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受德意志
22514700000009

第9章 震撼与苏醒(8)

跟着白约翰,我们首先去参观了奥林匹克体育场,游览了与体育场配套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这是一片历时六年才在荒地上建成的超大型体育设施,它在1972年举办过那次世界注目的体育盛会后就常被人津津乐道,其设备先进、场馆齐全、设计匠心独运,特别是那像倒挂着的张张渔网的玻璃钢天棚造型,受到广泛的称赞,被认为实现了建筑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只是在参观各个场馆的过程中,甚至后来漫步在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奥林匹克公园内,我仍不时地忆起奥运会期间曾经发生的惨剧:一些以色列运动员遭到了恐怖分子绑架,东道主不得已出动特种部队解救人质,不幸的是最终却失败了,致使一些无辜的运动员们和恐怖分子同归于尽。这触目惊心的一幕,至少是在它上演后的十年,也就是我们去参观的时候,仍如一片云翳飘浮在美丽的奥林匹克公园上空,飘浮在我们的心里。

时近正午,我们来到体育中心最高的建筑,也即在体育场和公园之间傲然耸立、直插蓝天的奥林匹克电视塔前。它建成于1968年,高达290米,是当时世界最高的钢筋水泥建筑之一,我们乘快速电梯直达其198米处的观光平台,慢慢围着塔身溜达,不但把整个体育场看得清清楚楚,还鸟瞰了远处晴空下的慕尼黑市容和邻近辽阔的郊野风光。慕尼黑不像我们去过的另一座大城市法兰克福有许多摩天大楼,仅在右手边看得见一幢银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座鹤立鸡群的大厦造型奇特,远远望去就像是四根圆柱体黏合在了一起,叫人过目不忘。白约翰告诉我,那是慕尼黑发动机制造公司,也即驰名世界的宝马汽车厂在慕尼黑的总部大楼。

当我把目光向左转移,突然惊奇地发现在前方紧挨着市区竟铺展着一大片低矮的小木屋,心想难道这德国“最可爱的城市”也有上海一样的棚户区么?

忍不住问白约翰,他告诉我那是所谓的Kolonie来着。“也就是城里人住厌了公寓和高楼,”他解释道,“来郊外买块地修间木屋,闲暇时种点花木、蔬果什么的,为的是体验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他还讲如此购地建房已渐渐成为风气、时尚,不但在慕尼黑,德国的大城市几乎都出现了这样的Kolonie,意即殖民地。

殖民地,一个多么贴切的称呼!我当即想。德国人生活富裕了,在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开始向往自然之乐。人,尤其是德国人都生性如此,很难在什么时候完全感到满足,总是渴望发展、扩张和更多的占有!

可不是吗,我们在饱了眼福之后,又想满足口福了。为此,熟悉情况的白约翰领着大家更上一层,到了塔内的旋转餐厅。

餐厅布置不算豪华,客人却稀稀落落,想必是价钱太贵吧。我们用餐虽说都由白约翰付账,可他凭发票实报实销,因此进什么餐馆和点什么菜一直满不在乎。这样,我就平生第一次在几百英尺的高空旋转着吃了一顿午餐。只是这肯定破费不少的一餐,并未让我感到多么享受。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作为餐后甜品的那个大冰激凌。它层层累积在一只圆鼓鼓的玻璃杯里,上半部分像小山一样凸出在杯口外边,整个足有一位壮汉的拳头那么大,叫我们素来节制的中国肠胃实在无法消受。

文艺之都慕尼黑漫步

跟在任何城市一样,我们也游览了慕尼黑的步行区。从市中心的火车站方向走去,慕尼黑的步行区入口是一座雄伟的城门,门前还有一块带喷泉的小广场,因此显得格外气派。

进了这座叫塞德林格门的入口,但见游人熙来攘往,宽阔的街道两旁历史建筑一幢接着一幢,同时空气里也飘扬着音乐声。除了一些属于单干户的街头艺人在演奏、演唱,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支整整齐齐地穿着民族服装的铜管乐队。他们人数多达十个以上,还有一位看上去挺专业的指挥,演奏起来也真一丝不苟,显然并非来街上卖艺挣钱,而是自发地或受指派来营造步行区的欢乐气氛。

