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
一、概述
作者魏伯阳(约100—?),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他从阴长生那里得受金丹大道(东汉和帝时阴长生师马鸣生,得授《太清金液神丹经》),后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放到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他作《参同契》、《五相类》,共2卷。但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却只记录了《魏伯阳内经》1卷。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编成的《旧唐书》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2卷、《周易五相类》1卷。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说魏伯阳撰《参同契》3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今仅存《周易参同契》一书,卷数视版本而定,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周易参同契》全书共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并采用许多隐语。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被奉为“万古丹经王”。
二、主要内容(节选)
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元,津溢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长存,积累长久,变形而仙。
1.外丹服食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2.内养修炼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元本隐明,内照形躯,
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
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
耳目口三宝,闭塞无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览,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离气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
颜容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体,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器中。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耕锄宿秽污,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
3.批评邪道
是非历藏法,内视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阴道厌九一,浊乱弄元胞。食气鸣肠胃,吐正吸新邪。昼夜不卧寐,肠鸣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状若痴。百脉鼎沸驰,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坛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见形象,梦寐感慨之。心欢意喜悦,自谓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举措辄有违,悖逆失枢机。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
第二节 “合修众术以长生”的《抱朴子》
一、概述
作者葛洪(284-364年),出身江南士族,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由于镇压农民军有功,迁伏波将军,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著《抱朴子》内、外篇,谓《内篇》20卷、《外篇》50卷;《碑颂诗赋》百卷;《神仙传》10卷,《隐逸传》10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310卷;另有《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4卷。惜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13种。
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反对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主张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以下是他的一些重要养生言论:
《论仙》:“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寿命在我者也。”
《对俗》:“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
《杂应》:“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
二、“玄”本体论
《畅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
三、长生修仙之术举要
长生修仙之道多途,至葛洪时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282种,《遐览》篇就著录道书神符260种。
《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矣。”
“然此三事,复有浅深。……虽云行炁,而行炁有数法者;虽云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虽言服药,而服药之方,略有千条焉。”
(1)行炁
①《释滞》:“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②《释滞》:“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
(2)房中
①《微旨》:“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
②《释滞》:“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
③《微旨》:“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
④《释滞》:“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3)金丹大药
《金丹》:“升仙之要,在神丹也。……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
养生以不伤为本
《极言》: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身中三丹田
《地真》: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
第三节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性延命录》
一、概述
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为当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
他的祖父、父亲都善解药术,对他影响很大。陶弘景少年时读葛洪《神仙传》后﹐便有养生之志﹐15岁就倾慕隐逸生活。由于他读书很多﹐还不到20岁﹐就被齐高帝任为诸王侍读。37岁辞朝归隐。梁武帝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都向他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对《神农本草经》加以整理校订﹐又补充了365种药物收在《名医别录》内,撰成《本草经集注》7卷。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223篇。其中关于医药养生学方面的除了《本草经集注》,还有《肘后百一方》3卷、《梦书》1卷、《效验施用药方》5卷、《服食草木杂药法》1卷、《断谷秘方》1卷、《消除三尸要法》1卷、《服气导引》1卷、《养性延命录》2卷、《人间却灾患法》1卷、《集药诀》1卷等。但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二、养性延命录序(节选)
夫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恒切于怀,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
三、卷上三篇:《教诫篇第一》、《食诫篇第二》、《杂诫忌禳害祈善篇第三》
教诫篇第一(节选)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也);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食诫篇第二(节选)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藏,犹顺天理。
杂诫忌禳灾祈善篇第三(节选)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热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凡交,须依导引诸术。若能避众伤之事,而复(晓)阴阳之术,则是不死之道。
四、卷下三篇:《服气疗病篇第四》、《导引按摩篇第五》、《御女损益篇第六》
服气疗病篇第四(节选)
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
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儿之拳手以四指押母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华盖明(华盖眉也),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
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
导引按摩篇第五(节选)
清旦未起,先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漱满唾,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亦不息,自极复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极三。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捩,不息,复三。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复三。皆当朝暮为之,能数尤善。
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掻目四(眦),令人目明。按经文: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门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魄之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
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两手相叉,伸臂股,导引诸脉,胜如汤药。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之气立消。夏天为之,令人凉不热。
御女损益篇第六(节选)
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堕。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
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一焉。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
凡养生,要在于爱精。若能一月再施精,一岁二十四气施精,皆得寿百二十岁。若加药饵,则可长生。所患人年少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至老乃始知道,便已晚矣,病难养也;虽晚而能自保,犹得延年益寿。若少壮而能行道者,仙可冀矣。
第四节 “心与道同”的《坐忘论》
一、概述
作者司马承祯(647-735年),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584-682年),受符录、辟谷、导引、服饵等方术。后隐居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