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受德意志
22514700000023

第23章 守望与思索(7)

以一般国外游客难得光顾的棕斯为例,它原为古代驿道上的一处税卡,眼下不过是邻近一个大一些然而同样不怎么知名的多马根市(Dormagen)的一个区,而今不但保留下来了古老的城墙和一座座关门,还有城内的一条仅能通过两辆马车的石砌街道,以及街道两旁的少许店铺和住宅。我们一进关门,便发现不少低矮的房舍上都钉着写有Denkmalschutz(文物保护)字样的小牌子。我们去的那天是休息日,天气也比较好,但见小不丁点儿的棕斯城内外游人如织,为数众多的饮食店、咖啡座都宾客盈门,说明当地居民们保护历史、文化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重实际的德国人当然不只于精心维护,还进行了认真的开发和利用。以发展旅游业致富、扬名的蕞尔小城丁克尔斯比尔,它如何将一个三百多年前的传说变成今天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儿童狂欢节”(Kinderzeche),将在后文的《一年四季忙过节》一文中介绍。这儿先说说威兹拉的“绿蒂之家”。今天许多人特别是我们中国的读者之所以知道威兹拉这座小城,恐怕主要因为它是引发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创造灵感的地方。而今,小说女主人原型夏绿蒂·布甫在城里的故居,不但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而且可以讲是小题大做地建成了一座博物馆,规模还不算太小。展品既包括绿蒂一家的所有遗物,也包括青年歌德在该城工作、生活以及与绿蒂一家交往的文书和物证,除此还展出有各种文字的《维特》译本和研究、评论,等等。80年代初我去参观,看见了郭沫若早期的译本,临走时便将自己的新译送给馆长,令他喜出望外。现在它收集的中译本,恐怕就更多了。到威兹拉旅游的人,我敢说多半是冲着“绿蒂之家”去的,多半为歌德崇仰者,特别是《维特》迷。

柏林人必须回答:修复?拆除?保留?

在德国参观文物古迹的时候,我们常会遇见在进行维修和整新的工作,特别是在地处原民主德国的联邦新州。对于文物古迹的整理修复,办事严谨而又屡经战火洗礼的德国人,可算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早已研究发展出了一整套实用的规范和科学的方法。首先,他们对哪些古迹该整修,整修到什么程度,都要进行反复认真的讨论、研究。例如首都柏林,要讨论研究的问题就特别多:

位于市中心选帝侯大街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在“二战”中让盟军的空袭给炸毁了,要不要如其他许多著名教堂一样恢复旧貌呢?争论的结果是,不!结果便在前边加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教堂,旧教堂残损的钟楼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保留下来,使它成为一面警世碑(Mahnmal),告诫世人不要忘记战争的可怕和战争贩子的可恨。

勃兰登堡门旁的国会大厦,法西斯分子为了制造迫害共产党人的口实,纵火烧毁了它的巨大拱顶,要不要恢复原状?讨论的结论是要修复,但并不全按原状,于是就加盖上一个形状类似却富有现代气息的透明圆顶,使它成为富有革故鼎新精神的德意志民族前途光明的象征,并表明统一后迁来里边开会的Bundestag(联邦议会),与战前历史上的德国国会划清了界限,有了一个崭新的开端。

还有柏林墙呢?当然要拆掉,但却不妨选留下一段两段,因为它作为东西方之间近半个世纪冷战的产物,本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遗迹,同样富有警醒世人的意义。事实证明,来柏林的旅游者都要看看残存的“柏林墙”。

如此等等,都说明保护、修复是有选择、有计划、有条件的。德国人完全能够把破坏了的建筑照原样修复,我们参观过的无数王宫教堂和博物馆证明了这种能力。在这些建筑内,常常有它们旧时的照片和遭破坏后的废墟照片对照展出,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修复的水平。

我真钦佩德国人在战后没有把已成废墟的旧时代遗迹“痛痛快快”地清除掉,来个“在白纸上画更新更美的图画”,而是更加劳民伤财地予以修复,修复得和原建筑几乎完全一样,修复得叫你简直看不出破绽。结果就不但保留了历史和文化,还培养了继承古建筑艺术的杰出工匠,意义真是再大不过。在人们格外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成为重要产业的今天,能不承认德国人值得自豪的远见卓识和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吗!

