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2368000000052

第52章 智慧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原文】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解析】

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这句话意思是为人处世不妨和光同尘,大家玩玩,若有若无,可以长久。

光是透明的,尘是灰浊的,光与尘加在一起明明暗暗,如天井漏下的光瀑,如深海仰望的月色,鲛人见之动色,枯坐书斋的学者见之顿觉清气充盈。

老子非常道有千条万条,条条简单透明,条条清澈。当老子说“湛兮”,认为灰尘是清澈的时候,其足以明辨一切。

光线是一种物质,它来自遥远的发光体。光线之所以透明,并不在于它是稀薄的,而正因为它的无限密集。水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声音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尘不能无限密集,所以不能透明。自然界这四大元素,以光最透明,因为它来得最远。

光线有白光、黑光与彩光之分,总的来说是透明而璀璨的。

尘埃则是万物渣滓,是分解后的物质粉末。往往在分解过程中大块落地,粉尘飘浮,最小的“物质灵魂”汽化飞走。尘埃既不能汽化,又不能落地,只好永远悬浮飘洒。

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和光同尘,一棵树沐浴阳光,这就是“和光”;它又沾满灰尘,这就是“同尘”。树不和光,不能长大,树也无法避免不同尘,总是被各种灰尘笼罩,并且灰尘也能带来新鲜的养分。

2002年春天北京遭遇沙尘暴,苦了北京生物,沙尘暴吹到海里则喜了海洋生物,因为沙尘暴的沙子里为它们带来了难得一遇的丰富养分。

自然界和光同尘,于是一切均衡长久。

而人呢,总是过分乞求光明,同时认为空气中灰尘太多令自己“蒙尘”了。总之,自然界太不听话,太不如意。我们抛开人类自己制造灰尘、自己减少光明不谈,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依然在乞求光明、抱怨灰尘,这就不对了。

大自然的灰尘该有就有,无需怨。农村小孩比城市小孩抵抗能力强,就在于从小接触泥土与大量灰尘,所以能形成免疫能力。城市人动辄视泥土灰尘为“脏”,这是错误的。

大自然的光明该有就有,无需求。

凡物消逝,就会瓦解、粉碎为灰尘,这实属正常,无需厌恶。《圣经》上说:“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种“尘归尘、土归土,今古归今古”的现象实属天地正道。

因此老子指出:人应该和光同尘,不这样则无以为自然。

人与光相和,就会融入光明。

人与尘相同,就会不畏惧死亡。

和光同尘实在是人的一种极高境界,它让人回归自然状态而无为,摆脱种种烦恼。赞美光的同时要赞美尘,因为光与尘都是我们的生命。

这样,人就是醒悟的,透明的。山玲珑,水玲珑,不如人玲珑。人行走在自然界中应如《世说新语》中的王司州(王胡之)看见了吴兴印渚的美景时说的一样:“非惟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清月朗。”

王胡之是王羲之的堂兄,二人都很风流。魏晋名士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旨,凡事随便,做人不随便,所以多出高人。“和光同尘”不会使人污浊,反而使人清爽,就像大自然中的树一样,天天和光同尘,所以很清爽。

所谓“人情开涤”,就是人的情怀开朗干净,一个“涤”字有一洗旧尘之意。“日清月朗”就不用说了,日月在天,清清爽爽。

魏晋时人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旨,所以为人潇洒不羁,传为千古佳话。

“和光同尘”包括三方面:

一是与光同舞。

二是与尘同舞。

三是与光尘同舞。

人与光尘同舞,正好是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境界。

人与光尘“对影成三人”,也正合于大道“一分为三,三又归一”之意,和光同尘时,光非光,尘非尘,人非人,大有玩味。

人走在霞光中觉得圣洁,走在月光中觉得朦胧,走在滚滚红尘中则会觉得有飘泊之美。《庄子》云:“泛若不系之舟。”舟不系,马无缰,自然会“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的拴马桩》一文中写道:“导师,我是多么厌倦于再被拴住!凄怆的无缰的浪游,再苦也好过被人控制役使。沧海桑田,就是拴在喜马拉雅山上,也是拴不牢的呀……天马行空。这地上奔突的地马啊,成长为天马吧。这是你惟一的自由之路。在你还没有飞腾之前,先让你的心趋向空无。疲惫破损而又桀骜不驯的马啊,在空中康复吧!”

