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受德意志
22514700000008

第8章 震撼与苏醒(7)

第二次游完莱茵河,情绪真有些激动,联想、感怀颇多,思索颇多。

首先,对德国人称莱茵河为父亲河,我有了新的理解。它和我们的长江、黄河一样同为一个民族的养育者,长江、黄河乃至一些流经我们城市的小河——例如成都近年来得到很好治理的府河和南河,都被中华民族昵称作母亲河,为什么莱茵河偏偏就是父亲呢?

难道它比我们的长江、黄河更加宽广浩荡,汹涌澎湃,更加富有阳刚之气,粗犷之美?不,比起我们奔腾咆哮、野性难驯的黄河来,比起我们有三峡之雄奇险阻、吴楚之浩渺辽阔的长江来,莱茵河真是太驯顺,太妩媚,所呈现的完全是一种女性的温柔文静之美,如果不好比作一位姿色撩人、性情浪漫的女郎,也该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那么,这位母亲怎么会被德国人称作Vater Rhein即“莱茵父亲”呢?

我想,并不因为莱茵河在古代可能是条有着男子汉性格的湍急、暴躁的河流,经过勤劳的日耳曼民族千百年的治理开发才变得妩媚温柔了,而主要由于德国人心灵中根深蒂固的父性情结和父性崇拜。

在德语里还有一个常用词,也可证明我这个说法。世界上的多数民族也如我们华夏子孙一样,都把生养自己的国家视为亲爱的母亲,德国人偏偏称它为Vaterland,并视Vaterland为神圣,为高于一切,而Vaterland的本意就是父亲之国。

一个如此崇拜父性的民族,从正面看,自然就会以勤劳、坚毅、忠诚、果敢、进取,以及思想深沉、办事认真、讲究效率和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奋斗等优良品行为其性格特征;而走到了反面,又会变得冷漠、刻板、固执、傲慢、残忍和易走极端,以及有着难以满足的冒险欲和征服欲,等等。这两方面看似矛盾的性格,其实都产生于父性崇拜的同一个根源。德国文学最伟大不朽的杰作《浮士德》,便通过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和他的另一半即魔鬼靡非斯托这两个典型,对德意志民族的上述两重性格,做了最生动、深刻的揭示和表现。哲人兼诗人的歌德,大概是看透了这父性也即男性矛盾而危险的性格,所以才幻想和希望有所谓“永恒的女性”,来作为德国男子浮士德以及他所代表的人类向上的引导吧。

写到此,我不由得又对当初为美、英、法、德、俄、日等国拟定名号的译界前辈,充满了钦佩之情。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日本,在大致照顾原文发音和念起来顺口的同时,还无不传递着有关国家某一方面的基本信息,包含了译者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这儿单说未严格音译为“多伊奇”什么的Deutsch德意志,它不会让人想到法兰西的浪漫多情,英吉利的绅士派头,美利坚的富有强大等,却暗示出了这个民族理性、坚毅、严谨等父性的品格!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莱茵河。现在我才感觉到,沿河两岸巍然耸立的那些曾经受过血与火洗礼的古堡,多亏它们给悠悠流逝的莱茵河增添了不少森严的阳刚之气,不然,这条气度娴雅、风光秀丽的河流就太柔媚,太女人气了。特别是当我看见有的古堡上空飘扬着黑红金三色的德国国旗的时候,心中更会产生一种凝重、深沉和庄严的感觉,并进一步认定这古堡,这旗帜,还有那只作为其国徽的铁鹰,都是富有个性的德意志民族的绝好象征。

再次想到了我们的长江和黄河。

黄河之饱经忧患、饱受蹂躏,以致遍体鳞伤,满面风尘,以致流干了乳汁,以致性情乖戾,母亲不再像母亲,就不用说了!我只想讲,与其劳民伤财,在堪称穷山恶水之险地一次次搞各式各样的所谓“飞黄”,不如老老实实地梳洗打扮一下黄河。

不,先别侈谈什么梳洗打扮,而是赶紧抢救自己这个业已病入膏肓的、生命垂危的母亲吧!我不相信,当自己的母亲被形容如同一个叫花婆的时候,一些哗众取宠的所谓壮举,还能激发起中国的民气,在世人面前为中华民族争来面子。我真希望,我们的黄河长江什么时候,也能像德国的莱茵河一般温柔慈祥,风光无限美丽。到了那时,我们黄河长江的儿女,才真正脸上有光彩。

我是出生在长江边、吃长江水长大的孩子,几年前父母亲相继去世后也按其遗嘱抛骨灰于江中,拿老人家的话来说在河底安了家。要讲对长江的感情,我真是再深不过了。然而我并不因此觉得长江如何的美,尽管它比起莱茵河来长多了,大多了,蜿蜒曲折多了。即使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三峡吧,除了造化的鬼斧神工和景象的雄奇惊险,能让人看的还有什么?