富首先富在有远见卓识,富在有勇气

说到修复的水平,说到远见卓识,不禁想起一些德国人在非常时期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其中最感动我的一则是:

1944年,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发表所谓总体战动员的广播演说,当时法兰克福歌德故居博物馆的馆长一听感到事情不好,知道战火很快会烧到德国本土。于是赶紧安排把故居的全部家具和展品转移到防空洞里,并且给整幢房屋仔细量了尺寸,做了记录,拍了照片,连一些细枝末节例如窗饰和门把手什么的也不放过。

果如所料,位于大鹿沟街的歌德故居让美英的炸弹夷为了平地,然而战后很快又重建了起来,而且建得和从前的几乎完全一样,待我80年代去参观时,展厅、展品全部恢复了旧观,让人很难找出一点劫后余生的迹象。之所以重建、恢复得这么好,无疑多亏了那些照片、资料和图纸;而那位富有远见和勇气的馆长,自然居功至伟。

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博物馆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战后的德国简直满目疮痍,到处都是一片片的废墟,今天不少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古建筑如科隆大教堂、明斯特大教堂,漂亮的民居如不少城市的桁架式房屋,都是这样保护和修复的。

哪些该修复哪些不该修复,以及修复到什么程度,德国人对这些问题的把握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各地的无数王宫、教堂、府第,绝大多数都整修得色彩富丽,金碧辉煌,看上去简直像新的一样,为的是展示旧时统治者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以及建筑师和工匠们精湛的设计和手艺。相反,绝大多数处于山野和峭崖上的城堡却只得到维护而无修复,废墟仍然是废墟,格外地显得老态龙钟,给人一种沉重的沧桑感和历史感,便算起到了它们的作用。至于城镇里的民宅,既保持着古朴的样式却又不时地粉刷修饰,就起到了美化环境,让天天见着他们的居民和外来的游人赏心悦目的作用。

写到这儿,我想到了德意志民族一个最令人折服和钦敬的优点,那就是勇于正视历史现实,过去的污点乃至罪恶决不隐瞒遮掩,该承担的责任一定承担,和我们的东邻日本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优点表现在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上,不但有了上面讲的种种警示碑(Mahnmal),有了哥廷根的中世纪刑具博物馆,而且还在魏玛郊外的布痕瓦尔德和慕尼黑附近的达豪等地,保留了法西斯残酷折磨和集体屠杀无辜者的集中营——实际上也是一种博物馆,用它们来不断促使整个民族反省,教育下一代牢记历史教训。

狗肚鸡肠、倒行逆施的日本政客就不去说他们了,我们有识之士一再建议修建“文革”博物馆,让上上下下都来反省总结那民族遭难、传统败坏、良知泯灭的黑暗岁月,为什么就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响应呢?

在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包括废墟遗址和一般民居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严格、自觉地执行和遵守早已制定的有关法规,勇敢地面对历史现实等方面,德意志民族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文化素养和勇敢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严格说来,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充其量不过一千三四百年。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出现在公元8世纪,真正的德意志人的国家,则诞生于公元911年,距今还不到11个世纪。也就难怪歌德在1872年1月31日与艾克曼谈论中国的文学时会讲:“当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原始森林的时代,中国人已经有这类的作品了。”

可是,德意志民族历史虽短,却在许多方面后来居上,特别是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拥有和利用方面,简直成了一位“大富豪”。而这个民族之所以富,首先因为他们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有远见卓识,有正视现实和历史的勇气。旅德期间,处处都可见到令你不能不眼红的财富。相反,世界上的多数文明古国,包括我们已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由于子孙后代不争气得连祖宗的遗产也守不住,纷纷沦为了破落户甚至叫花子。所幸近十多二十年中国已走上振兴之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望得到改善。只不过,和全民爱护文化遗产,全国不啻为一个大博物馆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相比,我们差得实在太远太远,要弥补和改进的实在太多太多。

2000年10月 于缪尔斯

跳蚤市场好

旅居德国,逛跳蚤市场实乃一件乐事。

在不甚了解情况的国人看来,去跳蚤市场这样的地方也许有失风雅。记得十多年前,上海有位作家到德国走了一趟,回家就写出一篇观感,对当时某些留学人员热衷于到跳蚤市场捡便宜表示不屑,以为有伤包括他在内的中国人的面子。对此我不以为然,倒觉得这位作家同志是打肿脸充胖子,同时对跳蚤市场不甚了了。

