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易经》64个人生智慧
22383700000023

第23章 智慧23剥卦:崇尚中庸,适可而止

【原文】

剥:不利有攸往。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解析】

剥卦:有所往则不利。

《象辞》说: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山在地上,风雨剥蚀,这是剥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山石剥落、岩角崩塌为戒,从而厚结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

剥卦象征剥落。不宜有所举动。初六剥蚀大床必先损及床腿,床腿受到伤害,占问必有凶险。六二剥蚀大床已经损及床头,床头受到伤害,占问必有凶险。六三虽然处在剥蚀之中,却没有什么灾祸。六四剥蚀大床已经损及床身,势态十分凶险。六五引导后宫妃嫔鱼贯而入承受君主宠幸,无所不利。上九果实硕大却未被摘食,君子摘食将会得到大车运载,小人摘食将会剥落房屋。

凡事,取乎中

《剥卦》上说“不利有攸往”,大致意思是说,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中庸之道,一味蛮干是不会获得好的结果的。

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因为这一思想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处世圆滑、态度暧昧、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而遭受人们的大加鞑伐和批判。其实,从“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并不是“奸猾”,置仁义于不顾,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谓中庸呢?孔子认为“中庸”即为“中和”。孔子说:“中”是有喜怒哀乐之情而未表现出来;“和”是感情表达时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则。如果人们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就顺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应付时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倾也不右斜的。非中则不能正,非正则不能稳,非稳则不能久。人生处世的要点,就在于“执中致和”。传说,远古时期的舜帝就是一个善于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又能加以审视,扬其善,隐其恶,取其中,而施行于民,从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处于无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过于专制,过于偏激,过于依恃,表面看似愚拙,内心里却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明亮。

孔子对“中庸”的评价甚高,他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就是说:聪明的人过于聪明,认为它不值得去实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这方面表现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能时时居于中,不过亦无不及;而小人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对什么都太在乎或肆无忌惮,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谁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些有修养的君子才能够坚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容易使人们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东西。而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又容易使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矛盾的两个方面。对满足、成功、富贵、权力等,总是期望达到顶峰,人人在我脚下才好,而对空虚、失败、贫穷、低下等,则唯恐降临到自己身上。这样,他们处高位不觉得满足,处低位却一蹶不振。这两个极端都不会使人安宁和快乐,并且,对位高者而言,他们难以守成,很快会转入低下;而对位低者而言,他们欲速不达。结果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一切都处在不安与失意之中。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并加以践行的“中庸”智慧。

大道归一

在所有的文字当中,汉字“一”是构造最简单、书写最易的一个。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识、无人不会写。但是简易之中蕴含着复杂,朴素之中体现着深刻。

“一”是浑然的整体,是绝对无差别的统一;“一”是起始、原初;“一”是万物的根本,是事物的核心。这个“一”在老子和庄子那里被称为“道”,他们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在这个“道”下生化的产物。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就是说一是道,是根本,分化形成万物,失去了这个一,也就背离了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天将不能保持清明,地将不能保持宁静,神不能保持灵验,五谷不能保持丰登,万物不能保持生长,王权不能保持长久。老子与庄子就是从自然万物中体验“道”的。

孔子也是十分看重“一”,认为一个人若想贵为王者,君临天下,必须一以贯三,即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具备。因此,他认为为人之道,贵在如“一”:心一则明,性一则洁,神一则灵,情一则真,言一则诚,德一则贞,气一则雄……大道归一,这就是“守一所以用万”。

道的分化形成万物,万物与道内在一致。所以佛家认为不必在我之外去悟道,悟道即在脚下,我自己便是路。若能悟一法,便能明了一切法。

道家、儒家、佛家,都是与哲学相通的。有位哲学家说:一滴水珠映现世界的光彩。还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辩证法就在最平常最普通中。譬如,张三是人,树叶是绿的,这是人人都会说的,然而正是在这样最简单的话语中,包含了辩证法的全部要素。在张三是人这一表述中,张三是个别,人是一般,张三是人,它的法则即个别是一般。它告诉我们个别包含着一般,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这也就是“一是多,多是一”。

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转化,与别的任何个别相联系相转化。任何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有其最关键、最核心的地方,这叫“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复杂的事物是“多”,其关键的本质是“一”,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或关键,也就掌握了整个事物,这就是“执一御众”。

人们常说以寡制众,执简御繁,以一应万,“一”或“寡”或“简”就是道,“众”或“繁”或“多”就是具体多样的事物,只有得道者才能执一御众。善于处理事务的人,不局限于事物的细枝末节,总是迅速地把握事物的关键、根本。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才是“立乎其大,小者不与夺也”。得道的人,总是胸有成竹、举重若轻、善于应对、从容自如。所以,道家常讲“守一”“执一”或“抱一”,儒家常讲“守一所以用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