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适者生存,人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要主动融入群体。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都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了变故,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灭绝了。
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求得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最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其实,在生活中永远都不存在强者生存的道理,当然更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终能够取得生存的必然是那些能适应环境的人,而也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也才会坚定地生存下去。其实适应环境的人就像竹子一样有韧性,很能适应大风天气。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当十分枝繁叶茂的大树被大风连根拔起的时候,那些很是柔韧的竹子居然能好好地活下去。
多注意自己的生存环境,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墨子经过一家染坊,他看到工匠们将雪白的丝织品放到不同的染缸中,浸泡了比较长时间后取出来再看时,已经有了不同的颜色,如果再经过晾晒,这些颜色就十分牢固的附在上面。墨子看着看着,不禁发出了感叹,本来还是雪白的丝织品,但是如果放到青色染缸那么浸泡出来的必然是青色,如果放到黄色染缸那么浸泡出来的就是黄色。因为不同染缸有不同的颜色,所以染出来的布匹颜色也就不同了。如果把白丝先后放到不同颜色的染缸里各染一遍,它会立即改变多种颜色。如此说来,染丝的时候应该谨慎从事。其实一个人在人世间,当他身处五颜六色的社会大染缸之中时,一定要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只有做到择善而从,才能够让自己健康地成长。
应该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经常会有送葬的队伍从他家门口经过。孟子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模仿吹鼓手和妇女的哭啼声,孟母觉得这样很不利于他读书,于是将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以后,由于他家处在闹市中,各种打铁声、杀猪声、每天终日不断,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孟母于是再次搬家,将房子搬迁到城东的学馆对面。这样,孟子很快就安下心来读书了。
要适应环境,还必须有上进心。上进心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要不断地积极地寻求他人的鼓励和自我鼓励。最重要的还是自我鼓励。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了不起的品酒师。他的朋友邀请他去自己家,因为朋友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有价值的酒,想给品酒师看看他的收藏。朋友想得到品酒师的赞赏,就拿出一种最名贵的酒。那人品尝了一下,却沉默不语。他没有说任何话,甚至没说它是好的。那个朋友觉得受了伤害,便又拿出一种非常粗糙的普通的酒。品酒师品尝了一下说:‘很好,非常好!’收藏家糊涂了,他说:“我被你搞糊涂了,我给你最稀有、最名贵的酒,你保持沉默;但对这种普通的酒,一点都不名贵、粗糙的酒你却说:‘很好,非常好!’鉴赏家说:“对第一种酒,没有人需要说什么,它本身就是说明;但对第二种,必须有人赞扬它,不然它会受挫!”
当然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而人往往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合群,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孤独,很痛苦。
人不合群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因此要自我反省是否有不合群的倾向,一旦有,一定要尽早纠正。同时必须明白,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争取。
其实很多人不合群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人说伟大的人多半孤独,意思是说他们不合群,同样的,这些人也是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孤独,他们害怕与别人交往,因此他们忍受着孤独,最后因为自卑情结而终成大业。这样的不合群者要自我宽慰,不要把陌生人想得如狼似虎,要和他们平等交往,自然能够很快融入集体。
爱默生说:“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要肯于相容的。
成大事者认为,适者生存,越是强大的,往往越是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