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日寇占领了江西沿长江的要塞重镇以后,包围了庐山,庐山成了敌后中的孤棋、死棋。当时江西省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杨玉春指挥着两个保安团奉命扼守庐山。听这番号就能判断,这不过是国民党的一支杂牌地方部队,从武器装备到人员素质都不会强。令中国人震惊,也令日本鬼子惊讶的是,就是这支两千多人的杂牌军,竟然在庐山守了整整十个月,凭借着庐山的地势和守军对地形的熟悉,他们抗住了日本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歼灭日寇近千人,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找到一条极险要的羊肠小路突围成功,下山的抗日勇士还不足四百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登上庐山缅怀在庐山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抗日男儿,曾修一烈士纪念碑,并亲自题词。非常可惜,这座纪念碑在“文革”中被砸毁,但石碑入口的石门上,虽然被破坏得残缺了,仍然依稀可见蒋委员长的题词和蒋中正的落款。抗日英雄当永垂不朽。
四
含鄱口气势不凡,恰似口含鄱阳湖。不登含鄱口,你不会懂得庐山之伟、庐山之雄、庐山之美。
到含鄱口你才会知道,毛泽东当年就是站在这儿才咏出了“一山飞峙大江边”,果然,果然!我们去时正赶上好时候。运气使然。
站在含鄱口的唇边,眼界一亮,眼前特宽,极目无边,满目风景,绿山连着蓝天,白云飞瀑在山前。那云如幻如梦,如神如妖,动时飞云走雾,变化多端,绝无常态,一分一秒都不相同。那变化妙在你随意猜想,随意想象,想什么似什么,看什么像什么。有人说那云变化得像童子拜观音,像游龙戏凤,像八仙过海,像仙女下凡。我看庐山的云确有妙处,似纱似絮,似云似雾,似飘似游,加之上有蓝天下有绿林,更显得俏丽多姿。透过薄薄的云纱,能清楚地看见山下庐山著名的西林寺、东林寺,那禅塔还熠熠放着反光。七里湖、八里湖像镶嵌在禅塔旁的两块碧绿闪光的佩玉。再远水茫茫,天茫茫,那就是鄱阳湖了。据说眼力好的人借着阳光能看见鄱阳湖那边的长江,赶得巧能听见长江客船的阵阵汽笛声。这时候,你爬山出了一身汗,迎着那山那云那水那湖凭空一站,风吹胸襟,一阵快意袭上心头,顿时觉得清凉无限,心旷神怡,把酒临风,连心胸都觉得博大起来了,才真有那种宠辱皆忘,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
庐山的仙人洞不该出那么大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民几乎人人都知道庐山有个仙人洞。因为毛主席有一首诗,《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据说当时全国七亿人民中有一亿能背诵这首诗,仙人洞也就几乎家喻户晓了。
仙人洞的得名应为那堵石墙上的一个圆圆的月亮门,月亮门上刻着三个大字“仙人洞”。其实洞并不在那里。出了月亮门,有青石板铺成的台阶,拐着绕着,顺着山势慢行,越过那块下边刻着“纵览云飞”的大石,才来到仙人洞。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人洞不大不深不奇不怪,正应了有仙则灵。
先佛后道,现在仙人洞供的是吕洞宾。据传,此处正是吕洞宾修行之处,此名“仙人洞”亦是由吕洞宾所命。仙人洞的大名气是因得仙而来。现在洞中纯阳殿中的吕洞宾像斜跨青牛,身背宝剑,银发皓首,气宇轩昂。但这座雕像,太新了,太现代了,太辉煌了,也就让人觉得太假了。但洞内确有一“仙”,是一“仙池”,洞顶滴水长年不断,无论多旱多涝,水滴从不有急有缓,总是滴答滴答如同钟表,其声入池有金属敲击声,而仙池之中水从不溢,亦不枯。仙人洞中的“一滴泉”是也。旁边刻有古人题的字:山高水滴千年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
很多到过天池亭的人都会站在王阳明题写的“庐山高”前凝神细看。那字写得遒劲沧桑,老道豪迈。王阳明是哪年登的庐山我没去考证过,但王阳明的人品学问足以叫后人肃然起敬。有人怀疑题在上头那首诗不是王阳明写的,我虽然没多读过王阳明的诗,但我坚信此《夜宿天池》是王阳明亲作: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确有王阳明的风骨。
令我没想到的是,当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曾为协调国共两党之争八上庐山,第一次和蒋介石、宋美龄相见就在天池亭。宋美龄不但热情地拥抱了马歇尔,而且手扶着池边的石华表和马歇尔探讨起王阳明的这首诗来。
当年马歇尔登庐山要比我们今天登庐山难上更难。据司徒雷登后来回忆说,马歇尔从南京先要乘坐两个多小时的飞机,然后换乘一艘缴获的日本炮艇横渡长江,渡江后还要再沿江行驶四五十分钟,再登陆乘汽车,最后到达庐山的好汉坡,改乘爬山轿,一颠一颠再摇晃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牯牛岭。这比当年马歇尔从英国乘军舰直扑诺曼底还要艰苦得多。马歇尔曾说他永远不会忘记庐山,他曾经八次登上过它,这是他一生登得最多的一座山。
同样令我没想到的是,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田家英和几位领导各自怀着复杂的心情也来到此地,也像我们今天一样认真仔细地观看天池亭的风景,欣赏王阳明的题诗。因有几个石柱空白,无联刻,田家英曾望天际长江题一旧联:“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让同游的李锐、吴冷西、陈伯达皆无言,眼前有景道不得,都已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然而物是人非,半个多世纪已经逝去……
五
庐山还有一座十分不起眼但名气很大的灰色石头建筑物——人民剧场。凡来庐山的人几乎无人不去。就在这座人民剧场中,曾经有过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斗争?195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以及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都是在此召开的,别小看那一块块灰色的基石,他们亲自经历了曾经影响中国政治走势的“庐山会议”。
在中国官场,有一个潜在的术语,称井冈山是“阳山”。一位革命老前辈曾在井冈山题:“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还是一位革命老前辈,也曾说:“上庐山神仙,下庐山罪犯。”庐山便有了“阴山”之谓,官员要先上“阳山”,后登“阴山”。
“庐山会议”以后,彭德怀被定性为“反党集团头子”,受到全国全党的批判,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软禁在挂甲屯反省。我们坐在“庐山会议”厅的小会议室中观看当年的纪录片,看着那些大人物的风云际会,政治表演,既感到庐山的天阴如铅,梅雨难熬,又感到风吹云散,好风好水。
现在“庐山会议”的旧址已不再是1959年八届八中全会的会议布置了,而是1970年在此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召开时的样子。会场里静静的,一排排出席会议者的名签静悄悄地置放在会议桌上,主席台上五位常委的名签也静悄悄地一言不发地放在那里。我也悄悄地一排排地走过,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想象那些过去多么熟悉的脸庞。回想当年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仰着脖子,昂着头,蹦着高地想看清楚那些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政治明星。没想到他们都在这里静悄悄地站着。侧耳静听,仿佛有声音在讲话,是毛泽东在讲话?还是林彪正在讲“我的一点意见”?那些曾经震撼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政治风云,原来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像一页书被轻轻地翻过去了。这里似乎永远都是静悄悄的。
出了人民剧场,方知庐山的雨来了,缥缥缈缈。虽然是夏天的雨,却让人感到如雾如纱。再看剧场前面的广场,游人如织,笑声连连,现在到庐山的人再也不去追逐政治上的云谲波诡、风起云涌了。现在登庐山的人追求的是自由自在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就像沐浴在细雨中的庐山金钱松一样,几百年都过得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