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受德意志
22514700000021

第21章 守望与思索(5)

在德国参观了教堂,一定还会游览一些帝王宫苑,贵胄府邸。教堂多应该讲是欧洲各国共同的特点,王侯宫苑比比皆是则为地处中欧的德国所独有景象。原因是统一的国家一般只有一个帝都,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等等。德国则不然,历史上曾分裂为成百上千的小国,而每个小国的国君,不管他所统治的是王国、公国、侯国或者仅仅只是一个相当于我们一个县的小小伯爵领地,都得有自己的SchloB,而且往往不只一处,因为还要分经常住的和临时住的,夏天避暑的和冬天御寒的,临近水边的和便于游猎的,可谓名目纷繁,穷奢极侈。以大诗人歌德曾长期效力的萨克森魏玛公国为例,当年人口虽不到十万人,其公爵一家在小小的首府魏玛城内及其近郊就有三座规模都不算小的SchloB,既除城内常住的一座以外,还有一座消夏的SchloB Bellvedere(美景宫),一座在挨特斯贝格山过冬的SchloB。

所有这些SchloB,我们图省事通通翻译成皇宫或王宫,严格讲是不对的。像普鲁士国王在柏林的夏洛滕堡宫和波茨坦的无忧宫,自然都是王宫;巴伐利亚国王在慕尼黑的宁芬堡宫(Nymp-phenburg)和新天鹅岩的童话宫堡,前者在1886年一建成就可称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始建于1664年的后者在1806年之前却只能叫公爵府邸,因为巴伐利亚到了这一年才成为王国。同样的道理,魏玛的SchloB实际上都是公爵府,科隆大主教奥古斯特·克勒门茨在科隆远郊布吕尔著名的SchloB Augustusburg,也只能是大主教行宫。

在这无数的宫堡府邸及其附属的园苑中,堪称艺术杰作的实在不少。其中如在布吕尔的大主教府邸奥古斯图斯堡宫,我们也许十分陌生,却已和著名的维尔茨堡宫一样,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一如我们的明清故宫,虽都曾是一小撮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和过豪华奢靡生活的禁地,但却为包括一代代艺术家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只不过在德国,它们多数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天人们的宝贵财富,不像我们,历史尽管悠久得多,几千年来也曾有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国都,但今天还能供人游览参观、怀古鉴史的已屈指可数,令人感喟、痛心。

德国,土地面积和人口差不多只相当于我们一个大省的德国,立国的历史充其量不过一千多年却后来居上的德国,能让人驻足欣赏以至流连忘返的宫苑府邸之多,恐怕要算世界第一了。这倒不仅因为它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分裂,更应归功于它勤劳智慧的人民,归功于它历代的治国者。他们显然有着很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懂得保护和珍藏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这,我认为也是德意志民族异常优秀的一个重要例证。

比起教堂建筑来,宫堡府邸大都色调更加明快热烈,造型更加优美悦目,因为统治者不管是世俗的或是教会的在此奉行的均是“欢乐在人间”的原则。

例如,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国王,他的大名我们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却很少有谁没在电视里或图片上领略过他那新天鹅岩堡宫的迷人风采。万绿丛中的这座白色宫堡,不仅外形秀丽俊俏,在众多宣传品上成为美丽德国的象征,其艺术气息浓重的内部装修更加精美绝伦。这位酷好艺术的国王建造豪华宫殿简直着了迷,上了瘾,他在林德霍夫还建了一座洛可可风格的小宫殿,在赫尔恩基姆湖的岛上还建有一座新古典主义的行宫,慕尼黑著名的宁芬堡宫也经他扩建改建而变得更加美丽。

为了自己的雅好,也为了炫示自己王国的富有显赫,路德维希二世临死前已耗尽国库的储备。他崇拜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在赫尔恩基姆湖建的宫殿处处都模仿凡尔赛宫,但宫中镜厅的长度和豪华装饰却超过了凡尔赛宫。在生活奢侈和肆意浪费民脂民膏方面,这位国王无疑是个昏君,41岁时即被宣布为神经错乱而失去施政权,并且在几天之后神秘地溺死在了湖中,但其所留下的堪称艺术瑰宝的座座宫殿,却也和全德国的无数类似建筑一样,自然地成了国家、民族长久存在的财富。这类建筑中一些特别有价值的变成了珍贵文物和旅游景点,供广大国内外的民众游览、观光、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到这些宫廷、府邸和园苑参观和休憩,也绝大多数都和进教堂一样不需购买门票,因为它们乃是公众的财产。更有一些宫殿、府邸直接做了学校或博物馆的场地,像波恩大学和明斯特大学的主楼,都设在气派非凡的王宫里。