使慕尼黑步行区充溢着艺术气息的不只是欢快的音乐,还有那无数典雅精美的古建筑和街头雕塑。顺着主干道前行,我们走过了包括那葱头顶双塔的玛利亚大教堂在内的一座座教堂,走过了德意志狩猎博物馆,便来到高大宏伟的新市政厅跟前的玛利亚广场,与这座雕饰繁复新哥特式建筑杰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在旁边的小而朴素的哥特式老市政厅。如果再绕到新市政厅的背后,走不多远就可看到属于王宫的建筑群以及国王广场、凯旋门和王府花园了。它们和市里其他地方的宏伟建筑如巴伐利亚纪念堂、将军纪念堂和国家歌剧院等等,都显示出了慕尼黑的王都气派和辉煌历史。

时近傍晚,白约翰领我们穿过老市政厅底下的一道拱门,走进了门外不远处的一家咖啡馆。慕尼黑的咖啡馆原本以作家、艺术家出没汇聚之地著称,特别是二三十年代的一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如“蓝骑士”画派的首领康丁斯基及其不少成员,还有世界知名的作家如里尔克、托马斯·曼和布莱希特等等,都是在这儿泡出来的。我们来此一方面为了亲炙一下慕尼黑咖啡馆的文艺气息,一方面也想简单地解决晚餐问题;中午的那一顿到这时还未完全消化嘛。

一边就着蛋糕喝咖啡,一边观察周围的情况,发现不少顾客都在读书看报,有一两位还时而思考,时而书写,几乎没有什么人交谈更别说大声武气地讲话,整个气氛宁静得带上了几分神圣、神秘,却又不失人间的温暖、温馨。果真是个进行艺术思维的好去处!

晚上看了一场现代话剧演出。只记得剧名叫《荒原》,一位当代德国剧作家的新作,主题好像是揭示现代人精神的空虚,生活的无聊,然而剧情本身却未看懂多少,因为它场次变化实在既多而且突兀。我的收获在于,总算看了一次地道的、演技精湛的德语话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品尝了一下现代艺术的滋味,在世界公认的文艺之都慕尼黑。

德意志博物馆和老画廊

要真正认识、感受文艺之都慕尼黑,光在步行区溜达溜达,坐坐咖啡馆,看一场现代戏剧演出,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至少拿出一天两天的时间,去参观博物馆。可是慕尼黑的博物馆数以百计,仅有两天只能挑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看,于是我们就去了德意志博物馆。

德意志博物馆坐落在伊萨尔河中的一个小岛上,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技博物馆,展品多达1.6万件,而且不少是飞机、轮船这样的大家伙。据说,沿着所有展品走一遭约为16公里路程,够累死人的。仅仅常设展览就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电子、矿冶、交通、环境等等五十多个学科或领域,可谓应有尽有。我那天主要去了交通馆,观赏了包括最早的飞机、汽车、自行车在内的大量实物展品,并对着模型和挂图,琢磨了一下德国著名的高速公路的原理。除此之外,我还钻进一座“正在生产”的盐井,观察了这种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白色结晶体的开采和提炼过程。

慕尼黑的人文艺术类博物馆更多,其中如老画廊(Alte Pina-kothek)、新画廊(Neue Pinakothek)和古典雕塑博物馆(Glypto-thek)都是世界知名的。我们只去了老画廊,在那儿欣赏了14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各国绘画大师的真迹,其中特别是鲁本斯的几个展厅,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幅幅巨型油画上肌肤丰满的健美人体,给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再有力不过的诠释。还有博物馆本身建筑之完美,采光之理想,设施之先进,都令我们一行赞叹不已。遗憾的是汇集了众多现代艺术精粹的新画廊和伦巴赫之家,我们无缘参观了。

除了上述两家有代表性的大博物馆,我们还游览了城市边上的宁芬堡宫(Schloss Nymphenburg)。它系慕尼黑众多王家宫殿中最著名的一座,乃八方游人必到之地,在我看来无疑也是一处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关于这座规模巨大,各部分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不无差异的夏宫,介绍的文字已经不少,我当年匆匆浏览的印象就不赘述了。

转眼到了归国的日子。我们没有再坐火车,而是从慕尼黑飞法兰克福专机回北京。令我颇感新奇的是,我们的行李在慕尼黑交运后一直到了北京才取。这样的方便省事,似乎到了20年后国内的旅客还无福享受。

在万米云天之上迅速飞离渴念了20多年终得一见的德国,回顾第一次短短20天访问的见闻和经历,我把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四个字:震撼、苏醒。德国的实情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所以深受震撼;经由震撼而致苏醒,我恍然明白世界竟可以这么美好,生活竟可以如此充满欢乐!

脸贴着舷窗,目送着往后飘去的白云,我忍不住从心里呼唤:再见了,德意志!再见了,我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