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13

第13章 姐妹花对比

20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列强在华利益最为集中的地方,占英国在华投资总额的80%,美国的60%。“一·二八”事变后,日本攻占上海,对国际联盟、非战公约和九国公约构成的远东国际秩序提出了挑战。美英等列强自然不会坐视不管,积极出面调停。

1932年5月5日,在英、美、法、意等列强的调停下,中日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中国军队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

杜月笙重回上海,开始组织恒社。次年2月份,恒社正式成立,他自任名誉理事长,向社会各方面伸展势力。就实质而言,恒社是个帮会组织,但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因而影响力大。它的建立,既是上海青帮势力空前发展的标志,也是杜月笙人生转型的标志。1934年,杜月笙任地方协会会长,真正成为一呼百应的地方领袖,成为上海最有势力的人。这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还是干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的事。

1935年夏,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相继发生洪灾,祸及八个省区。

杜月笙发动成立“上海筹募各省水灾义赈会”,并出任会长一职。杜月笙负责筹办,黄金荣免费提供他自己开设的黄金大戏院。整个演出计划一个月,所得款项全部用来救济灾民。

第一期义演活动从10月2日到19日,由梅兰芳和上海各界名票联袂义务演出,共计十八天。这个时候的梅兰芳刚从苏联友好访问演出回来不久,声望更大,自然能引起轰动效应。

在众多名票中,以姚玉兰的出台最为轰动。究其原因,一是她本是内行,戏也唱得不错,尤其擅长汪(笑侬)派老生戏,已经成为绝响,难得一听;二是她现在的身份是杜月笙夫人,是杜月笙的门徒们捧场的大好机会,捧师娘,就是捧杜月笙。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出的最后一天,杜月笙与夫人姚玉兰一齐登台,合演《落马湖》,杜夫人与梅兰芳合演了《四郎探母》。这个,就有内容可嚼了。为啥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孟小冬就是以《四郎探母》在北京一炮走红,从此立足京城。还有,孟小冬与梅兰芳第一次合作演出的剧目也是《四郎探母》。由此可见,《四郎探母》对于孟小冬而言,有着特殊意义。这个时候,梅兰芳又在演《四郎探母》,而合作的人是孟小冬的结拜姐姐——大亨杜月笙的四姨太太,相信他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同样是坤伶名角的结拜姐妹,一个嫁给梅兰芳当三姨太,一个嫁给杜月笙当四姨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呢?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梅兰芳与孟小冬结合肯定有两情相悦的因素,但更有梅党的大力撮合;而杜月笙与姚玉兰结合肯定也有两情相悦的因素,但完完全全是杜月笙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有个苦苦追求的过程。

第一次见到演戏的姚玉兰,他就被她迷上,天天去捧场。到一定的时候,他便去后台,找机会与姚玉兰说些仰慕演艺的事情,来增强彼此的印象。后来,他干脆请黄金荣的大媳妇黄李志清出面做媒。因为黄李志清是黄金大世界的老板,又是女人,和姚玉兰母女有业务来往,日子一长,便成了闺中密友。

在婚后地位这个问题上,孟小冬听信了片面之词,以为真的可以和梅兰芳的二夫人平起平坐,所以在结婚仪式上,她听从安排,既不做喜宴,也不坐花轿,悄无声地做着梅太太。姚玉兰则不同,态度明了,嫁给杜月笙可以,但她绝不做小。杜月笙表态说,他一定要举行结婚仪式,和姚玉兰正式结婚,绝不把她当作偏房,他这样承诺更这样去做。

在婚后生活这个问题上,孟小冬完全放弃事业,被梅兰芳当作宠物藏起来,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当她提出想演戏的时候,梅兰芳居然以别人瞧不起为由予以拒绝。如此没有自由的生活,即使夫妻再恩爱,也会出现大问题的。当然,姚玉兰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但她没被杜月笙藏起来,依然有自己的独立生活,依然可以和票友们唱戏。这次赈灾义演活动,她登台演出,而且是和梅兰芳合作演出《四郎探母》,足见杜月笙的大度。

第二期义演的时间是11月12日到23日,为期十二天。为了搞好这一期的义演,杜月笙派专人去北京请来孟小冬、章遏云,和上海名票、名伶合作。第一期以梅兰芳挂帅,第二期以孟小冬挂帅。为了不让这对冤家碰面,在安排上,杜月笙是动了心思的。

可惜的是,孟小冬只演了八天就病倒了,后面四天无法再演。其实,相对于复出后在平津演出,小冬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在平津演出,她是演三两场就要休息十天八天的。而这次,她是一连演了八天,所演之戏都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大戏。但话又说回来,这个时候孟小冬才二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似乎不应该是这样的身体。要知道,她刚到平津演出,一唱就是好几个月,而且是白天晚上连着唱。

时隔十年,她的身体怎么如此之差了呢?个中原因不难解释,都是梅孟婚变惹的祸!这场爱情悲剧可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让她的性情彻底改变,变得孤僻。其中,她还曾绝食,很大程度地损害了她的身体。信佛吃斋的生活,营养肯定供不上。还有,和当时的许多名伶一样,她也抽大烟。另外,嫁给梅兰芳后,她停演了四年多,一时之间,肯定很难恢复当初的情形。

尽管中途病倒,但是,孟小冬这次演出的成绩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给上海的戏迷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孟小冬生病期间,作为东道主,杜月笙应该给予了关心。而且,这种关心肯定超出一般男女关系。否则的话,传记家们凭什么说姚玉兰早就看出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意思?还有,一年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迅速升温,甚至同居了呢。

有资料记载,有一次孟小冬不舒服,在上海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效果。于是,杜月笙就特派了一艘小火轮,去北京接来了一直给孟小冬看病的名医孔伯华。从上海到北京,一艘专门的小火轮,那得花多少钱?大亨杜月笙可不管,他有的是钱,为了孟小冬他乐意花这个钱。孔伯华到了上海一检查,发现孟小冬是冬令进补出了问题。于是,他给孟小冬开了个通气的小方子。很普通很简单的一个小方子,结果呢,孟小冬的病给治好了。杜月笙一高兴,便送了孔伯华十万大洋。在20世纪30年代,十万大洋可以在北京买到两套很不错的四合院。

出手如此阔绰,关切如此细心,足见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看重!爱情,放在心里就是抽象的东西,可要化为行动,就得是具体的东西。说千万次我爱你,顶不上一次以爱为名的具体行动。面对杜月笙的真心付出,孟小冬不感动,那肯定是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