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厚黑学活学活用全集
22379400000012

第12章 灵活处世,应酬有道(1)

应酬是伴随人一生的学问,如果你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灵巧地驾驭各种局面,那么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应酬的高手。

黑脸红脸都能演,好人坏人都能当

厚黑者都有一套变脸的本领,能时而“红脸”时而“黑脸”,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恩威并用,就像一位出色的演员,厚黑者能扮演任何角色。变脸是一种巧妙的处世功夫,同时也是一种厚黑术。

在京剧里,演员在脸上涂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以寓褒贬。其中红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刚烈,白色表示奸诈。不同的脸谱显示了不同的角色特征。在实际操纵中我们虽然借用京剧脸谱的名称,可务请注意:真实的人间心态千奇百怪,实存脸谱色彩多种多样,不是两三种名称所能道明其中奥妙差别的。一种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种特定问题,而且,只用一种方法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人太宽厚了,便约束不住,结果无法无天;对人太严格了,则万马齐喑,毫无生气,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能两全。厚黑之人深谙此理,为避此弊,莫不运用黑红脸相间之策。有时两人连档合唱双簧,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更高明者,可像高明的演员,根据角色需要变换脸谱。今天是温文尔雅的贤者,明天就变成杀气腾腾的武将。历史上不乏这类厚黑高手。

东魏独揽大权的丞相高欢临死前把他儿子高澄叫到床前,谈了许多辅佐儿子成就霸业的人事安排,特别提出当朝唯一能和心腹大患侯景相抗衡的人才是慕容绍宗,说:“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当父亲的故意唱黑脸做恶人,不提拔这个对高家极有用处的良才目的是把好事留给儿子去做。高澄继位后照既定方针办,给慕容绍宗高官厚禄,人情自然是儿子的,慕容绍宗感谢的是高澄,在这里高澄唱的是红脸。没几年,高澄的兄弟高洋顺顺当当登基成了北齐开国皇帝。这是父子连档,红黑脸相契,是运用厚黑术的典型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黑脸红脸”换着演这样的厚黑术也有这非常神奇的功效。

1963年,因父亲遗产问题,曾宪梓在远在泰国的哥哥曾宪概的多次催促下,动身来到了泰国。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以为曾宪梓定是与其哥哥联手来对付他。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场面:一天早上,三个笑容可掬的客家长辈来到了曾宪概的小店铺里,执意要请曾宪梓去“喝喝茶,吃吃饭”。曾宪梓客气了一番后随他们来到了曾桃发的公司里。待所有人严肃就位以后,叔父们便一改初始亲切温和之相,对曾宪梓纷纷大力指责:“你看你,像什么话,一点道理也不懂。来了泰国这么久,也不来拜见叔父、叔母。你这算什么?真没规矩!”

其实,曾宪梓来泰国的当天便执晚辈之礼拜见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们的劈面训斥令曾宪梓一头雾水。叔公们见曾宪梓无言以对,认为其真的是那么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宪梓骂个“狗血喷头”。原本便极富自尊之心且血气方刚的曾宪梓终于忍耐不住,做了黑脸的莽汉,大发雷霆:“你们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本来应该尊重你们,因为你们是叔公,但是从你们这番血口喷人的话里,从你们玩弄的这些骗人的把戏里,你们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

曾宪梓指着刚好从他们面前走过的一个小孩说道:“我这个人,对于讲道理的人从来都是尊重的。就是这样的小孩子,知道做人应该讲道理,应该明白事理,我也会很尊重他。但对于像你们这样的老前辈,一点道理都不懂,只会嫌贫爱富,昧着良心拍有钱人的马屁,你们这样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们,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们!”

