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落雪有声
22516300000003

第3章 带有生命温度的心灵翔舞——刘燕新著《落雪有声》及其人其诗漫评(2)

是我性急,匆匆把三百六十五个日剥落,/冬天,厚重的棉衣包裹着季节,/我漂亮的羽绒服只能躲在角落,/华丽的裘皮挨罚一样贴着衣架无精打采地站着。//我甩开风衣带子的束缚,/任它的双翅在料峭的北风中飘舞,/洁白的颈项毫无遮挡,/如一只畅快的白鹅。//北风和南风在三月撕扯,/我不裁判谁对谁错,/御寒的服饰全都下岗,/夏季的纱裙装饰我的心理季节,//寒冷对我失去威慑,/我的步伐超越轮回的岁月。/遗憾像破灭的泡影拾不起来,/眼泪岂能改变一切。/教训是昂贵的代价买来的,/只能用沉默面对日子的脸色

诗人巧妙地通过对不同季节衣服的更换来指代日子的剥落,呈示出两种相对又相应的时间观:绵延与隔离。这种忠实于内心和直感的时间经验,作为诗情的酵母,生成为细腻的感受,令人发现日子的不同颜色。可以说,诗集中关于时间的命题随处可见。例如《时光的眷顾》《当白驹过隙》《季节的仪式》《马年中国立春画卷》《远去的时光》《邂逅晚年》《那段时间你在哪儿》《时间在忙什么》《昼和夜的交媾》等,而密集出现并贯穿其中的诸如“延误”、“花期”、“穿梭”、“快闪”、“年轻”、“悄然”、“远去”、“瞬间”、“提速”、“轮回”、“岁月”、“斗转星移”等语汇所指涉的无不是对时间的体悟,是对以往淡淡的缅怀和内在的宿命感,是个体难以涂抹的切身经验与年轮见证,也是对存在的一种追问。“时间,你在忙什么?∕忙于打涝污水中的贪婪,∕忙于把冥币存入阴间。//时间,你在忙什么?∕扯起夜幕,忙于遮掩鄙俚龌龊,∕拉上窗帘,忙于消费拮据的体面。”如此不断复沓循环的字眼“忙”,凝成为急切而往复的节奏,在驱动时间奔跑的同时,记录了在特定时间中感知到的忧戚与困惑,并借由与时间构成的张力感来彰显生命偶在的盲目或灵魂骚动不安的窘迫。

刘燕诗歌弹响的时间观,到底是瞬息性的形而上学还是绵延的时间之思,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试图用诗歌重构时间的努力,如同《远去的时光》一诗的咏叹:“远去的时光今夜悄然造访,∕足音与我心律和旋,∕涟漪陪伴寂寞的水面。//寂寥的心事躲避喧嚣,∕记忆的丝缕在灯下成篇,∕随梦游走在沉郁的枕边。”也许,这就是在时间之内或时间之外的一种穿行与绵延。

再者,无论是内与外的视境还是情与理之殇,刘燕诗歌呈现的感受方式带有自身的生命体温及其女性情怀。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深入到自己的内宇宙,从中滋养情感和经验,并以此来观照外部事物。因此,一首诗营构的空间往往代表着诗人的心灵空间,同样的,一首诗展示的向度也体现着诗人的精神向度。可见,外部事物如果无法同内在的更为深层的经验和情感交相融合,那么这些景物就无从传情达意。换言之,诗作为心灵的产物,应是内在心灵对于外部的观照。刘燕诗歌常常以独白和絮语的言说方式,来处理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经验世界。有时恰似一个说梦人在窃窃私语,有时像一个梦中人在自言自语,以带有自身体温的语调诉说人间的亲情、爱情、友情、心酸往事、幸福记忆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女性意识,并保持着一种平稳的语气和美感体验。“天上大滴大滴的泪水落下来∕那片白云送去手帕擦拭感伤的泪∕眼前萎黄而瘫倒的生命∕找不出昨天绽放的灿烂风景∕我蹲在郁金香身边∕默读这片沉郁顿挫∕无奈在心中流血∕啊,花容不再∕沉郁的郁金香∕曾经的美艳珍藏在我心间”(《沉郁的郁金香》)。诗中所呈现的文本景观和精神氛围,含纳着丰富的人生意味。为了进一步扩大诗歌的心灵视境,刘燕诗歌经历了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尝试,即不是简单地对外部事物的描摹,而是通过内心观照对事物进行感应,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思渗入事物的形象中。例如,短诗《松花江表情》:“刚才还在自由谈吐,∕笑容抖着浩渺的绸缎;∕瞬间缄口,凝固了时间的箴言。//世态炎凉,感觉被无奈压抑,∕浩远的江面,∕眺望西南的目光在痉挛。”全诗仅有六行,却颇为跳脱和精致。诗中有情有境,形象、感觉、语汇、句式和格调,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诗意空间虽小犹深,包含了深切的人生感受与意蕴,融入了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思考。

刘燕的诗歌还有一个可爱的亮点,就是对和谐的看重,从语言的和谐,到情绪的和谐、心灵的和谐。这不是说,诗人应回避现实矛盾,无视世间的各种问题或灾难。而是表明诗人即使面对苦难与不幸的现实境遇,可能会流露出哀伤及柔弱的一面,但不会将诗歌粗鄙化为发泄,或大惊小怪地渲染。重要的是探索如何让诗歌抵达一种切入深层的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刘燕通常会在诗行中尽可能回答自己的疑虑,找到自己所追问的答案,让一首诗的完成不至于成为咄咄逼人的质询。

例如《中国清明》:

……

此清明,滚滚雷鸣如礼炮振聋发聩,

礼炮声中大雨洗涤阴霾长空,

天国列车在频繁往返中集会天庭。

……

雷声轰鸣,摧枯拉朽,

碰壁的苍蝇吓得原地打转,

占山为王的老虎发出丧家的哀吼。

……

雷声轰鸣,

如冲锋号令,纪检大军扑向腐朽的诸侯,

口诛笔伐的浪涛响自十三亿民众!

