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论君子?当然!君子之论自孔子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君子学说。在孔子心目中,儒即君子!君子无限高尚,儒家的理想社会就是君子之国。但要到达那个辉煌的彼岸,登陆那个理想的君子之国,就必须按照儒家的学说——孔孟之道去修行,去深造,去锻炼,去磨砺。要像孔子那样一生都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呕心沥血,才能达到孔子描绘的“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境界,君子之国也!
不能造就千千万万个君子,孔子为之奋斗一生的儒家学说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研读孔子的《论语》,每读一章,都会有沿着君子之道前行的感觉。掩卷抚案,远眺深思,方悟:《论语》是孔子精心铺就的君子之道。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恰恰是因为其只读了半部,只读懂了半部。真正读完《论语》,方知该是“一部《论语》治君子”。赵普是治国之名家,但他不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他迈不进君子之国的大门。孔子有一句隐语恰在《论语》中,即治国不难,半部书即可;治己难,翻烂一部书怕也成不了君子。孔子都没敢标榜自己是君子!
春秋时期,名称以子为贵,中国称己为子的人有史可查的就达数百人,但未见一人自称君子。君子之高乎,高乎于山;君子之洁乎,洁乎于雪;君子之深乎,深不可测;君子之礼乎,礼重于生。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经列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位名人,孔子名列第五位。这个排名仅仅次于耶稣和释迦牟尼等世界宗教领袖。
但孔子一生未自称为君子。
凡拍胸誓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者,非君子,匹夫也。凡众人之前坦言,自谓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十之八九小人也。凡唾沫四溅地称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者,是无道谋财,走的大凡为黑道白道也。凡自喻君子之交淡如水者,必浓于酒,浓于血,重于金,重于银。凡自喻出行入世,堂上一呼堂下百应的君子者,十之八九根本不晓《论语》是左托起还是右翻页,根本不知天下君子乎。龌龊君子也!伪君子!
孔子不敢自称君子,那是因为君子有道。荀子有曰:“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是君子所怀之大德、大道,必修成之身。所以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中国有句亘古名言,在《周易·象传》中:“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其解释孔子的君子之道论是千古绝唱。梁启超曾经以此题在北大做过演讲。君子之大作也,君子之必备也,君子之道自始至终者也。
孔子的君子论深可万丈,但浅又可望底,《论语》不会让人望而止步,望而生畏,而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八个字,言其难,终身做到委实不易;言其真,修炼成真即为真君子。一言一行、一时一事做到可能不难,难就难在时时、事事、人人、己己皆能做到,非君子莫能。20世纪初,全世界六百多个宗教领袖云集美国洛杉矶,召开世界宗教大会。会上要寻出一条“金律”,不分宗教,不分教派,不分地域,不分肤色,找一条人人都需遵守的法则,能使世界达到完美境界的法则。众人共推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这句千古不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真正做到这八个字,似乎就跻身在君子国之中了,便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一心一意修行自己了。因为君子之国中不再有“小人”,不必再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必再忧馋畏讥,不必再提心吊胆,不必再恐惧落井下石颠倒黑白,祸从天降,躺着也中枪中箭。
孔子的君子之国有标准,非此莫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高尚的境界,理想的王国。向往君子国。
但君子也难做,方知孔子为何不自指为君子。
老子可称君子,因君子难做,才骑青牛入终南山,隐居不出。隐居也当为君子的出路?庄子出世,亦难为君子,索性梦游玄妙世界,“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究其一生,却怡然一生,休闲一世,逍遥一世。庄子亦为一种君子的境界。孟子不愧为孔子之高足,孔孟归其一道,孟子学孔子的君子学,学得青出于蓝,也学得更深奥,更玄乎,更高妙,更不为人解。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成为君子何其难。其标准亦难,凡人难领会,实难做到。前面只是经过那么多磨难,那么多修炼,也仅仅跨入君子的行列,要想不落伍,不掉队,不损其名害其实,还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谓之大丈夫,乃孔子谓之君子也。要建成一支庞大的君子队伍,建设理想中的君子之国,该走多么长的君子之道?又何止万里长征?