网上看“跳市”

提起跳蚤市场,人们自然会从其得名的这个讨厌虫子——据说它还能传染猩红热什么的——联想到旧、脏、破等等。其实,跳蚤在这里只是个比喻,说的是这种市场没有固定的开市地点和时间,就像东蹦西跳的跳蚤一样。

正因为不固定,所以就有人在市场上兜售一种历书似的小册子,从里面可以查到一年中何时何地将开市。这种年历当然只对职业商贩和热衷收藏的人有用,加之现在“跳蚤”也已上网,销售起来恐怕就困难了。

正是从德国的“跳蚤”网站www.Netfloh.de上,我这个爱逛跳蚤市场的人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和信息,发现它原来竟有这么多种类,这样多功用。

单说种类。以字母A代表的为Antikmarkt,即古玩跳蚤市场,恐怕跟我们成都杜甫草堂的文物市场差不多,只是后者开市的时间也是固定的罢了。

以字母C代表的为Computermarkt,即电脑跳蚤市场,不但有二手电脑也有电脑元器件买卖,可就是现代化到了相当水平的产物,好像国内暂时还没有。

字母S代表Sammlermarkt,即收藏爱好者跳蚤市场,买卖诸如钱币、邮票、瓷器、绘画和古家具等有较多收藏爱好者的物品。字母T代表Trodelmarkt,也就是最普遍、通常也可能什么都有的综合型跳蚤市场了。本人逛的就主要是这一种,它举办得最多,光顾的人也最多。

德国的跳蚤市场应该已经有很长的历史,80年代初到德国时发现它已经很兴旺,管理什么的也挺规范,而从网上的介绍看还在不断发展,说明广受人们的欢迎。可以推断,跳蚤市场乃是经济发达和物资丰富的产物,在一个尚未完全解决温饱的国家,人们既拿不出什么闲置或多余的东西去跳蚤市场上贱卖,也没有多少人有闲心和余钱去逛跳蚤市场。

从“跳市”看德国人的性格

具体讲讲逛跳蚤市场的感受吧。首先说一句,我认为小小跳蚤市场不仅体现了德国所谓社会市场经济的多样性,也反映出德国人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讲求实际。

昨天是星期天,一大早看见邻居潘娜太太和几个女儿在往车上搬东西,以为她们是去旅行和野餐,一问才知道是去摆跳蚤市场,而且潘娜太太只是驾车送孩子们去,真正当摊主做生意的是三个未成年的小姑娘。这在我们中国人恐怕难以理解:潘娜太太虽是位单身母亲,却住着带花园的新房,经济看样子并不差,干吗还要去卖旧东西?而且是让孩子自己去摆摊,不是会让她们早早地沾染一身铜臭气,心灵遭受污染么!

讲求实际的德国人却不这么看问题。多余的东西搁着无用不说,而且碍眼、占地方,到跳市上就算是贱卖得等于送掉,也一举多得,既让它们在需要的人手里物尽其用,也多少换回几个钱,还使自己家里变得宽松又清爽,何乐而不为!

再说,在盛行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人迟早要与钱打交道,让小孩子玩儿似的提早介入,从而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挣钱的艰难还有乐趣,又有什么不好呢?

是的,多数殷实的德国家庭的确是把到跳蚤市场摆摊,当成处理闲置物品的手段,当成锻炼孩子的机会,当成星期天的一种生活乐趣。就因为这样不时地卖掉多余之物,德国人的家里总是宽敞而清爽;就因为目的不在赚钱,跳蚤市场上的要价通常都极为便宜,有时简直等于白送;就因为意在寻乐,本来不相识的摊主与摊主便常常在遮阳伞下谈笑风生,在收取了哪怕只是一个马克以后还要对顾客说声谢谢。买到便宜的人自然快快乐乐,卖的人也分享着别人的快乐。德国有句俗谚:Geteilte Freude,doppelte Freude!意即“与人分享快乐,加倍快乐!”难怪很多德国人都喜欢逛跳蚤市场,喜欢在跳蚤市场摆摊,而跳蚤市场上,也总是热热闹闹、快快乐乐的。从跳蚤市场,可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人情世态。

受了潘娜太太的启发,当天下午我们也去逛了设在缪尔斯市老城的“跳市”——从80年代起一些中国留学人员就这么简称跳蚤市场,并将在那儿买东西相应地叫作“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