党中央五百天的周密绸缪,

拍落两百多只老虎和苍蝇!

雷声轰鸣,

携风带电,千山万壑仰天唱诵!

巨响之前雪亮的闪电如一支支投枪匕首,

雷达定位般丝毫不差地刺向贪占和腐朽。

雾霾、地震、冷空气、沙尘暴、气候反常、生态失衡,特别是诗人对清明的雷声赋予多种意象,有多首诗对腐败现象发指,抨击,嘲讽,这种题材的诗歌创作体现诗人敏感成熟关注时政的博大胸襟;诗中没有一句是表达大快人心的口号,但别出心裁的诗化语言、恰当的喻体,形成了独到风格与意境,审美真切引人共鸣,题材独到难能可贵。还有赌博、盗版、造假、色情……或自然灾害的,或人为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目不忍睹。对此,刘燕以她的“新闻眼”敏锐地发现星球的危机预警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年龄阅历的不断递增,驱使诗人渐渐越过以情感主宰的感觉浅滩,有意识地对人性、生命、自态、死亡等形而上的问题感兴趣。这时,她的新闻敏感和诗人气质会在无意间触及面临的现实遭遇。《误区》《情缘还是孽缘》《拙劣的模仿》《突然发现》《春风》《岁月的设定》《有个寓言将在下一年实现》等一系列诗作,都镶嵌或渗透着直面人生、现实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忧思和知性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诗人企图追求深度写作模式的愿望。如是,决定着诗人必须自觉地躲避直抒胸臆的写作路数,进入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坦率地说,刘燕的诗歌在这方面的驾驭尚未能抛开生活与个体的情感而呈现深层的思想新见和理性(智性)节奏,更多的是与烟火味的现实、个体的实在感受互为表里。诚如记者的感觉与诗人的感觉迥然有异一样,确切地说,这类诗歌不是她写作的主流,似与诗人的禀性气质不太合拍。当然,这并非是其刻意表现的内容,诗人只是在表达女性情感、女性意识与书写日常生活经验时,不期然“邂逅”的意外结合。或许,这本身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诗学话题。

有人说,新闻是通过事实说话,文学是通过形象潜移默化,但敏感睿智,见他人之未见并迅速做出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优秀记者和优秀诗人必备的卓越能力之一。其实,诗歌创作与欣赏皆是一场既“冒险”又有趣的旅行。每一个回合,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困惑,都需要我们不断体悟、砥砺和蜕变。记得笔者在《新诗的精神转向与探索性写作》(《粤海风》2014年第4期)一文中说过,如果每个诗人都意识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局囿,那么不妨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怎样不断去寻找更加理想的新路向。其一是重新思考并确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诗学主张;其二是寻找适合自己开垦和播耕的写作根据地;其三是从密室打开门户走向原野写作。唯其如此,才能在一个更大的精神世界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诚然,每个诗人都有生命追求和艺术选择,不能强求一律。

刘燕对待诗歌是十分虔诚的,她身上有着他们这代人的某些特点,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较少虚无主义。难得的是,她始终忠实自己的内心感受,坚持自己的写作立场。其精心构筑的诗意世界,是建立在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基座上的审美想象,让她的诗歌展开了美丽而坚定的飞翔。其诗更多地表现于自身情感的具象化处理,显得轻灵委婉、本色本真,别有一番动人的内在感染力。或许这才是她诗歌的主导风格。而且,她拥有一支生花的妙笔,擅长采用通感艺术手法,或以陌生化的语言和处理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因而,很多诗句具有了接受效果上的审美张力效应。

但愿女诗人刘燕徜徉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传递万种情怀,迎迓美轮美奂,不断地走向艺术境界的新天地。

2014年仲秋于国立华侨大学

作者简介

刘燕的诗感情浓郁、色彩绚烂、想象丰富,驾驭语言行云流水,略感不足的是,语言有欠精约,铺陈有欠节制,沉于写实而有欠空灵。优秀的诗篇总是实中有虚,虚中含实,虚实相融,简约含蓄,语有尽而意无穷。以刘燕的聪慧,只要注重切入的新颖、构思的新颖、意象的新颖和语言的精致,她的诗会强化艺术感染力。

庄伟杰,男,闽南人,旅澳诗人,作家,评论家,书法家,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华侨大学文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当代诗歌和文化艺术研究。有诗作编入《海外华文文学读本》等三种大学教材。至今出版有诗、文、论和书法专著10多部,主编各种著作70多部。除从事创作外,发表280多篇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海内外多种媒体、辞典及《海外华文文学史》等有词条和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