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厚黑学活学活用全集
22379400000078

第78章 厚黑学与胡雪岩(3)

胡雪岩借取的第二股“势”是“商场势力”。这方面最典型一例就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丝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商场上的主动地位。胡雪岩联络商场势力与洋人抗衡,就是想办法把洋庄都抓在手里,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至于那些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钱,拿货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胡雪岩认为,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生丝就可能抢手。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控制住上海生丝货源的绝对多数,达到垄断地步。而与商场势力的联手更促成了胡雪岩在生丝生意上获得优势。不过,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生丝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长久的,搞下去会两败俱伤。所以,这方面自己应该从中协调,把彼此不睦的原因排除掉,叫官场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场,全力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以赚取最大的利润。此时胡雪岩做势已成,在商场上已有了绝对的发言权。

胡雪岩借助的第三股“势”是“江湖势力”。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主要是因为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引起的。不过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仍不可小视,他们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国民党时期上海的青帮,蒋介石还曾投帖门下,借助他们以求在上海滩立足。

胡雪岩借取的最后一股“势”就是“洋场势力”。在胡雪岩首次做生丝生意时,就遇到了与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见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充分利用洋场势力,好好做一番大生意。胡雪岩在洋场地位的确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

纵观胡雪岩灵活变通官商之道,其突出特点就在他的“取势借势”。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胡雪岩知道势力和利益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一方面,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没有不获利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势才有利,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予蓄积,没有成熟,就无法形成一种力量或者一种走向。

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蓄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积聚力量和安排调度,正是一个有效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如何取势用势,是有许多学问的。假如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受到你的帮助,在他成功的时候,最容易记住和报答的就是你。胡雪岩把这种“雪中送炭”的方法,说成是“烧冷灶”。当然,胡雪岩不是逢人便送,见“冷灶”便烧。而是“放出眼光,择其有资望者,或将来必有腾达高就者,殷勤接纳,时相探望,慰其寂寥,解其困难,使彼心中感动,当你是“雪中送炭的君子”。有朝一日,先前的投资,便可大获厚利了。胡雪岩资助王有龄正是“雪中送炭”大获成功的最好例证。照胡雪岩的话说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原,英雄末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应该说,胡雪岩“雪中送炭”很冒风险,因为胡雪岩事实上是挪用了东家的钱来帮助王有龄的,但胡雪岩的这一次“雪中送炭”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胡雪岩“放长线”之法运用到如此程度,也就不难钓到“大鱼”了。

巧信义大赚天下之财

经商要懂得为自己打造声势,对于厚黑经商者而言,他们总是把仁义举得高高在上,真心也罢,假意也罢,这是最聪明厚黑经商之道,而这种人赚取别人的钱也最多。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解运漕米难题的时候,经过胡雪岩的一番努力,终于与松江漕帮达成协议,先由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垫付十几万担大米,以解浙江海运局漕米解运难以按时完成之困,待下一步浙江漕米解运到上海,再以等量大米归还松江漕帮。

王有龄一上任就遇到的令他头疼且关系到他的官场前途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很不错的解决办法。

不过,这个时候,王有龄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他与胡雪岩商量,想将松江漕帮那批大米改垫付为直接收购,即让信和先借出一笔款子,买下松江漕帮的大米在上海交兑,完成漕米交兑任务,而浙江现有但来不及运到上海的那批漕米,自己囤积起来。

王有龄改变主意,是因为在胡雪岩与漕帮首领进行接洽的时候,王有龄从松江官方打听到一些有关局势变化的消息:一个重大的消息,是洪秀全已经开国称王,自立国号为太平天国。洪秀全改江宁(今南京)为“天京”,定尊号为“天王”,置百官,定朝仪,发禁令,并由“天官丞相”林凤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领一路兵马出征,夺取镇江从瓜洲北渡,攻陷潍扬,已成北取幽燕之势。与此相应,朝廷也不示弱,派出两位钦差大臣,一位带兵前出江宁,在江宁城东孝陵卫扎营,形成围城之势。另一位钦差大臣就是曾任直隶总督的琦善。琦善率领直隶、陕西、黑龙江的马步各军,由河南南下,迎头阻击林凤祥、李开芳。目前这两支兵马基本站稳了脚跟。

时局的这一变化,意味着朝廷与太平军之间,将有一场决定胜败的大战,而且,在王有龄看来,局势会向有利于朝廷方面的方向发展,关键只看朝廷的练兵和粮饷办得如何。朝廷与太平军之间战事在即,又意味着做粮食生意将大有可为,因为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只要一动刀兵,粮食一定涨价。这个时候,做粮食生意,只要囤积得好,能够不受大的损失,无不大发其财。听到这个消息,胡雪岩感到的是一阵欣慰,因为在他看来,和漕帮议定的由他们垫付漕米,到时以等量大米归还的协约,真的是帮了他们的忙了。而王有龄想到的,却是与其让别人赚,不如让自己赚。他要改变原来商定的办法,就是要将那批议定将来还给漕帮的大米囤积起来,等战事一开,自己卖出赚钱。他甚至想到就借漕帮的通裕米行来囤积这批粮食。只是胡雪岩一明白王有龄的意图,立即就表示反对。他对王有龄正色说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胡雪岩不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入军机,以大学士管兵部,受醇亲王之托整顿旗营,特地保荐新疆总兵王德榜教练火器、健锐两营。此时左宗棠又受朝廷委派筹办南洋防务,为加强实力,已派王德榜出京到湖南招募兵勇。预计招募6000人马,需要有至少4000支火枪。同时,招募来的新兵粮饷虽说有户部划拨,但首先就要有的一笔开拨费总是不能少的,略略一算就是25万。左宗棠西征时,在上海设了一个粮草转运局,由胡雪岩代领转运局的事务。这一个转运局,直到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时,也并没有撤销。这个时候,左宗棠自然又要想到胡雪岩。

胡雪岩虽然答应下这两件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很有些棘手。棘手之处首先还是一个钱字。左宗棠此前为粤闽协赈已经要求胡雪岩拨给20万现银,如今又加了25万。同时,转运局存有的洋枪只有2500支,所缺之数要现买。按当时价格,每支纹银18两,加上水脚,1500支需银3万两。几笔加起来,已近50万两之多。若在平时,这50万两银子对于胡雪岩来说也许并不是特别为难,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其一,由于中法纠纷,上海市面已经极其萧条,加之胡雪岩为控制生丝市场投入2000万用于囤积生丝,致使阜康钱庄也是银根极紧,难于有能够调动的头寸。其二,李鸿章为了排挤左宗棠,不让他在东南插足,已经定计在上海搞掉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台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协饷。这一部分协饷,原是用来归还胡雪岩为左宗棠经手的最后一笔洋行贷款的。这一笔洋行贷款的第一期50万还款期限已经到了。

境况如此糟糕,本来胡雪岩可以向左宗棠坦陈这些难处,求得他的谅解,即使推脱不了这两件事,至少也可以获准暂缓办理。但他却不愿意这样做。他知道左宗棠虽然入了军机,但事实上已经老迈年高,在朝廷理事的时日不会太多,自己为他办事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了。

自结识左宗棠之后,他在左宗棠面前说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因而也深得左宗棠的信任。他不能让人觉得左宗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仰仗了,自己也就可以不为他办事了。更重要的是,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生讲究信用,为自己创下牌子,最后为一件事就把牌子砸了,实在是不划算,自己也绝不甘心。因此,他依然替左宗棠圆满办成了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