孔子不愧为孟子的先生,孔子的教诲都是循循善诱,有教无类,滴水穿石,步步入学。孟子不然,一步高上青天,一步又远在天涯,让人望而止步。
孔子教导:“君子中庸。”说难亦难,说易亦不难。“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那当是君子遵守的第一操节。中庸是两和,是仁爱。中庸思想是孔子君子之道的路基,爱仁就不能执两端,两斗两伤,斗则无和无爱。和为上,和为贵;爱为仁,爱为本。不能偏执,更不能过正,走极端。孔子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就这样手牵手地把学生们领上了君子之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实事求是,君子之大道也,浅显易懂,又可深造终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不是神,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来君子之要津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为人理解,不为人知情,忍辱负重,不恼、不怨、不怪、不念、不恨、不仇,决不念念不忘,真君子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要安分守己,要学而有乐,学而有成,学而不择。要“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真正做到这一点,君子之国要建成矣。“恭、宽、信、敏、惠”,乃君子之国人人都会自觉遵守的君子条例。
孔子的君子之说,亲切、和善,可敬、可行,不苛刻,不悬不空。君子之道一阶一阶都实实在在地铺成,就在眼前,就在脚下。孔子论君子深入浅出,既循循善诱,又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虽历经两千五百多年,君子之魂仍未过时。
但孔子论中的小人却不再“小”了。孔子愤而斥之的小人,今日仿佛摇身一变也成君子了,焉能不让人疑惑?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土”为小人?“怀惠”为小人?恋守土地,热爱土地,不离开土地的人放到今天,当为老实人;“怀惠”,如今世界,有不“怀惠”的吗?不恭地说,孔子一生可能见过听过的小人太少太善太驯,他周围的三千子弟、七十二贤士中,即便非君子,也是挚意锤炼自己要走君子之道的人,孔子才会把“怀土”“怀惠”列为小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而不比,君子也,视天下为公,视五湖四海为亲,视周围人为一家。而小人则拉帮结派,厚此薄彼,亲者愈亲,远者愈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高论!小人之所以为小,不谓之为大,就在于其卑鄙,其无耻,其专长是把人之恶发挥到极致。小人能量不小,毁人之恶的本领不小。小人颠倒黑白,清水搅浑,搬弄是非,“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能陷害君子,口蜜腹剑,阴阳两面,无中生有,落井下石。君子当为仁、义、礼、智、信,小人反之,应为奸、阴、损、坏、毒。不知孔子何论?
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论君子精辟矣,论君子之道高论矣。但却感到孔子论小人之说因历史的尘埃久矣,多少有些暗淡,有未入骨三分之感?孔子论的小人不坏、不毒、不阴、不损,应为君子边缘之人,未踏上君子之道之士,还不完全是今朝今世意义上的小人。现在的小人,应等同于坏人、害人、整人的人。记得“文革”中说林彪有四句话说得挺形象,给小人勾勒出脸谱:“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孔子虽在九泉下,但应知道,“批林批孔”时是把他一块儿批了的。
孔子论君子千古熠熠,孔子之论君子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须上下而求索。然今日何为君子?
想起半个世纪前全国人民熟背的一段语录,那当为君子: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千多年前,范仲淹先生有高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君子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君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堪为君子?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坐了二十七年的监狱,出监就走,不去报复和报仇,而去团结和感化他们,曼德拉是君子,当之无愧的君子。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的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掏出手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那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留给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是:“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甘地是不折不扣的君子。
2005年的一天,巴勒斯坦的一位小男孩哈提卜在游戏中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倒,最后死在医院中。哈提卜的父亲贾玛尔,一位坚强的堪称伟大的父亲,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医院做出了让所有人——让所有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震惊的决定:他决定把儿子的器官捐献给以色列人。于是六位以色列人分别接受了哈提卜的心脏、肾脏、肝脏和两个肺。六名以色列人因为哈提卜的器官而得以生存。当时以色列总理沙龙也深受感动,他把贾玛尔请到办公室,让他接受一位总理的私人道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那君子不是孔子论说的君子,就因为如此,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之国还仿佛遥远在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