在点缀风光这点上,多为黄色、白色、红色的宫堡和府邸比教堂的作用大多了。它们本来就多半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常常还有附属的林苑。只要到过以风情浪漫著称的海德堡,谁会不记得半山上绿树环绕的那片红色宫室,尽管它早已是一座废墟——莱茵河上的那些古堡也多半是废墟。说来实在令人感叹,德国人竟对废墟如此珍视,竟利用得如此得当,不,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真是很难设想,如果在海德堡的王公遗址上,今天耸峙着的是一幢现代化高楼,会是什么效果。海德堡还成不成其为海德堡?它是否还会有令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的魔力?

至于德国与宫殿府邸连在一起的园林建筑,大致可以分为英国式的和法国式的。前者多少受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讲究自然天成,例如魏玛伊尔姆河畔的公爵府园林就小桥流水,不无曲径通幽之妙。后者即巴洛克园林,巴黎凡尔赛宫的后花园为其典范杰作,对法国的时髦亦步亦趋的德国王公贵族建造这类宫苑也更多,如慕尼黑的宁芬堡宫花园,布吕尔的奥古斯图斯堡宫花园等等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巴洛克花园虽也花树繁茂,池水轻漾,但都过分的人工化和矫揉造作,满眼几何图形,缺少自然意趣,对我来说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逛头,更无逛罢这个再游那个的必要,因为它们只有规模大小、喷泉多少之别。

气派豪华的市政厅

从建筑艺术着眼,在德国还值得特别留意每座城市的老城。老城一般也都是步行区,其中心往往为市集广场。如果说前面讲的教堂、宫堡还全是中世纪和封建时代的遗迹,市集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则产生于资本主义已经萌芽的近代。广场上最可观的建筑多半要数市政厅,它的宏伟、讲究象征着市民阶级经济实力的巨大,阶级意识的觉醒,政治地位的提高。像汉堡、汉诺威、吕贝克、不来梅、慕尼黑、纽伦堡等较早出现资本主义的大城市,市政厅建筑的气派、豪华不亚于王宫府邸。它们的建筑风格也各式各样,汉堡和慕尼黑的市政厅中央也塔楼高耸,不无德国传统的哥特式建筑的味道;汉诺威1913年才落成的新市政厅坐落在马施湖畔,简直就是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水上宫殿;与近在咫尺的哥特式圣彼得大教堂比起来,不来梅市政厅的庄重、气派犹有过之……

顾名思义,市集广场乃是一座城市的市民们进行商业和贸易的场所,除了留有摆摊设点的大片空地,周围必然还有不少固定的商店和商人们的住宅。商人们可算是城市里的贵族,往往有钱也有势,住的同样比较讲究,于是市集广场上便留下了许多有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民居建筑。像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的罗马山广场,那儿的古老店面和商人住宅战后虽只部分得到重建,却和明斯特市政厅以及艾尔福特市政厅旁边那些漂亮的巴洛克式富商住宅一样,值得细细观赏品味。

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市集广场中央几乎都有一座今天仍在出水的古老喷泉,当年肯定考虑的是方便市民饮水用水,今天同样成为一道景观,因为它们也建造考究,富有雕塑装饰之美。我最近见到的是乌佩塔市老市政厅前的喷泉,不但有巨大的基座和水池,还有一组以高高挺立的海神为中心的雕像。再有哥廷根市集广场的抱鹅少女喷泉,纽伦堡市集广场上的喷泉群雕,也值得一观。

除了富有雕塑美的喷泉,市集广场上有时还看得见一些纯粹为美化市容环境,提供娱乐休闲而搞的雕像和雕塑小品之类。它们也和上述的大建筑以及石砌的古老地面一样,尽量原封原样地保留到了今天。

从基本上都完好保留下来的市集广场看,它们的布局和设施大体是一致的。这说明,很早以前德国人搞城市建设已注重规划。

多姿多彩的桁架式民居

最后,还必须说说德国城乡一道最富民族特色的风景,那就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的桁架式房屋建筑。从南到北,它们随处可见,一般都为民居,因此朴实而小型;偶尔也有高大漂亮些的,那多半就是公共建筑了。这种建筑本质上与我国土木结构的老式民居相似,不同的只是有意识地把支撑屋顶架和固定四周外墙的桁木裸露了出来,因此对其一条一根的宽窄大小和排列组合都得讲究。从桁木不同的排列组合和它们漆的不同颜色,还有填实在桁木间的泥墙所刷颜色的不同,便衍生出这同一结构建筑的各种风格和样式。它们的横木多为黑、褐、墨绿等深色,泥墙多为白、黄、橙等浅色,再加上通常都是黑色的人字形斜屋顶,看上去就十分醒目漂亮。

