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也看风景也读书
22521400000055

第55章 楚庄王的范儿(2)

王孙满不愧为辩士,随机应变,借势避锋:“在德不在鼎。”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德义的存亡,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居高临下,踌躇满志,势在必得:“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他说我楚国折下的戟钩的锋刀就足以铸成你周王室的九鼎。狂妄,狂傲;有恃无恐,自持高傲。

楚庄王有霸主硬实力的一面,也有其礼义软实力的一面。这正是变了脸的楚庄王,上了妆的熊侣。

楚庄王十七年春天,楚庄王又亲率大军围攻郑国,仅仅三个月,攻克郑国国都。楚军扬眉吐气,英姿勃发,准备入城灭郑,满载而归。这时候郑国的国君“肉袒牵羊以逆”,请求投降。

是接受投降还是乘胜灭郑?不但楚国上下在观望,诸侯各国亦在观望。楚国的群臣都认为“王勿许”,灭郑是正理。但楚庄王站得高看得远,他是从霸主的高度上看待。灭一郑已不费吹灰之力,但建立楚国大国的风范、大国的仁义,要以德服人却任重道远。因此,楚庄王亲自指挥,带领得胜之军,回撤了三十里,答应和郑伯议和,和郑国签订“城下之盟”,郑国作为一诸侯国终究没被灭掉。从历史上看,这也可能是楚庄王欲擒故纵之计。楚庄王深知,楚国身为大国、强国,要称霸诸侯,和同样的大国、强国,曾经是春秋诸侯五霸之一的晋国必有一战,胜则霸业可定,不胜则仍需韬光养晦。果然晋国不甘心郑国一边倒,不愿看到楚国的威信越来越高,称霸的呼声也日日渐高。当年夏天,晋国军队前来救援郑国,楚晋之战爆发,史书上并未记载楚晋黄河边上的大战,楚国军队是如何把晋国军队打得大败,只记录了楚国军队一直打到衡雍,即今河南原阳县西南才得胜而归。这似乎不太公平,司马迁想当初描写城濮之战,楚完败晋大胜时描写得有声有色,而楚大胜晋完败的黄河畔之战却一笔带过,只说“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但这已告诉后人,楚国的势力不但雄赳赳地跨越中原,而且已经劲逼黄河,要问鼎中原。

这是楚国历史上最光彩的军事胜利,也是楚国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败晋军。楚国自庄王以后,正应了两千五百多年后的鲁迅小说中九斤老太的断言,一代不如一代。楚王活得再也不无限风光,再也不能神采飞扬,再也不颐指气使,更别说称王称霸。楚国窝里斗愈演愈烈。熊家窝内,父子、叔侄、兄弟杀得鲜血四溅,以至杀忠臣,信小人,政乱国乱家乱。被杀的大臣伍奢的儿子伍员带领吴军五败楚国,直到攻破楚国国都郢城,几乎灭了楚国。这还不算报仇雪恨,又把已经埋在地下十年的楚平王挖出来,伍子胥手执钢鞭鞭平王尸体三百下,直打得楚平王尸骨粉碎。这该算作是楚国的灾难,也是楚国历史上的耻辱。楚国真如江河日下了。大国的风采何在?强国霸主的地位何在?横行霸道的狂妄何在?到楚怀王时,竟被秦国的张仪用一个骗小娃娃的手法骗得昏头昏脑,丧权辱国,丢地失盟。恼羞成怒的楚怀王还要彰显一下他大国的盛怒,没想到楚军不但大败而且惨败,被秦军一仗竟斩杀八万多人,被俘大将军以下高级军官七十多人。楚国怎么变成“纸老虎”了?楚怀王还以为自己是楚庄王,是可忍,孰不可忍!征调全国军队去和秦国拼命,妄图换回大国的脸面,结果又被秦国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史记》上只讲了四个字,“大败楚军”,估计败得惨不忍睹,连司马迁都不忍再细写了。

堂堂楚国,楚庄王称王称霸时,一跺脚,中原有震感;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仅仅过去几十年,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大国,竟然被近乎无赖的政客张仪和常怀豺狼之心的秦惠王玩于股掌之上。

