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22381100000106

第106章 狮身人面像制作谜题

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的埃及金字塔,每天都要迎送从世界各地来这里游览观光的旅游者。为了让游人充分领略埃及古老灿烂的文化,埃及政府每天都在毗邻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的广场上举办“声与光”的文艺节目。演员们用英、法、德和阿拉伯语轮流演出,五彩纷呈的光柱,优美动人的诗句,雄浑回旋的乐章,使人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特别是广场上巍然屹立的身高22米,长约57米,耳朵长2米的狮身人面像,更激起人们的赞叹和惊奇。一块天然巨石,竟然雕刻成如此栩栩如生的雕像,真是鬼斧神功。由此也给人们带来一个同题:这一奇迹是谁最先发现和制作的?

狮身人面像围绕着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或埋首典籍,或遍访民间,或实地考察,努力揭示这一奥秘,然而纵观他们得出的结论,却又是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有些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妖魔斯芬克斯的塑像。其依据是流传埃及以至全世界的一则民间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在埃及忒拜城外,巨人堤丰与妖蛇厄喀德娜同居后,生下一怪物,他有美丽的人头,但却是狮子的身躯,并长有双翅,取名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从智慧女神缪斯那里学会了许多深奥的谜语,生性十分凶残的斯芬克斯便以此来残杀百姓。他整年日夜守候在悬崖峭壁之间,或是通衢大道路口,强行挟持过路人猜出他所叙述的谜语,如果猜不出,他立刻就将这些人撕裂成碎片吞食,结果无数无辜身遭其害,就连国王克瑞翁的儿子也惨遭厄运。一时间,人心惶然,为了铲除这个恶魔,克瑞翁国王下令:如果谁能够征服斯芬克斯,他就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他,并可以娶王后为妻。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希腊有位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揭榜应征。当他找到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就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能发出一种声音的,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这是什么?”俄狄浦斯略加思索,立即回答说:“这是人呀!小孩的时候,是生命的早晨,小孩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是用两手两脚爬行,这就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虽然脚最多,却‘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长大后,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这是生命的中年。但到了年老体衰的晚年,走路需要扶持,因此需要拄着杖,以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正确的答案,使斯芬克斯因失败感到羞愧而无地自容,为了赎罪,他跳崖自杀了。国王克瑞翁除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外,还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个恶魔,便在斯芬克斯经常出没的地方,也即今天狮身人面像的所在地,用块巨石刻上斯芬克斯的形象,这就是狮身人面像的由来。

有些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巨石天然风化而成,并非是什么人的发现和事后雕成。他们援引这样一件事,3400年前,当时埃及年轻的王子托莫来到基隆,即狮身人面像今天的所在地狩猎,因奔波了一整天,他觉得十分疲劳,便在一座沙丘上休息,没过多久,酣然入梦,梦中他见到一怪物,有着人的头,但却是狮子的身躯,这怪物对王子说:“我是伟大的胡尔·乌姆·乌赫特(古埃及人崇拜的神,意为神鹰),泥沙盖住了我的身躯,如果你能去掉我身上的泥沙,我将封你为埃及的国王。”王子惊醒后,立刻调集大批民工,昼夜挖掘,沙尽石出,就是今天的狮身人面像。

有些学者则认为,上述观点的佐证均来自民间口碑资料,口碑资料虽然生动感人,但上下沿袭,真伪并存,不足为信。他们根据史籍记载,提出首先发现并制作狮身人面像应该在距今约4230多年前,当时的埃及国王是哈夫拉。这一年正逢金字塔刚刚竣工,为了巡视金字塔建造后的情况,他亲临建造工地,巡视过程中,当发现工地采石场上还有一块巨石被丢弃一旁未被使用时,国王哈夫拉颇感可惜,马上下令在场的工匠按照他的脸型,雕刻成一座狮身人面像,以资纪念。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匠们终于完成了任务,造就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狮身人面像,石像脸长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雕有象征帝王威严的长须,在阿拉伯文中,它被称为“恐惧之神”,是一种君主威严与权力的象征。

最近美国考古学家又提出一种新观点,这就是狮身人面像既非克瑞翁下令以斯芬克斯的容貌所雕成,也非王子托梦发掘而面世,更不是哈夫拉发现并以自己的脸塑就。因为根据他们的考察,这座狮身人面像大约在1万年之前就已建造成功,比历来史书所记载的要早5000年。在考察报告中,他们还说,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头部大约在1万年前建成,5000年后,法老凯夫伦完成了狮身人面像的背部,并用自己的面孔造型替代了原来的面孔造型。这一新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史学界和考古专家的重视和关注。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本来就谜团重重,例如说它曾在4000多年前突然失踪,它的鼻子至今下落不明,每天清晨从它的身边发出令人莫测的歌声和泣声。如今谁是它的首先发现者和制作者又成了学者专家们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