如果说哥特式建筑是德国艺术家的创造,那一座座巍峨恢宏的教堂展现了他们的天才和无数工匠的高超技艺,那么桁架似的建筑则是千百万普通德国人的创造,那一幢幢朴实无华、清新悦目的民居,更表现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勤劳干练和聪明才智。正因此,许多桁架式的古老建筑不但保留了下来,而且总是粉刷、油漆得新崭崭的,偶然有一幢两幢立在那儿已令人眼睛一亮,成排成排、成片成片地掩映在绿树后和蓝天下,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令人悦目赏心,忍不住发出赞叹了。

在中部思根市(Siegen)西边有个叫弗乐伊登贝格的小镇,那儿整座山坡上高低错落的全是黑白分明的三四层桁架房屋,在绿树形成的框子中美丽得简直难以形容。这整座小镇因此被政府当作文物保护起来,并在其中最富代表性的房子里布置了展览馆。

还记得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我们驱车返回杜伊斯堡,中途在一处休息地停下来行方便,不期然看见眼前一两里地外的山坡上面,蒙蒙雾霭之中,静静躺着一座全是由黑白二色的桁架式房舍组成的小村子,有些房内已缀上了珍珠般的点点灯光,那意境如诗如画如梦,既像我们一幅精妙的水墨暮村图,更像格林童话中的某个故事发生地,令我们一行都不由得发出惊叹。当时如果不是天色已晚,不是正下着雨,我们真想去那水墨画中,去那童话境界中走一走啊!

德国北部的吕内堡市和附近的小城泽勒,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而之所以有名主要就因为那儿的桁架建筑整条街整条街地保留下来了。它们的特别之处还在桁木和屋顶一样多为红色的,与白色的墙面配在一起真是美丽。现在这些房屋内大多开着做游客生意的商店和餐馆。溜达在这样的街市上,真有恍若隔世、身在古代的感觉,更何况临街房屋的门楣上或其他醒目之处,还时常刻写着它们的建造年代,早的可在14、15世纪,最晚也是19世纪了。就连泽勒市的古老市政厅,也是一排红色桁架大建筑。站在高处一望,整座城市便呈现着鳞次栉比的一片红色。

说到桁架式的市政厅,我又想起了南部弗朗肯地区的班贝克城(Bamberg)。它红白二色的桁架式市政厅更加奇特,更加闻名,堪称德国建筑艺术的杰作、瑰宝。不信你看,这座四五层的大房子竟大半部分悬在雷格尼茨河的河面上,只有近十分之一的小部分屋基和一面三角墙,由那座通往城内的石拱桥中间带拱门的高大桥墩“黏附”着!

关于这奇特的选址和建造方式,有这样一个传说:古老的班贝克城14世纪时已是具有选帝侯资格的大主教驻地,当时市民们想在城里新建一座市政厅,却得不到主教大人的批准,无奈之下才让房子悬在了主教封地之外的河面上,谁知便创造了一个几百年来独一无二的、世人无不惊羡的奇迹。班贝克市内还有许多建筑艺术精湛的教堂和宫殿,但都不如这座市政厅让我一见难忘!

同样桁架建筑的市政厅,在德国古老的城镇相当不少,例如富尔达市的老市政厅等。它们当中还有一座也叫我一见难忘,但不是因为宏伟高大,倒由于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特别是那三个塔尖似的红色顶子,那仅有几根粗大支柱的过街楼似的底层,设计建造都匠心独具。这幢标明落成于1484年的古老市政厅,实乃小城米歇尔施塔特的骄傲。

除了桁架式的土木建筑,德国传统民居还以红顶红墙或者黑顶红墙的砖石结构居多,而且外墙多数不“穿衣服”,裸露的红色砖体和白色泥灰缝线横直分明,清晰可见,不但给人一个中规中矩和坚实稳固的印象,在绿树蓝天的掩映下也异常美观。有不只一座小城几乎全是这种房屋,夕阳西下时登高望去,唯见红彤彤的一片。我目前所在的缪尔斯郊外新建住宅小区,也差不多全是这样的红砖小楼。记得十多年前到过青岛,也见着不少这样的建筑,头脑里立刻跳出20世纪初德国曾经在此殖民的那段历史。至于一些大城市的富人区,住宅建筑的样式和色彩就更加讲究,更加丰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