楚怀王生得堂堂,死得憋屈。被秦国无理扣押后,形同囚徒,饱受凌辱,谁拿他当一国之首看?最后在凄凉悲惨中客死秦国。楚国之大辱也!但楚怀王也成就了一位伟人的出世,那就是屈原。没有楚怀王的昏庸无能,丧权辱国,就没有屈原的流放,就没有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不错,屈原没有死在楚怀王之前,但楚襄王比他爹更软弱,更糊涂,也更无能,恐秦症已深入骨髓。白起率领的秦军横扫湘楚大地,势如破竹,直捣国都,差点活捉楚襄王。屈原悲愤至极,无可抑制。国破山河碎,何以为生?楚襄王成全了屈原,楚国的悲剧成就了一代诗人。没有屈原,中国就没有诗人;没有屈原,就没有《楚辞》。可谓楚国之悲也,诗人之幸也!

楚庄王是楚国三十三位君王中的顶峰,无人能比。历史上还记载着楚庄王绝缨的故事。楚庄王赐群臣宴酒,日暮酒酣,点上蜡烛让他的爱妾轮流敬酒助兴。蜡烛突然灭了,在席上饮酒者中有人趁机调戏这位美人,这位美人也借机把那个人的帽缨扯了下来。这位爱妾告诉楚庄王,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给扯下来了,赶快令人张灯点烛,无帽缨者可治罪。屋里虽然黑着,但美人告状的声音却人人都听得清楚,很可能张灯点烛之后就有人人头落地。谁都没想到,楚庄王会如此大度,如此胸怀,趁着黑灯之际对大家说:“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都去了帽缨,好喝个一醉方休。真楚庄王也!没有因为一杯酒砍了一颗人头。事过三年,在楚晋大战时,有一武将冲杀在前,不避生死,勇敢异常。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战将,为何奇勇?为何拼命?这位战将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三年前楚庄王做的有德之事,历时三年早就忘了,楚庄王并未图报。

楚庄王不愧是“范儿”,是“腕儿”,还因为他称王称霸、“登峰造极”后还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就像当年有人面讽其三年不蜚,三年不鸣一样。这着实不易。细看楚庄王的历史,不能说他闻过则喜,但确定是闻过不气、不恼、不跳、不骂、不翻脸、不报复、不气急败坏,在史料上没见楚国的大夫因给庄王提了不同意见、反对意见就被整、被贬、被关、被杀。楚庄王了不得!当为“范儿”!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因为陈国的大夫夏徵舒杀了陈国国君,引来陈国大乱。楚庄王俨然以诸侯霸主的身份出现,率兵一举荡平陈,灭陈后废陈国设立了县制。楚国大赢家,“群臣皆贺”,估计赞美之词不胜言表。楚国多有阿谀奉承谄媚之徒,但身为胜利之师的国君,在一片胜过一片的赞美声中还能保持清醒头脑。当时群臣高贺声中只有刚刚出使齐国归来的申叔时不贺,是庄王看见主动询问,倾听“不贺”的申叔时的意见。申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反对意见,这说明在楚国有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的环境。申叔时强调:“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敬佩申叔时的敢言,群臣中只有他一个提这么尖锐的反对意见,说大王以正义伐陈,但却打着正义的旗号贪图其地,这样以后如何再号令天下呢?如何以德服人,服天下呢?作为诸侯霸主的庄王,不愧为诸侯盟长,毅然决然退出陈国,让陈国复国。吃到嘴里的肉又吐出来,楚庄王了不得。

《史记》中还记载,楚庄王二十年,宋国杀楚国使者,楚庄王率楚国大军攻打宋国,围住宋国国都整整五个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按军事常识讲,破城就在须臾,宋军食尽无援已到极致,但楚庄王得知城中的真实情况后,竟然和宋襄王一样,似乎也讲了一场“蠢猪式”的仁义,撤围罢兵而去。

楚庄王不愧是诸侯五霸之一,有理,有力,有节,有度。楚庄王不蠢,不愚,不笨,不拙,更非“蠢猪”。仁德为先,有德者才能得天下。

楚庄王当为春秋之“腕儿”,楚国之“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