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厚黑学活学活用全集
22379400000010

第10章 厚起脸皮,百忍成金(2)

假如你想有一番作为,一定要先掂量掂量自己,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没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忍耐力”。因为干大事业的人要比一般人承受更多的困难、挫折,甚至是痛苦和孤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都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得有过激的言行,否则,你就可能前功尽弃。

在这个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情绪偏激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不能够忍耐而毁了自己的前程,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想成大事就应该有勇气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不幸和灾难。

就拿经商为例,忍耐肯定能给人带来机会与财运。如果好面子,不懂得忍耐之道,不知晓伸缩之理,那么,你肯定一无所获。厚黑学精髓之一就是忍耐。

当当“孙子”也无妨

当你身处逆境时,应通晓时事,沉着地等待时机,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只有能屈能伸,才能一鸣惊人成就大事。胜负兵家不所期,包羞忍辱是男儿。只要抱定这种信念,忍而后发,屈而后伸,还有什么事做不成的呢?

当形势对自己不利时,你要善于忍受,能屈能伸,这样才能摆脱困境,争取斗争的胜利。

孙权在荆襄之战后,为了摆脱被动,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敢于忍辱负重,就是其中的典型。

自从关羽遇害以后,东吴的孙权就预感到有一场即将来临的军事危机。特别是他的移祸之计被曹操挫败之后,确实存在着被蜀、魏两面夹击的危险。如果东吴当时只是单纯对付前来报仇雪恨的刘备,还并不是力不能及。然而,刚刚称帝的曹丕倘若同时来袭,东吴就难以招架。

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孙权的头脑十分清醒。他为了摆脱被动,勇于忍辱负重,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手段,斗争策略运用得极为成功。

首先,孙权为了避免和刘备发生军事冲突,不惜屈尊下就,向刘备“上表求和”,并作出了一些重大的让步:一、将孙夫人送回成都;二、缚还糜芳、傅士仁等降将;三、将荆州“仍旧交还西蜀”;四、与刘备“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孙权的这些让步,就是要回到以前的策略上来,使吴、蜀重修旧好,孤立曹魏。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样做对吴、蜀两家都有好处。

其次,当他的让步遭到刘备拒绝之后,他看到吴、蜀交兵已经不可避免,又立即对曹丕“写表称臣”,向许都伸出了屈尊求援之手。后来,曹丕曾派使者到东吴,“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当时,东吴的群臣百官纷纷劝谏孙权,皆认为“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但孙权却反驳道:“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他不顾顾雍、徐盛等人的极力阻挠,亲自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魏使,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孙权对曹丕“称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目的在于争得曹魏的军事援助,从而孤立刘备,恢复荆襄之战时那种以“二对一”的有利局面,即使这一上策达不到,也要争取一个中策———促使曹丕保持中立,避免两面作战的被动境地。

孙权制定策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战略全局着眼,以政治、外交上的灵活性,力避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促使战略态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为此,孙权不顾一些文臣武将的阻挠,敢于放下架子,卑躬屈膝,向刘备“求和”,对曹丕“称臣”,表现出能屈能伸的男人本色。试想,孙权当时如果目光短浅、不讲策略,在不利的形势下,还像关羽败走麦城时那样硬着头皮充好汉,势必将东吴引向灭亡的深渊,更谈不到后来的猇亭之胜了。

孙权运用能屈能伸的策略,使三角斗争的力量达到了平衡,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西胜刘备,北拒曹丕,以策略上的灵活性,为军事上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和条件。总之,形势有利害之分,策略有刚柔之别,行动有进退之异,而真正聪明的男人,因善于灵活反应,而常常“笑在最后”。据《资治通鉴·魏纪一》记载,文帝黄初二年(221年)“秋,7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当遭到刘备拒绝后,“8月,孙权遣使(向魏)称臣,卑辞奏章”,曹丕“遂受吴降”,“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演义基本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孙权这位战略家的眼光、胸怀和头脑。

忍常人之所不能忍

一个人在成就大事业之前若不能忍,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如果勾践忍受不了百般耻辱而逞匹夫之勇,说不定只能一世为奴甚至性命难保,哪有日后的风光?一个“忍”字,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成就了千功伟业。

凡能“忍”者,必能成大事,这是一种典型的成功性格。为了自己的抱负,什么事情都能忍。从一朝诸侯王到为人奴仆、从锦衣玉食到粗茶淡饭,为人养马,给人尝便,都忍了,为的是日后的崛起。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的忍使他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国王、侍从、霸主这三者的更替变化为勾践画出一条奇妙的命运轨迹。

勾践性格能忍,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最终也没有白忍,终于大仇得报。其实,这本算不上什么报仇不报仇,诸侯国之间相互蚕食攻伐在春秋战国时是很正常的事,这里所要探究的是勾践能忍的性格,而最终凭此成就了复国大业。勾践能忍,是分两个阶段的,一是在吴国为奴时。

吴越两国本为邻邦,吴国趁越国王允常新逝世之际,发兵攻越结果大败而归,国王阖闾受伤而亡。这样两国就结下了仇怨,其实,这种仇怨的实质并非什么国恨家仇,实则是双方都想吞并对方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势而已。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经太湖杀向越国而来,越国一战即败,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伯嚭的门路达成了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牵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这实在是够能忍得了,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忍了;为人养马备受奴役,忍了,而他之所以会强忍着这所有的一切屈辱,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勾践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忍,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