特派员。

为了工作需要,杜月笙搬迁至九龙柯士甸道,里面设置“中国红十字会”和“赈济委员会”两个机关。在他的秘密安排下,很多日伪占领区的前清遗老、北府官员,甚至社会名流、文人学者逃离虎口,南下避祸;不能来的,杜月笙则派人按月送些钱粮,使得他们能安定生活,解决生活问题,以坚定心志,发扬正气,放得下脸去抗拒日寇的威逼利诱。除了这项工作,杜月笙还组织人员接受海外侨胞捐献的抗日钱物,然后转送汉口、重庆。

这个时期,杜月笙的抗日工作就从上海走向全国。上海滩的杜先生,俨然是中国的杜先生了!

即便工作如此繁忙,责任如此重大,杜月笙也没忘记留在北京的孟小冬。1938年春,杜月笙给留在上海的心腹、杜公馆的账房先生黄国栋发电报,命他写信给孟小冬,请她速去香港。可以想象,孤苦无依的孟小冬接到这样一封充满关切的信之后,内心是多么激动。于是,接到信后不久,她便去了香港九龙,与杜月笙一家住在一起。

一个提出邀请,一个马上赴约,两个人肯定是彼此思念,想见个面了。照杜月笙的意思,他应该是希望孟小冬留在香港,和他长住下去。不过,孟小冬没有长住,几个月后,应该是10月份前,又经上海回了北平。

孟小冬为什么不在香港长住?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第一,她没有名分,长期和杜月笙长住,担心引来闲言碎语;第二,杜月笙在香港也是临时居住,搞不清哪个时候要离开(杜月笙在香港也只住了一年左右);第三,应该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杜月笙忙得团团转,长期待下去,她担心影响他的大事。

虽没有长住,不过,据黄国栋说,孟小冬去香港的时候只带了一个皮箱,回来的时候却带了五个皮箱。另外,杜月笙还特意写信叮嘱黄国栋,要他确保孟小冬的安全,尤其是皮箱别让日本宪兵搜查。

五个皮箱,就是一个男人从香港带到北京也不可能,更何况女流之辈。由此可见,从香港出发,杜月笙就应该安排人护送孟小冬到上海。到了上海,黄国栋又得安排人护送她们北上。杜月笙人不在上海,可影响力和势力依然在。很快,黄国栋搞到了一张小日本的“特别通行证”,毫发无损地把孟小冬一行护送出了上海。

五个皮箱里面是什么东西?当事人没有说,资料上也没有任何记载,世人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这么假定:皮箱里有大量金银美钞。为什么这么假定呢?孟小冬和梅兰芳结婚四年多,就没有上过舞台,赚过任何钱。离婚后虽上过舞台,但次数极少,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赚的钱肯定不多。当然,和梅兰芳打离婚公司的时候,杜月笙出面,帮她要来了四万块钱。但有资料说,她根本没要,也不想要。现在我们假定她接受了这笔钱,从1931年到1938年,七年过去,这笔钱应该用得差不多了。

而孟小冬从香港回北京后不久就拜余叔岩为师,学了整整五年。这五年,她基本上息演,父亲也病故,一家人要靠她吃喝,没有钱怎么过日子?所以,综上所述,香港之行,孟小冬应该带回了一大笔钱。小冬带这么多钱干什么呢?除了维持生计之外,她还想用这笔钱实现数年前的一个愿望,那就是拜须生泰斗余叔岩为师。知道小冬有这样的心愿,杜月笙能不尽心尽力帮她实现?