人最忌生气发火,动怒泄愤。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小辈们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切切不可失晚辈之礼。但有时会遇到某些或有恃无恐或刁蛮耍横的倚老卖老之人,一味地回避退让忍辱负重,反而会使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曾宪梓一番义正词严的直言相向,令原本气势汹汹的叔公们顿时气萎势缩而理屈词穷。但是,倘任其怒火信马由缰,直言怒语如决堤洪水一泻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胜势转瞬即逝。于是,曾宪梓又有一番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扮起了红脸好人,不失时机地给叔公找台阶,进入了收场的好戏。“叔父只有凭着自己的劳动,凭着自己的聪明,才能一点一滴地建立像今天这样庞大的事业。现在叔父有钱有势,那不过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只会从心里感到佩服。叔父现在大可不必为了这些财产的事情绞尽脑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话跟我说,喊一个小孩把我叫来就可以了。”

对他人的适度赞美,可使对方产生亲和心理,为沟通提供前提。曾宪梓的叔父只身一人于异国他乡艰辛奋斗而拥有今天的财富和名望,足以证明其不凡之处。曾宪梓这番赞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于商场中之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叔父的佩服之意。言不巧语不媚,不坏刚直不阿之节,不涉阿谀奉承之嫌,从而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令叔父叔母激动得喃喃而语:“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已化为乌有。

曾宪梓在家庭纠纷中所表现的人情操纵自如,红黑脸相间恰当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场中的出色作为绝非等闲得来,而是名副其实。“黑脸”开场,“红验”收场确实是灵活办事的好方法,用“黑脸”既抑制对方的怒火,又摆明了自己立场。而“红脸”收场更是这场“戏”的关键和精彩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别黑过了火,到时再“红”的脸也怕为时已晚了。

应酬有道才能左右逢源

现在人们各种各样的应酬聚会相当多。聚会的目的在于要相互深入了解,通常人们都采用自我介绍。介绍自己需要注意场合和技巧。有的人口重语少,在自我介绍时像嘴里嘟哝那样说话,到了姓名之中只能听到姓而听不到名的程度。这样无法给人好的印象。自我介绍时要考虑准确时间的限制、场所的条件和机会制约,积极地使对方认识自己,特别是在聚会时,人数较多,自我介绍,只能简报“家门”,必要时,可说经历、年龄、特长或兴趣等内容。自我介绍应当简洁,让人听了有印象,没有必要说出自己全部经历,不要占用过多时间影响别人介绍。其次,对于出席的聚会,例如各种委员会、职业方面的团体会、纪念会、婚丧、诞辰、祭祀等,要考虑好场合,如何相应地自我介绍,要下一番工夫。自我介绍时绝不应使自己卑下。自我介绍成功的人,日后得到新的发展的实例是有的,一想到自我介绍,就觉得会降低自己的身价,这种想法是有害的。

当然,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自己的行动准则和价值判断。忽视这种准则和判断而说话的人,不管说得怎样动听,对方都不会接受他的美意。每个人心中的城堡都很坚固,城堡中的自我防卫更加强大。要使双方的价值观念一致起来。需要有同情心,需要对对方所持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对自我的尊重。还有,如果你要介绍别人,不要降低别人。人总是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

因此,在介绍他人时,这些细节千万不能马虎。如在宴会上,你引见两位朋友认识,简单地说“这位是某先生,这是某小姐”,无异于在念两个符号。可以改说:“某先生年轻有为,已经是主任了。某小姐去年被选为‘校花’。她出身名门,上次荣获文化奖的就是她的伯父。”如果你说到这种程度,两人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对你产生好感。

出席宴会,客人都要互相交谈,说些什么内容好呢?如果宴席是西餐式盛宴时,座位是固定的,因此,说话仅限于两旁的人,越过两边的人同他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若两旁是亲友的话倒是令人高兴,可说些私事,这时谈论朋友或熟人的琐事是不合时宜的。无论关系多亲密,在社交场合一定要和别人说些与宴会气氛融洽的话。当然,坐在两边的人有可能是初次见面,根据西方风俗也可能是男女相隔而坐,所以极有可能在你两边的都是陌生的异性。那时你若自始至终默默不语,只顾一味地吃喝,别人会认为你“像头牲口似的,没准是为了吃喝而来”,或偶尔别人同你搭话,你也只回答“嗯,嗯”,那会被人当成白痴耻笑。

