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
22508200000060

第60章

开明书店有个同人组织,叫明社。当然不是工会性质的,形式有点儿像大家庭。起劲的是一部分比较活跃的年轻人,逢到一些全社性的活动,连总经理范老太公也参加,像这个大家庭里的老长辈。明社是抗战期间办起来的。大约是彬然先生他们羡慕生活书店的业余生活,提出了这么个设想,加强团结和进步,范老太公和雪山先生都说可以。雪山师母弄勿清爽,说到“开明”则冠以“呃啊”(我们家的),说到“明社”则冠以“伊拉”(他们的),泾渭分明。说不定雪山先生在家里这样说惯了,他对明社似乎不怎么热心。到了上海,发动过一次全社讨论:明社到底是工会还是俱乐部?起劲发言的仍旧是少数年轻人,结论是按目前的情况看,只能说是“同人组织”,只有做到哪里是哪里了。大家推我父亲作一首《明社社歌》。他以出版界传颂的,也是开明同人引以自豪的《开明风》作题目,写了歌词,说开明“好处在稳重,所惜太从容;处常绰有余,应变有时穷”。回顾二十年来,在屡次关键时刻,或因决策失误,或因行动迟缓,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今后怎么样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这一类现在听着耳熟的短语,那时尚未诞生。父亲用的是“加强阵容”、“增进事功”,后四个字在当时就见得有点儿生辣了。最后以“我们要创造新的开明风”作结尾。父亲把歌词寄给了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请他谱曲子。没出十天,曲子谱得了。明社歌咏组练了两回,唱起来居然像个样子。父亲听了很得意。

开明创建二十周年纪念的庆祝活动,年前在重庆就开始筹备了。重头是出版一本文史方面的论文集。论文得请有名望的学者写,因而动手最早,应邀的学者共九位。我父亲为这本论文集写了序,说纪念创建十周年,开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十年》,作品都是特地邀请当代的作家写的,也为了纪念新文学运动成长,开明在这方面出过一些力。他接着说,这一回以学术论文集来纪念创建二十周年,却因为抗战以来,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学报和学术论文集刊很少见到了。想提个醒,大家来改变这个现象。还说明了这本论文集只限于文史,因为开明出版的书多数属于这两个方面。序文恐怕也只好这样写,我父亲不会不明白,大局不定,一切美好的愿望都是画饼。

开明是一九二六年八月间开的张,二十周年庆祝会却是十月十日开的,凑“国庆节”大家放假,是个技术上的理由。父亲在那天的日记开头说:“今日为国庆,实无可庆。和平谈判濒于破裂,内战之局扩及数省,国趋于殖民之地,民处于困绝之境,复何可庆者。唯我店以此日纪念二十周年,则不无欢慰之意。”对庆祝会却记得很略,如发言,只挨次记下了发言的有谁,没记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依稀记得先是范老太公和雪村先生,分别对开明这十年来,在内地和上海的经营做了简要的报告。来宾马叙伦、吴觉农、沈雁冰三位先生讲了话,“皆就开明之作风为言,颇不同于寻常的颂祷”。最使开明同人受到鼓舞的是沈雁冰先生的话,他说:“斗争需要一些人赤膊上阵,也需要一些人有点保护色,不要赤膊上阵。斗争不赤膊上阵也可以。”看来我父亲也同意,在三日夜作的《题开明二十周年纪念碑》中间那八句是:“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朴实而无华,求进勿欲锐。但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此风永发扬,厥绩宜炳蔚。”跟茅盾先生说的不是一致吗?那天在会上,我父亲代表全体同人致了答谢,又以“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请大家共勉。

第二天十一日,开明全体同人带着家眷去无锡旅游。这次一日豪华游,以明社的名义举行,规模空前,也是绝后的。我那时是社员推选出来的总干事,襄理卢芷芬兄代表经理室,两人于八日先去了一趟无锡,把游船和餐馆都定妥了,都是第一流的。父亲的日记上有篇流水账,我不再啰唆了。晚餐后从无锡回来,我父亲母亲在苏州下车,进城夜访母亲的表妹计圣南;第二天早上见到了相别九年有余的硕丈,就是母亲的三姑夫计硕民老先生,我的长胡子公公。父亲和母亲去青石弄看了看故居,又到葑门外看了看母亲的二姑母胡铮子先生墓,是她做主,成全了我父亲和母亲的婚姻。在这位月老的墓前,他们俩一定会想起亲逾骨肉的吴天然。她在一九四〇年春节中病逝了。我们在乐山被炸后,她赶织了一大包毛线衣托人带给我们,支持我们过冬。没想到毛线衣还在路上,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她了。父亲和母亲这一回过苏州只逗留了一天,日记也蜻蜓点水似的。因而我给好久没提到的母亲娘家的几位,作了这段小小的注。