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学习,是她个人的幸事,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幸事。

有人评论说:“孟小冬的人生,虽然悲怆,却没浪费,没糟蹋自己的天分和勤恳,值了!”一个姑娘家,从十八岁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当中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女艺术家,从十八岁到三十岁,也应该是艺术生涯中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可是,在这十二年中,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她都过得很悲怆,可以说是呜呼哀哉。从三十岁开始,她的婚姻虽没多大变化,可她的事业出现了质的改变。要说她的人生没有浪费,其标志性事件当数拜余叔岩为师精进技艺。

余叔岩,京剧老生,与杨小楼、梅兰芳并称三大贤,他们三个代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艺术水平。名师出高徒,所以,能拜名师学习,应该是精进技艺的最佳方式。

说起余叔岩和孟小冬的师徒之谊,要从一出戏开始。孟小冬登“紧要启事”之后,心情大好,开始复出。在登台演出的同时,她开始钻研谭派、余派等名家唱法,精进自己的技艺。1935年秋的一天,孟小冬在北平吉祥戏院与王泉奎、鲍吉祥合演《捉放曹》。这次演出,曾被闻人薛观澜(袁世凯的女婿)誉为冬皇的杰作之一。

冬皇复出,在平津一带引起轰动。因为孟小冬复出,在用余派的技艺演唱。所以,余叔岩想亲眼看看这个偷学他的戏的女子到底是个怎样的“须生之皇”。这次登台演出《捉放曹》,是孟小冬首次按鲍吉祥教授的余派唱法演出。开演后,余叔岩为了不让人发觉,悄悄地在剧院后排坐下。孟小冬的每句唱词,每一个动作,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他都看得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当孟小冬演唱到“杀曹”选段时,藏剑的身段、寻马和搬动门栓的动作,完完全全是余派动作时,余叔岩大吃一惊,心中暗自称许。随后的时间,余叔岩更是沉浸其中,随着孟小冬的唱腔点头击节,情不自禁地和观众一起喝彩叫好。可以这么说,余叔岩是发自内心地认可这位京剧天才。

其实,在这个小插曲之前,余叔岩和孟小冬之间的师徒之谊早已拉开序幕。

1934年年底,当时的北洋政府陆军次长杨梧山从上海赶到北平,北平警察局秘书长窦公颖为他接风洗尘。因为杨梧山和余叔岩的私交很好,窦公颖便邀请他作陪。当时,孟小冬在平津一带演出,很是轰动。窦公颖是她的戏迷,也把她邀请来了。

孟小冬向来高傲,不喜欢官场这样的场合,她怎么会赴窦公颖的场子呢?任何朝代,得罪当官的,都不是好事,这是其一;这次作陪的,除了她孟小冬,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她崇拜的一代京剧大师余叔岩,这是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前年,也就是1933年,孟小冬在天津欲拜言菊朋为师,后来没有拜成。言菊朋当时就对小冬说:“你来向我学戏,没有问题,但我没资格收你为徒,你唱得很不错,学我这路子,与你不对工。眼前只有余三爷(叔岩)文武不挡,可以教你。你的嗓音条件和戏路都和他接近,最好你去拜他为师。但余三爷为人孤僻,我没法给你介绍。”

一个孤僻,一个孤傲,师徒俩的性格倒是相合。不过,为了学戏,孟小冬放下孤傲的身段,托人向余叔岩恳求拜师学戏。这个时候的孟小冬已经名震京津,余叔岩自然听说过。虽然他未曾亲自去剧院听她的戏,但还是通过唱片和电台,听过她的演唱,认为她是块好料。他是有想法收她为徒,可余夫人(陈淑铭)反对,只得推说身体不好,没精力教戏,委婉拒绝。不过,他给孟小冬指了一条明路,建议她拜鲍吉祥为师。这样,孟小冬才正式拜鲍吉祥为师,学习余派唱法。

鲍吉祥是余叔岩的老搭档,余派的唱念、台上身段表演,他无不熟悉。所以,孟小冬拜他为师,应该可以学到余派的技艺。在鲍吉祥的指导下,孟小冬的技艺确实有了长足进步,影响越来越大。

这次作陪能见到自己崇拜的大师余叔岩,孟小冬怎会不愿意?她欣然赴约,私下里还向主人说了欲拜余叔岩为师的想法。窦公颖是小冬的戏迷,也听说过她早想拜余为师的事,自然乐意玉成。在席间,他主动提出,说:“余公,你看小冬对你敬佩得五体投地,她现在可是南北闻名的红角,还不收了这个徒弟!”