欧美许多训练有素的绅士,在就座前看见陌生的女人,会殷勤地介绍说:“您好,我叫××。”女士会坐着自我介绍说:“晚上好,我叫××”可我国男人中未受过社交训练的大有其人,无动于衷地坐着,有的还一个劲地吸烟,旁若无人。所以,你应该向自己左右两旁的人主动自我介绍,然后,再考虑说话方式。如,“您住在哪儿?”这样开始还算好,可接着“做什么工作啊?”“哪个大学毕业啊?”都是忌讳的问题。别人很可能是难以相告的职业或是没上过大学。想知道对方年龄或结婚与否也不能直截了当地打听,这是常识。若无论如何想知道,也必须通过第三者。此外,在宴席间谈论有关政治、宗教、种族问题,这是西方和许多国家餐桌上的忌讳。因为可能引起意见对峙而产生不必要的争论。如果在宴会上大家都谈兴盎然,海阔天空。你千万不要打断他人,而要说些使众人普遍爱听的话题,可轻松地进行下去。你若能在宴会上如此潇洒自如,那你一定会显得与众不同。

总之,参加聚会时,要善于谈话与表达,能够使人一见如故,引人注目,显出强者的风姿。

社交谈话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必须逐步学会如下要领。

第一,不要千方百计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应全力构思对方想听的话。说话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应吃准人们的兴奋点,用寥寥数语使对方兴趣盎然。

第二,不要絮叨不休,令人生厌,而应在对方感到回味无穷而渴望再听时,见机终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不要单独与一人长谈,给人以亲疏不一的感觉,应周旋于大众之间,使群体形象完美。

第四,不要表现自己的深奥哲理,而应去表达自己的学识渊博。交谈时,内容应有新有旧,有浅有深,有俗有雅,有远有近,因人而异。

第五,不要强烈地表现自己,而应始终抱着谦恭、随和的态度,使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注意自觉塑造自身角色,自知偏于呆板者应活泼些;自知偏于拘谨者应大方些;自知偏于严肃者应和蔼一些;自知偏于轻佻者应稳重些;自知偏于傲慢者应谦逊些;自知偏于鄙夷者应尊重些;自知偏于锋芒者应含蓄些。注意说话场合、对象,求得最佳效果。

做一个善于应酬的高手

生活中的应酬,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为人处事,同事之间有许多事需要应酬:张三结婚,李四生日,王五得了贵子,马六新升了职位,这些事要躲当然也能躲开,但别人会说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善于社交的人,很会来事,送礼请客,皆大欢喜。为什么?因为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应酬看做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

如果你的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都来为他贺岁,他们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问题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位,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地方。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主动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宴请同事的习惯,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请,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还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来办。这是请与不请,当请则请的问题。重视应酬,还有一个别人邀请,你去与不去的问题。人家发出了邀请,不答应是不妥的,可是答应以后,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情缘,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重视应酬,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帮了你的忙,你事后觉得盛情难却,选了一份礼品登门致谢,既顺应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间的婚嫁喜庆,根据平日的交情,送去一份贺礼。既添了喜庆的气氛,又巩固了自己的人缘。像这种情况,送礼时要留意轻重之分,一般情况礼到了就行了。

同事间送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今天你送给我,我明天再送给你。倘若你估计到送礼者别有图谋,推辞有困难,不能硬把礼品“推”出去,可将礼品暂时收下,然后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再回送相同价值的礼品。实在不能收受的礼物,除婉言拒收外,还要有诚恳的道谢。而收受那些非常礼之中的大礼,在可能影响工作大局和令你无法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你硬要撕破脸面不收,也比你日后落个受贿嫌疑强。这叫做“君子爱礼收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