我多次从重庆乘船顺江而下,几天几夜的航程,目睹的更多是两岸一片灰黄的荒凉,体验的更多是长途旅行的寂寥,长江保留下来供人凭吊瞻仰的真正古迹,发人生思古幽情的人文景观,实在是太少了!长江所谓的惊世之美,老实说,只有在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中,也就是讲只是在书上,才能读到。

长江还有一个更美和更为世人熟知的名字,叫扬子江。她本来也是美的,而且还可能更美,甚至美得超过莱茵河。只是由于她的子孙一直不怎么争气,只知道吮吸母亲的乳汁,贪婪无度地消耗大自然的恩赐,长时间不懂得维护和改善生态,不重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可叹啊,使得长江也跟黄河一样,仅仅成了一条没有多少迷人风采的大水流、大航道,成了一条江水浑浊、年年泛滥的灾害之河。

世人都说德意志民族骄傲自大,谁只要乘船游览一下莱茵河,就会相信这骄傲不是完全没有缘由。我们中国人真应该抛弃自满、虚夸和愚昧,多学习一点人家的实干、理性和进取精神,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母亲河也一天天真正地美丽动人起来,温柔慈祥起来的话。

泛舟在江水碧绿平缓,两岸满目青葱的莱茵河上,我确实想得很多很多,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慕尼黑鳞爪

德国“最可爱的城市”

从波恩乘Intercity前往南部的慕尼黑,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在德国已算是长途旅行了,加之在接近6月末的盛夏时节,尽管车上的一个个单间清爽、宽敞又舒适,行进中的列车颠簸、震动也远不如国内的厉害,在抵达目的地时仍感到有点劳累。可是我们,至少是我却游兴未减,因为作为这次访问最后一站的慕尼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更加重要,更加富有吸引力。

论人口,慕尼黑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和统一后的德国都是仅次于柏林和汉堡的第三大城市。它地处阿尔卑斯山的北麓,依傍着多瑙河的支流伊萨尔河,气候温润,环境优越;它是联邦德国最大的州巴伐利亚的首府,从13世纪起就已成为称雄一方的巴伐利亚大公的驻地和施政中心,在19世纪更提升为巴伐利亚王国的国都,政治地位异常显耀;这些个大公特别是后来的马克西米连二世和路德维希二世等几位国王酷好修建宫殿、园林,收藏艺术珍宝,因此到处留下名胜古迹,博物馆、剧院、歌剧院也不计其数,使它的文艺气氛格外的浓郁;它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文教科技事业相当发达;它有西门子和宝马汽车制造厂等世界级的企业,经济实力十分雄厚;它盛产啤酒,每年10月举办的“啤酒节”闻名遐迩;它那座造型特异、建筑艺术精湛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每年都吸引来无数的参观者;它也曾经目击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见证英、法对德国法西斯的绥靖政策;对了,还有拜仁慕尼黑等不止一支名震四方的足球队,还有经常举行的火爆足球大赛……

使慕尼黑名满天下的原因,真是多不胜数。即使把政治中心、文化古城、交通枢纽、经济重镇、艺术家的天堂等等名称全加在它身上,仍然反映不出慕尼黑全部的魅力,全部的多姿多彩。因此,为了给它定性,人们只好干脆称它是德国“最可爱的城市”。

我们剩给最后一站的仅仅三四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认识这样一座有众多面孔的城市,无异于做梦。多亏有白约翰这位慕尼黑土生土长的导游,我们可以完全放心地听他安排调遣。可尽管如此,我们虽说不会犯瞎子摸象的错误,但所能接触到的仍仅只是慕尼黑的一鳞半爪而已。

高高在上地旋转着进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