余叔岩只是笑笑,没有回答。见他没拒绝,窦公颖继续说道:“上次因为三奶奶不乐意,所以没敢收。如今嫂夫人已经病逝,想必不成什么问题了。”

余叔岩说:“小冬算是我的弟妹,我怎能收她为徒呢?”

余叔岩和梅兰芳的关系比较好,平日里叫他三弟。梅孟结婚比较隐秘,他是知道这件事的少数几个人之一。那个时候,他常和梅兰芳聚聚,见到小冬就叫弟妹。现在离婚了,可他来不及改口,依然以弟妹相称。孟小冬听了虽然不乐,可还是得忍着。没想到余叔岩竟然以这个为由拒绝,她有些气恼,不由一急,说道:“不收就不收,什么弟妹不弟妹的。”

见她生气,余叔岩忙笑道:“我也没说不收,不过内人过世,你来家中学戏诸多不便,人言可畏啊。”

这倒是大实话,余叔岩是男人,孟小冬是女人,瓜田李下难避嫌疑。杨梧山听了,马上说:“既然有性别嫌疑,这个好办,你每天到我家来,给小冬说戏成不成?”

余叔岩还是笑了笑,摇头表示拒绝。孟小冬急了,说:“如不收我为徒,我就要自杀了!”

这话很突兀,让余叔岩顿时一惊,不知说什么好。

杨梧山对余叔岩说:“你可不要遭人命官司。这样忠心耿耿的徒弟打着灯笼也没处找。你就卖我一个老面子,收下吧!”

余叔岩不好再推托,勉强说:“收了,这就收了,但对外不必声张。只要我有精神,就来这里给你说戏。”

几天后,拜师仪式就在杨梧山家里举行,点了香烛,孟小冬跪倒在余叔岩膝下。此后,孟小冬没有演出任务时,就常去杨宅,碰到余叔岩精神好的时候也来杨宅坐坐,师徒才有机会在一起排排身段,走走台步。此后两三年,孟小冬虽常到余府走动,但并未系统地学戏,师徒关系仍处在半明半暗的状态。

所以,这几年孟小冬和余叔岩之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师徒。一方面是孟小冬自己的感情纠葛,身心俱疲,无力无心去学;一方面是余叔岩不许公开师徒关系,不能正大光明地去学。

直到1938年,孟小冬从香港回来,机会来了。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彻底从失败的婚姻中走了出来,精气神都有。这年的10月19日,余叔岩新收了一个叫李少春的徒弟,在泰丰楼饭庄举行了很隆重的拜师礼。当时,有人为孟小冬鸣不平,说李少春一提出拜师,余大师你就答应了,还搞这么大的场面,可孟小冬很早就提出拜师,你却始终没答应,这明显是重男轻女。

听到这样的质问,余叔岩有些不好回答,只得辩解,说当时主要是考虑梅兰芳是自己的好友,而孟小冬又是女演员,收这样的女徒弟自己夫人反对。

有好事者说,现在余夫人故去了,这个阻碍没了,你总可以答应了啊。

余叔岩本就欣赏孟小冬,现在各方面条件也成熟,之前本有师徒名分,这次答应只是让这种关系公开化罢了。于是,他在10月21日,也在泰丰楼正式向外公布收孟小冬为徒弟。

从金屋藏娇时图消遣听余叔岩的唱片开始,到喜欢上余派唱腔想拜其为师,到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学艺,整整经历了十年。十年的功夫,梅孟的婚姻没了,中国大片国土沦陷了,可孟小冬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变。可叹,小冬的失败婚姻;可敬,冬皇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