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22381100000061

第61章 斯巴达克南下之谜

公元前73年,伟大的斯巴达克领导了反对罗马奴隶主统治的大规模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起义曾经席卷整个意大利半岛。

战斗中的斯巴达克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在罗马征服色雷斯的战争中被俘,并沦为卡普亚角斗士训练学校的角斗奴。斯巴达克对于奴隶被迫自相残杀供达官贵人从中取乐的角斗士命运深恶痛绝,密谋于公元前73年夏初暴动。由于叛徒告密,不得不提前发动起义,他带领70余名角斗奴隶逃往维苏威火山,树起义旗。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风起云涌,使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万分害怕。

元老院派出执政官克劳狄乌斯率军3000人前往围剿,官军切断了义军通往山下的唯一通道,把义军团团包围起来,企图困死。但斯巴达克足智多谋,他利用夜色掩护带领起义军顺着用葡萄藤编成的软梯滑下悬崖,迁回到罗马军营后面,趁机发起进攻。罗马官军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克劳狄乌斯只身狼狈逃走。

当斯巴达克起义军接连粉碎克劳狄乌斯和瓦利尼乌斯的围剿后,斯巴达克曾拟订了一个北上计划:全军向阿尔卑斯山前进,越过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一部分人回色雷斯,一部分人回高卢。为什么要回色雷斯呢?因为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他想返回故土,重获自由,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斯巴达克刚一提出这个计划,就遭到副将克里克苏的坚决反对,克里克苏率领2万人愤然出走,不幸被官军消灭。斯巴达克率军继续北上,挫败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前堵后追,一直打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但此时,斯巴达克突然放弃北上计划,率领全军调头南下。

公元前71年春,起义军与官军最后决战的时刻来临了。双方在阿普里亚境内展开激战。斯巴达克英勇战死,6万名部下牺牲,被俘的起义军被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大道两边的十字架上。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确实给了罗马奴隶主统治者以沉重打击。2000多年来,起义也留给人们不少疑问:比如,斯巴达克曾一度制订北上出境计划,如果这个计划认真施行,他们离开罗马返回色雷斯,结果会如何呢?那么他究竟为什么放弃了北上计划?

当斯巴达克最初制订北上计划时,起义军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副将克里克苏率2万人出走,结果很快被官军消灭。起义军内部的第二次分裂也是在斯巴达克提出渡海去希腊的时候,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坚决反对撤出意大利半岛,带领1.2万人离开队伍,被克拉苏消灭。

看来,在去与留的问题上,起义军内部始终存在较大争议。这与起义军来源有关:斯巴达克等人是来自色雷斯的角斗士,乡土意识很强,希望回归故土色雷斯。而有些起义军过去是罗马破产农民,不愿意离开罗马。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使他们在大敌当前时不能真正认识到危险,从而同仇敌忾。那么斯巴达克在打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后,为什么又改变北上出境计划而调头南下了呢?

研究者认为,是客观形势的变化促成了斯巴达克计划的改变。起义之初,敌强我弱,斯巴达克感到罗马官军很难对付,罗马不宜久留,所以他拟订北上计划,先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北部地区发展,争取早点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故土。但北上途中的节节胜利,特别是起义军接连挫败罗马执政官克劳狄乌斯、名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围剿之后,声势大振,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一点变化。起义军转而变得自信起来,认为可以留在罗马“一搏”。

第二种意见认为:阿尔卑斯山的恶劣条件阻止了起义军北上翻越山岭的打算。他们指出,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上气候变幻莫测。12万起义将士到达阿尔卑斯山脚下时,身着单衣,再加上起义军给养不足,只好望山兴叹放弃北上计划。

还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之所以改变原计划,主要是因为缺乏意大利北部农民的支持。公元前1世纪的意大利北部与中部、南部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北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小农经济仍然比较稳定。小农安于现状的特点使他们不愿冒支持起义军的风险,虽然他们在感情上有可能是同情起义军的。没有北方农民的物质支持,斯巴达克起义军是很难北上出境的。

究竟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单因素中又是哪一个因素?这个谜的最后解开还依赖于史料的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