父亲题丁聪兄的《现象图》,请他再画那半边儿,陕北和敌后根据地。这本是国统区人民的普遍愿望,法西斯反动统治越暴虐,人民越是急不可待地希望得到来自那半边儿的生活信息。在有些群众集会上竟扭起秧歌来了。文协那时偶尔办售票的文艺欣赏会,票价很便宜,与二轮影院相仿。售票是为了剧场小,容不下太多的观众。我父亲常被拉去当主持人。因为是公开的,节目没有过多的刺激性,文艺档次可不低。电影明星唱几支歌是少不了的,有诗人和名演员、剧作者的朗诵,也许碰巧,遇上马思聪拉他自己作的《思乡曲》,配上戴爱莲的舞蹈。有一回压轴,竟是陕北来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原汁原味,演员是欧阳山尊和李丽莲两位。那掌声,差点儿没掀掉屋顶。我们明社的歌咏组只在内部或新书业的集会上演出,也唱过“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白毛女》开头的“北风那个吹”。末一场“太阳出来了”更带劲儿,我们也练过,只是中间有变调,没有点儿基本训练的人唱起来容易走调:我们不敢拿出来。

正因为对那半边来的生活信息视如珍宝,我父亲代表开明接受了全国木刻协会委托,编印了《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七月十一那天,陈烟桥、李桦两位来找我父亲,说他们协会将在“九一八”开展览会,展示木刻历年来的进程,希望选出一百幅来印成画册,以便流通。父亲听说展览品中一半来自陕北和各根据地,另一半则大多反映蒋管区沦陷区的痛苦生活,就回答说大致可以接受,两天后给回音。父亲当然愿意接受,说“大致可以”,因为他没编过画册,没有经验;开明也只在头两年出过几本子恺先生的画册,不知如今还有没有这个能力。父亲送两位客人到楼梯口才回转身来,整个编辑部已经开了锅,都说这样及时的稿子送上门来,非接受不可,要尽可能讲究,材料挑最好的,技术用最新的。只求“便于流动”,气派未免太小了,要成为珍藏本,要推向国外。大家七嘴八舌,信息接二连三从四楼流向在二楼的出版部。开明一向没有美编室和设计科,所有抽象的设想都由出版部化为具体的要求,由主任唐锡光先生分配给有实力承接的几家工厂,随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通力合作,精益求精。

七月廿三,木刻协会交来第一批画稿;九月十五,开明就送去了第一批画册。我父亲在日记上说:“今日一编入手,尚称可观,为之欣慰。”这可是成功的喜悦呀!从陈李两位来开明接洽数起,整整两个月。两个月来,我父亲为这本画册花了多少心思,做了多少工作,日记上连个大致也没记全,比如写序文,他就漏记了。我决非自夸,这本《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在当时,不论形式和内容,都是首屈一指的。在这本画册中:沦陷区一片凄惨景象,敌人烧杀掳掠,人民颠沛流离;蒋管区贫穷,饥荒,强迫劳役,抓壮丁。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则是一片兴旺景象:生产,学习,选举,练兵,歼敌,斗争地主老财,政府和人民之间、军队和人民之间,到处是和谐一致的祥和气氛。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不就在那一边吗?那天陈列在展览会上,真可以说:“得其所哉”。父亲没有跟去。我想也是不去为好,去了肯定会受到热忱感谢,把大家的劳动成果都归在他的名下,他一时难以分说,岂不尴尬。

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是十月十九日下午,在辣飞大戏院举行的。大戏院其实不大,布置朴素庄严。台中央挂先生的巨幅画像,两侧挂先生的语录。我抱了一大沓《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去出售,因为木刻运动是在鲁迅先生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画册的封面题签又集的先生的手迹。才一会儿,场子里坐满了人,连过道里也挤满了,我只好退到门口。大家都注意台上来了哪几位。邵力子、沈钧儒、周恩来三位发了言,没到散场都走了,可见时局的紧迫:国民党拿下了张家口,是不是就要单方面召开所谓国民大会呢?共产党将如何应付呢?周恩来的发言悲壮沉着,显然胸有成竹,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其他党派和所谓社会贤达,倾向共产党的居多数,可还不能掉以轻心呀!纪念会安排得肃穆而不呆板,以唱缅怀先生的颂歌开端,发言之后,还放了十年前摄制的先生的葬礼纪录片。详情请读者看我父亲的日记。第二天上午,还有数百人到虹桥路万国公墓,去先生的墓前举行扫奠。我父亲在两次集会上都讲了话。头一天的发言,他自己在三天以后做了整理,发表在周建人先生主编的《新文化》半月刊上,题目是《相濡以沫》。

中共代表团自六月起,直到撤出上海为止,每月下旬,都邀我父亲和少数文化界人士便宴,主和客一般坐满两桌,或借郭沫若寓,或就在思南路称作“周公馆”的办事处,为的通报军事形势和国共谈判的进程。周恩来如果在上海,他一定亲自出面。在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的第二天,周恩来和第三方面人士到南京才两个小时,蒋介石乘机飞向台湾,表示已无意于谈判;十一月半,宣布召开“伪国大”。周恩来发表谈话,声明共方不承认“伪国大”,不日将返回延安。我父亲再见着周恩来,是在一九四九年,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