马只有挣脱拴马桩才能恢复自由。老子“和光同尘”之旨就是要让人恢复自由,摆脱世俗礼教的约束,如阮籍所讲:“礼岂为我辈设也!”自由放浪而快其一生。

屈原在《渔父》中讲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后又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先是说浊不好,最后又醒悟浊有浊的好处,也是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妙。

老子“和光同尘”对做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那就是:

一、恢复自由,打破约束。

二、与光尘同舞。光明也好,污浊也好,都一视同仁。所以没有包袱,只有浪游的快感。

也许有人质问:这种“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岂不就是游戏风尘,不负责任吗?回答是:要负责任,并且正在负责任,但这就是游戏风尘。

“和光同尘”的为人方式就是混与玩。但不是一般的混与玩,而是与道游戏。

为什么说游戏风尘就是在负责任呢?因为游戏令人聪明,令人开心,这时觉得风尘也很爽。让自己爽就是对自己好,就是在对自己负最大的责任。

同时请注意,老子在说“和光同尘”,而没有说要搅乱光尘或不让别人也和光同尘,因此“和光同尘”的人生观最有利于群体,最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偏又让自己最爽,因此最应该提倡。

光与尘都是看不见的,在真正的“和光同尘”中光与尘也会消失,这时的人将升华为精灵,并将充分感受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快感。

“和光同尘”让我们做人受益,那么做事呢?

做事也应该“和光同尘”。它不是游戏,而是该参与时就参与,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游刃有余。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要想做事长久(即“或存”)与成功,就必须和光同尘。具体而言,有两大重点:

一是与大家打成一片。该说不说不,该说好说好,该上就上。

二是没有个人光芒。和光同尘嘛,要的就是整体效果,重在使光有光,使尘像尘,而不是使光非光、尘非尘。

这样就会做事顺利。

世上只有两种事,就是统治与被统治。

被统治者“和光同尘”,就是不当异端,所以不会被迫害排挤。

统治者“和光同尘”,就是要讨好民众,如老子所谓“以百姓心为心”,所以不会被赶下台。

苏格拉底看到欧克里德热衷于演讲,整天生活在热闹之中,就对他说:“欧克里德,你应该跟智者站在一起,而不应该站在人民一边。”

苏格拉底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日后被杀。

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因为不肯与光同尘而和苏格拉底一样被统治者以律法杀之。

基督教有条教义:要因信称义,不要因律法称义。耶稣变犹太教士的拘泥律法为全心信仰。他并不反对犹太律法,而是说:“我来不是为反对律法,而是成全律法”。但耶稣的反叛行为毕竟触犯了犹太人的律法,因此被杀了。

苏格拉底、嵇康、耶稣三人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因为“因信称义,而非因律法称义”被杀,并不是对老子“和光同尘”这一主旨的反对,这就是和光同尘——他们离开了俗世的光与尘,直接成为光与尘,从而成全了光与尘,成全了全世界。

耶稣基督说:“人啊!你本是尘土,终将归于尘土。”因此,他选择了上十字架的命运。

耶稣“尘归尘,土归土”的做法是对老子“和光同尘”这一主旨的最好解释,那就是:人只有成为光,成为尘,才能成为整个世界而永恒,才能成全整个世界。

耶稣告诉我们要使自己成为被成全者,首先要成为成全者。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八个字,从唯物的立场上说,可以是道路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从唯心的立场上说,则道路先天具有一种奇特的品质,这种品质的特点是利他而不自利。这应该是老子对自然物和生物之不同表现作出的深入观察后得出了自己的新颖看法。生物界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这种利用关系造成了万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破坏了物与物之间的和谐。

但自然物则摆脱了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且看,天高高在上,覆盖和滋生了万物,但它对万物何尝有所求?地低低在下,抚育和生长着万物,但它对万物又何尝有所求?道路亦如此,它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生物从生到死的所有活动,默默忍受了万物横加在其躯体之上的所有重负而不哀不怨。

而且,道路更通过自己的巨大功能,使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踏上道路的时候尽管充满着浑身的暴戾之气,但经过道路的调谐作用,就奇异地发生了变化,由此开始了一种道德的实践。挫掉万物的锐气,化解万物间的纠纷,这便是道路的“挫锐解纷”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行路者都知道,无论怀有怎样的想法和念头,一旦踏上了一条通向理想的道路,就身不由己地屈从于道路的摆布了。

道路,是学者文人增加灵感的源泉;道路,能够给商人以施展精明才干的运气;道路,能够给兵家的满腹韬略提供赢得胜利的机会;道路,能够为政治家的纵横捭阖才干铺垫成功的基础。